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P3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佛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呢?就是因为他念佛,是个念佛人,所以佛才会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就好像《观经》下品上生的众生,一生没有学佛,没有行善,多做恶法,无有惭愧。他如果相信佛法,就会有惭愧心;他如果有礼义廉耻,也有会惭愧心。他就是没有世间的善——礼义廉耻,也没有佛法的善——因果报应的观念,所以才作恶多端,还不知惭愧羞耻。这样的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来为他开示,教他念佛,他只念了一句就断气了,照样往生极乐世界。佛就赞叹说:你这个善男子!因为你念佛的缘故,一生罪业已经消灭,我亲自来迎接你。

  论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善人,为什么呢?从外相来看,人各有不同,有出家,有在家,有修身养性,有行善积德,有无惭无愧一生为恶;然而,就本性来讲,通通都是相同的,所谓“机相有异,机性相同”。

  哪里相同呢?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业障深重、贪瞋强盛,就是因为业障深、贪瞋痴重,才投胎来娑婆世界,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论我们凡夫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之所以有外相的不同,是因为各人的机缘不同,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就说: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观经》将众生的根机分为九种,有上品根机、中品根机、下品根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根机,善导大师说:这是因为遇到的缘各个不同。遇到大乘的缘就学大乘法,就是上品上生机,或是上品中生机,或是上品下生机,但他仍然是罪恶生死的凡夫;遇到小乘的法,就是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的机,中品下生没有遇到佛法,他所遇的缘是儒家的人伦道德,所谓“讲仁义,说道德”,但是他的本质一样是罪恶生死凡夫;下品的凡夫遇到的是恶缘,致使他一生多作罪业,无有惭愧。所以,虽然遇到的缘不同——有的遇大乘法,有的遇小乘法,有的遇世间善,也依这样的缘去学习,但仍然是罪恶生死凡夫,并没有断除烦恼。

  反过来说,学大乘法的凡夫,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大乘的缘,而是遇到恶缘,那他就是造罪、无惭愧的下品凡夫;下品的凡夫如果当初遇到大乘法,那他就是发菩提心修学大乘的上品凡夫。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所以,差别的是外相,因为缘不同,所以外相不同;但九品中每一品、每一个众生的内在、本性都是无差别的,同样都是具足烦恼,具足贪瞋痴慢疑,虽然有轻有重,但都没有脱离六道轮回,通通都一样。尤其他若堕落的时候,根本无法遇到大乘法、小乘法和世间善。

  所以,善恶有“绝对性”的善恶,也有“相对性”的善恶。

  相对性的善,有社会上法律的善,我们如果守法律,就是这个社会的善人;也有伦理道德的善,这都是世间的善;如果是持五戒、行十善,那就是佛法的善。但不管是法律上的善、人伦上的善、道德上的善,还是五戒十善,这都是相对的善,不是绝对的善。相对的善就是:他还有烦恼,有烦恼就叫作“有漏善”,因为有烦恼在里面,所以也叫作杂恶、杂毒之善。

  什么是绝对的善呢?绝对的善就是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这种绝对的善能够脱出三界六道的轮回;而相对的善,无论如何都还是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即使十善圆满,最多也是上生天界,但天界也是凡夫,还是要轮回。所以这种善都是不究竟、不圆满的;这种善就不是绝对的善,是相对的善,是假的善,不是真实的善。

  论我们娑婆世界,有说六道,也有说五道(将阿修罗归纳在畜生、恶鬼道),五道也称为“五恶道”,为什么叫作五恶道呢?一般来说,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天界、阿修罗界和人界是三善道,这是相对性来说。绝对性来说,五道都是恶道。

  《无量寿经》经文就有一句“横截五恶趣”,也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横超、横截五恶道,清楚地说明六道轮回都是恶道。道绰大师解释说:

  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

  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

  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论五道或六道,都名为恶道。

  当然,地狱、饿鬼、畜生纯粹是恶,所以才堕入三恶道;那人界也好,天界也好,虽有善,却掺杂恶在里面,因此也称为恶道。所以绝对性来说,三界六道都叫作恶道,三界六道的众生所作的善都是有漏之善、杂毒之善,不是清净的善、绝对究竟的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意思就是,不论所修五戒十善的因,所得人界、天界的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德。也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就说:

  虽复受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虽然成就五戒十善,乃至禅定功高,可以上生初禅天,甚至非想非非想天,境界最高,寿命最长,但还是没有离开三恶道,寿命一尽,照样堕入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说:

  从天入地狱,从地狱生天。

  天是六道最高的,地狱是六道最低的,但是时间一到,生命一尽,果报一来,应堕地狱的照常堕地狱,应生天的照常生天,在三界当中轮来转去,所以叫作六道轮回,而且显示善与恶、天堂与地狱,似乎没差别。人若离开六道,他就永远自由;如果没有离开六道,只不过是去天上或人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已。就好像监狱,本来是关在牢房里,牢房很小,一星期有几次到外面放放风。六道轮回就像大监狱,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关在监狱的牢房里,才一点点的范围而已,人界、天界就好像到外面去放放风,放风完一样要回到牢房,所以天界也是恶道,是不究竟的。

  世间善不究竟,世间善也叫作三世怨,例如净土宗一位高僧行策大师就说:

  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

  意思是说,一个修行人,今生行善积德,但是不知求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善因将得到再度做人或是生天享乐的果报;而在享乐之中容易造罪,果报若尽,照常堕落,所以就叫“第三世怨”。

  印光大师也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这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相同,就是:如果没有比较,只依相对性来讲,那是善;但与绝对性来比较,就不是善,而是恶。

  如果以念佛来讲,念佛就不是相对的善,是绝对的善;不是虚假的善,是真正的善,所以只要念佛,佛就赞叹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只是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而且是“芬陀利华”,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对念佛人极为赞叹地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是用来赞叹佛的,因为世间唯有佛才是绝对清净的,好像莲花出自污泥不受污染,佛在五浊恶世不受污染,可以堪称为“芬陀利华”。而我们是五浊恶世的众生,身还在这五浊恶世,心中还有见浊、烦恼浊,有种种的污染;但是释迦牟尼佛就预先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形容我们,这不是说我们的心已经清净了,而是因为过了这一世以后,下一世就在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绝对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预先授记,赞叹我们是“芬陀利华”,就是未来佛,不受六道的轮回、贪瞋痴的污染,所以说“若念佛者”——如果是念佛人,当知此人即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的朋友——把我们赞叹如等觉菩萨。我们现在在这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烦恼没有断除,佛就用“芬陀利华”和等觉菩萨来赞叹我们,这样我们承担得起吗?真是承担不起。

  不过,佛所说的我们不能拒绝,不能否定或打问号,所以不敢承担也得承担。那承担之后会怎么样呢?就会更加惭愧,更加谦卑柔和,更加为人设想,如《宗风》所写的“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就会“学佛大悲心”,就会“慈念众生,加厚于人”,甚至就会“让美归功,分怨共过”,就会这样。并不是我们百分之百做得到,而是说有那样的气氛、程度。当然,程度,做一分也是程度,做一百分也是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无量寿经》也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乃至一念”——就是“平生之机乃至一形,临终之机乃至一念”地念佛,这样就获得大利。什么样的大利呢?大利是与小利比较的,譬如阿罗汉就是小利,菩萨也仍是小利,佛的利益才是大利,佛的大利就是无上功德。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的功德。

  善导大师解释说: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以这五种殊胜的文辞来赞叹我们。

  “人中好人”,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亿人口之中的好人;人中好人还不够,是妙好人,“妙”就是不可思议、想像不到的,我们念佛人到底怎样想像不到的好?我们还有贪瞋痴,还有妄想杂念,凡事还会比较、计较,还有情绪,还会生气、抱怨、批评,我们这样的念佛人却被形容为不可思议的好人;也是人间的上上之人,是最稀有、最殊胜的人,原因在哪里?就在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样的人,再怎样烦恼深重,再怎样妄想重重,再怎样坏脾气、爱计较,但因念佛,所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一旦往生极乐世界,烦恼、业障、脾气、计较都没有了,就成为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神通、大辩才,成为广度十方众生的佛。这样,不用妙好人、最胜人来形容,要用什么来形容呢?这就是说明念佛方法最容易,功德最殊胜。

  我们本来是罪恶生死凡夫,因为…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