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佛贊歎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呢?就是因爲他念佛,是個念佛人,所以佛才會贊歎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就好像《觀經》下品上生的衆生,一生沒有學佛,沒有行善,多做惡法,無有慚愧。他如果相信佛法,就會有慚愧心;他如果有禮義廉恥,也有會慚愧心。他就是沒有世間的善——禮義廉恥,也沒有佛法的善——因果報應的觀念,所以才作惡多端,還不知慚愧羞恥。這樣的人,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來爲他開示,教他念佛,他只念了一句就斷氣了,照樣往生極樂世界。佛就贊歎說:你這個善男子!因爲你念佛的緣故,一生罪業已經消滅,我親自來迎接你。
論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衆生,可以說沒有一個是善人,爲什麼呢?從外相來看,人各有不同,有出家,有在家,有修身養性,有行善積德,有無慚無愧一生爲惡;然而,就本性來講,通通都是相同的,所謂“機相有異,機性相同”。
哪裏相同呢?五濁惡世的衆生都是業障深重、貪瞋強盛,就是因爲業障深、貪瞋癡重,才投胎來娑婆世界,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論我們凡夫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有外相的不同,是因爲各人的機緣不同,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就說:
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觀經》將衆生的根機分爲九種,有上品根機、中品根機、下品根機。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根機,善導大師說:這是因爲遇到的緣各個不同。遇到大乘的緣就學大乘法,就是上品上生機,或是上品中生機,或是上品下生機,但他仍然是罪惡生死的凡夫;遇到小乘的法,就是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的機,中品下生沒有遇到佛法,他所遇的緣是儒家的人倫道德,所謂“講仁義,說道德”,但是他的本質一樣是罪惡生死凡夫;下品的凡夫遇到的是惡緣,致使他一生多作罪業,無有慚愧。所以,雖然遇到的緣不同——有的遇大乘法,有的遇小乘法,有的遇世間善,也依這樣的緣去學習,但仍然是罪惡生死凡夫,並沒有斷除煩惱。
反過來說,學大乘法的凡夫,如果當初沒有遇到大乘的緣,而是遇到惡緣,那他就是造罪、無慚愧的下品凡夫;下品的凡夫如果當初遇到大乘法,那他就是發菩提心修學大乘的上品凡夫。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所以,差別的是外相,因爲緣不同,所以外相不同;但九品中每一品、每一個衆生的內在、本性都是無差別的,同樣都是具足煩惱,具足貪瞋癡慢疑,雖然有輕有重,但都沒有脫離六道輪回,通通都一樣。尤其他若墮落的時候,根本無法遇到大乘法、小乘法和世間善。
所以,善惡有“絕對性”的善惡,也有“相對性”的善惡。
相對性的善,有社會上法律的善,我們如果守法律,就是這個社會的善人;也有倫理道德的善,這都是世間的善;如果是持五戒、行十善,那就是佛法的善。但不管是法律上的善、人倫上的善、道德上的善,還是五戒十善,這都是相對的善,不是絕對的善。相對的善就是:他還有煩惱,有煩惱就叫作“有漏善”,因爲有煩惱在裏面,所以也叫作雜惡、雜毒之善。
什麼是絕對的善呢?絕對的善就是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這種絕對的善能夠脫出叁界六道的輪回;而相對的善,無論如何都還是在叁界六道輪回當中。即使十善圓滿,最多也是上生天界,但天界也是凡夫,還是要輪回。所以這種善都是不究竟、不圓滿的;這種善就不是絕對的善,是相對的善,是假的善,不是真實的善。
論我們娑婆世界,有說六道,也有說五道(將阿修羅歸納在畜生、惡鬼道),五道也稱爲“五惡道”,爲什麼叫作五惡道呢?一般來說,地獄、餓鬼、畜生是叁惡道,天界、阿修羅界和人界是叁善道,這是相對性來說。絕對性來說,五道都是惡道。
《無量壽經》經文就有一句“橫截五惡趣”,也就是說,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橫超、橫截五惡道,清楚地說明六道輪回都是惡道。道綽大師解釋說:
娑婆五道,齊名惡趣。
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爲惡趣;
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不論五道或六道,都名爲惡道。
當然,地獄、餓鬼、畜生純粹是惡,所以才墮入叁惡道;那人界也好,天界也好,雖有善,卻摻雜惡在裏面,因此也稱爲惡道。所以絕對性來說,叁界六道都叫作惡道,叁界六道的衆生所作的善都是有漏之善、雜毒之善,不是清淨的善、絕對究竟的善。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就說: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意思就是,不論所修五戒十善的因,所得人界、天界的果,都是顛倒的,都是虛僞的、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功德。也因爲這樣,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就說:
雖複受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叁惡道中。
雖然成就五戒十善,乃至禅定功高,可以上生初禅天,甚至非想非非想天,境界最高,壽命最長,但還是沒有離開叁惡道,壽命一盡,照樣墮入叁惡道。
釋迦牟尼佛在《正法念處經》中也說:
從天入地獄,從地獄生天。
天是六道最高的,地獄是六道最低的,但是時間一到,生命一盡,果報一來,應墮地獄的照常墮地獄,應生天的照常生天,在叁界當中輪來轉去,所以叫作六道輪回,而且顯示善與惡、天堂與地獄,似乎沒差別。人若離開六道,他就永遠自由;如果沒有離開六道,只不過是去天上或人間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而已。就好像監獄,本來是關在牢房裏,牢房很小,一星期有幾次到外面放放風。六道輪回就像大監獄,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關在監獄的牢房裏,才一點點的範圍而已,人界、天界就好像到外面去放放風,放風完一樣要回到牢房,所以天界也是惡道,是不究竟的。
世間善不究竟,世間善也叫作叁世怨,例如淨土宗一位高僧行策大師就說: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爲第叁世怨者。
意思是說,一個修行人,今生行善積德,但是不知求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善因將得到再度做人或是生天享樂的果報;而在享樂之中容易造罪,果報若盡,照常墮落,所以就叫“第叁世怨”。
印光大師也說:
世間善業,不出輪回;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這意思與前面所說的相同,就是:如果沒有比較,只依相對性來講,那是善;但與絕對性來比較,就不是善,而是惡。
如果以念佛來講,念佛就不是相對的善,是絕對的善;不是虛假的善,是真正的善,所以只要念佛,佛就贊歎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只是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而且是“芬陀利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對念佛人極爲贊歎地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是用來贊歎佛的,因爲世間唯有佛才是絕對清淨的,好像蓮花出自汙泥不受汙染,佛在五濁惡世不受汙染,可以堪稱爲“芬陀利華”。而我們是五濁惡世的衆生,身還在這五濁惡世,心中還有見濁、煩惱濁,有種種的汙染;但是釋迦牟尼佛就預先以“芬陀利華”來贊歎、形容我們,這不是說我們的心已經清淨了,而是因爲過了這一世以後,下一世就在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絕對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預先授記,贊歎我們是“芬陀利華”,就是未來佛,不受六道的輪回、貪瞋癡的汙染,所以說“若念佛者”——如果是念佛人,當知此人即是人中的“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朋友——把我們贊歎如等覺菩薩。我們現在在這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煩惱沒有斷除,佛就用“芬陀利華”和等覺菩薩來贊歎我們,這樣我們承擔得起嗎?真是承擔不起。
不過,佛所說的我們不能拒絕,不能否定或打問號,所以不敢承擔也得承擔。那承擔之後會怎麼樣呢?就會更加慚愧,更加謙卑柔和,更加爲人設想,如《宗風》所寫的“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就會“學佛大悲心”,就會“慈念衆生,加厚于人”,甚至就會“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就會這樣。並不是我們百分之百做得到,而是說有那樣的氣氛、程度。當然,程度,做一分也是程度,做一百分也是程度,做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
《無量壽經》也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乃至一念”——就是“平生之機乃至一形,臨終之機乃至一念”地念佛,這樣就獲得大利。什麼樣的大利呢?大利是與小利比較的,譬如阿羅漢就是小利,菩薩也仍是小利,佛的利益才是大利,佛的大利就是無上功德。所以《無量壽經》就說“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大利就是無上的功德。
善導大師解釋說: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以這五種殊勝的文辭來贊歎我們。
“人中好人”,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億人口之中的好人;人中好人還不夠,是妙好人,“妙”就是不可思議、想像不到的,我們念佛人到底怎樣想像不到的好?我們還有貪瞋癡,還有妄想雜念,凡事還會比較、計較,還有情緒,還會生氣、抱怨、批評,我們這樣的念佛人卻被形容爲不可思議的好人;也是人間的上上之人,是最稀有、最殊勝的人,原因在哪裏?就在我們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這樣的人,再怎樣煩惱深重,再怎樣妄想重重,再怎樣壞脾氣、愛計較,但因念佛,所以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煩惱、業障、脾氣、計較都沒有了,就成爲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大神通、大辯才,成爲廣度十方衆生的佛。這樣,不用妙好人、最勝人來形容,要用什麼來形容呢?這就是說明念佛方法最容易,功德最殊勝。
我們本來是罪惡生死凡夫,因爲…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