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P4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的緣故,因爲念佛之德,佛就贊歎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芬陀利華”,與等覺菩薩爲伍;已經獲得無上的功德、最大的利益;祖師就說我們是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勝人。所以,其他的善與念佛的善比較,就不是善了,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所以善導大師就說: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修六度萬行,持五戒十善,這是不是善?當然是善,是功德,不過要與念佛比較,就沒有辦法可比了——“全非比較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貪瞋癡的凡夫,只要念佛,善根、福德、光明、壽命都與佛同一無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八大宗派,唯有淨土宗最不可思議。有一句話說:

  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也就是說,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超越我們凡夫的見解、智慧、思維,甚至超越二乘——小乘的羅漢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都沒辦法了解這個法門。如《無量壽經》所說: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大乘、小乘都沒有辦法測度這個法門,只有佛才能夠理解;如果不是佛,根本不能了解,因爲超越我們凡夫乃至二乘的知見。所以《華嚴經》就說:

  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上,而不聞佛名。

  意思是,只要能夠聽到佛的名號,就算墮入地獄那樣痛苦的地方也值得;萬萬不要出生在天上,而不能遇到佛法、不能聞到佛名。因爲地獄雖苦,但能聞到佛名,就能解脫地獄苦,不只解脫地獄苦,也解脫叁惡道苦,也解脫六道輪回苦。如果在天上,雖然樂、壽命長,但是不能聽到佛名,時間一到,照樣墮落,而且生生世世輪回。這樣說來,只要能聽聞佛名,則苦是暫時的,樂是永恒的;若不能聽聞佛名,則樂是暫時,苦是永恒的。

  二、罪福多少——

  五濁衆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多”,有“罪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無福”,無“唯福無罪”,何以故?以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故。

  善惡和罪福有以上這六種差別。其實,罪福就是善惡的意思,善惡是因,罪福是果。

  第一句是“福多罪少”;第二句“福少罪多”;第叁句“罪福俱多”,罪和福都一樣,罪多福也多;第四句“罪福俱少”,罪少福也少;第五句“唯罪無福”,一生都在造業造罪,不曾行善積德;第六句“唯福無罪”,只有善,沒有罪——不過,在這世上沒有這樣的人,除非是阿羅漢,因爲阿羅漢已經斷除煩惱,所以他起心動念都不會造罪業。既然不是阿羅漢,起心動念是怎樣呢?就像《地藏經》所說的:

  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南閻浮提”是指地球衆生,“舉止”就是動靜,一動一靜之間所起的念頭百千萬種;不只百千萬種,經典中說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十生滅,這樣算來,我們動靜之間所起的念頭是數不清、算不盡。所起的念頭“無不是業”,業就是行爲,口中所說的語言是行爲,身上所做的動作也是行爲,意業是無形的,無形的起心動念也是行爲。無形的起心動念我們看不到,但鬼神看得到,佛菩薩也看得到,所以同樣是有形的,同樣都是業。身業、口業名爲有表業,意業名爲無表業,這些業都是罪,不是善。

  這是依佛的境界來看我們衆生,若依我們衆生,就不能了解是業、是罪,爲什麼?因爲凡夫愚癡,都是一丘之貉,都是黑木炭,彼此都是黑,都是無明。佛就不是這樣,就好像我們以肉眼來看雙手是幹淨的,可是若以放大鏡來看就不幹淨了,以顯微鏡來看就充滿了細菌。佛具足叁明六通,佛眼猶如顯微鏡,世人之惡,無論內外明暗,大惡、小惡、微細惡,佛都一目了然。所以世間的人多是“罪多福少”,甚至是“唯罪無福”。

  善導大師要我們自覺並深信:我們就是罪惡生死凡夫,行五戒十善的人,也一樣是罪惡生死凡夫,爲什麼?因爲沒有出離之緣,五戒十善還是凡夫善,仍在叁界之內,一樣墮落,這樣豈不還是罪惡生死凡夫嗎?

  叁、不問——心中有所疑難曰“問”,“不問”反之。

  “疑難”就是心中有疑問,難以解答,難以判斷,難以處理,這叫作疑難;反之,“不問”就是沒這些問題,沒有這些疑難,所以不用問。

  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只要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罪也好,福也好,罪多福少,福多罪少,罪福俱多、俱少也好,跟這些都沒有關系,往生極樂世界只和念佛有關系。若念佛,不管是罪是福,罪福是多是少,通通往生;若不念佛,就會因爲福而上生人間或天上,因爲罪而墮入叁惡道。所以,如果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不用問這個人的根機如何、善惡如何、功德如何、功夫如何,這都不用問。因爲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的福善和功夫,是靠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以消除我們的業障、增加我們的福德。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極樂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只可以往生,而且是決定往生、容易往生。

  四、不乘彌陀願力有二:

  (一)問罪多少——造罪時起疑而退心,以爲如斯造惡之身,雖然念佛,往生不定。

  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不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直到學佛之後,就知道有善惡報應,就知道本身有罪業。

  一般泛泛修行的人,會誤以爲自己已經積功累德,自己功行已經達到什麼境界,以爲自己的心可以清淨或已經清淨,甚至證到什麼果位。如果有智慧,努力修行,進而嚴格檢討自己,就會發覺自己其實仍是罪惡之身,尤其是越認真修行,越能如實看清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叁界六道之緣。

  這裏所講的“造罪時”,不是故意去造罪才叫造罪,而是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只是未發覺、未反省。有的人因爲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認爲罪對往生來說是一種障礙,恐怕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就是在“問罪多少”。

  (二)問福多少——

  以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之念佛,往生必定;

  若無道心善行,則雖念佛,往生不定。道心爲先,佛力爲次。

  以爲要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持,這種念佛才能往生,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廣行六度、累積功德,雖然念佛也往生不定。這種觀念就是不靠、不乘彌陀願力,以自己發道心、積功累德爲中心,認爲這才是主要的因素,而佛的力量是次要的,這就是“問福多少”。

  前面是問罪多少,不對;這裏是問福多少,也不對。

  我們都看不清楚自己,所以認爲自己有善,以爲自己可以發菩提心,或以爲自己真正在發菩提心:這是錯誤的。

  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且發菩提心之後就要去行菩薩道。

  菩提心有兩種,一是淨土門的菩提心,二是聖道門的菩提心。

  淨土門的菩提心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會圓滿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願,達成菩提行。

  聖道門的菩提心,就是靠自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娑婆世界成就佛道。

  就菩提心來說,淨土門的菩提心叫作“易行道”,容易達成,只要念佛就能達成;聖道門的菩提心叫作“難行道”,就是說我們做不到。

  爲什麼做不到呢?聖道門的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般修聖道門的人,每天都要念“四弘誓願”來提醒自己、激勵自己。可是實際來說,大多只是在嘴上念念而已,哪有真的在行“衆生無邊誓願度”呢?發菩提心就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現在有人需要肝,就要把肝割給他,有人需要腎,就要把腎割給他,有人需要眼角膜、血液,我們都要奉獻出去,遇到就要行,這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這些,發菩提心的人都能做到嗎?即使現在有麻醉藥,捐獻器官可以不怎麼痛苦了,而且以肝髒來說,捐了一部分還會再生長,但我們還是做不到:這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困難。

  還有,如果有兩間房子,自己住一間,另外一間就要布施出去。外面有很多人負債累累、叁餐不濟,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他是今天或這輩子用多少,他就只留多少,其他的一概要無條件布施出去,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甚至別人要你的先生、你的妻子、你的孩子,要你的地位、財産,照常要奉獻。佛生生世世以來行菩薩道就是這樣做的,這在經典中寫得清清楚楚。

  發菩提心的人做得到嗎?做不到。

  這種菩提心以及種種的菩薩行都很困難,可是一般人沒有真正反省檢討,以爲自己在發菩提心,在修六度萬行,在持五戒十善,那都是沒有自覺,對自己不夠了解。

  一個人若真正對自己了解,就會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原來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善根薄少,煩惱深重,流轉叁界,靠自己是無法脫出火宅的。

  五、乘彌陀願力有二:

  (一)不問罪多少——

  造罪時不起疑心,信知:如是造罪,必墮地獄;然念佛乘佛願力故,往生決定。

  依照因果的道理,造罪一定會墮入地獄;但因爲念佛,靠佛的願力,不但不會墮入地獄,還會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信才是真正的信,這樣才是真正的念佛、靠佛。

  “造罪時不起疑心”,這不是叫我們去造罪,我們不用特別造罪,本來就是造罪之身。爲什麼?我們都有貪瞋癡,自然就是造罪之身。

  (二)不問福多少——

  雖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道心善德得往生,依彌陀願力得往生。

  這就是全憑阿彌陀佛的願力。對自己任何的福都不依靠,知道發道心也好,行善積德也好,不是今生今世才這樣的,生生世世以來我們都曾學佛、行善積德,也曾出家、深入經藏,甚至成爲高僧大德,這些我們都曾經曆過,那爲什麼到現在還在輪回呢?因爲從來沒有一次是真正地依靠阿彌陀佛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這種道心,這種善行,結果也照常輪回,因此…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