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從本質上來講還是苦,這叫壞苦。
所以說快樂是非常無常的,無論是苦受還是樂的感受,其實都是一種散亂、動蕩的心態。怎樣是苦啊?我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苦,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了就樂,這都是由欲望所導致的,欲望的滿足或者不滿足所導致的苦或者是樂。所以這兩種感受,它的本質都是苦,都是一種不安的心態,都是一種執著、自私自利的心態。就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睡不著覺,可是你特別興奮的時候也睡不著,也苦啊!
《範進中舉》讀過吧?過去科舉製度,考上舉人比我們考上大學可要厲害多了,中了舉人之後就可以當官了。範進本來沒有料到自己能中舉人,他的家庭環境很不好,年紀已經不小了,一輩子考試,不斷地考,使勁考,都一直沒有中上什麼功名。後來他老婆也嫌棄他啦,說你這麼沒用呢,你看,跟你在一起學習的,現在人家都已經功成名就了,比你年輕的甚至你的學生現在都中了什麼秀才、舉人的。他一點功名都沒有,你說人活得窩囊不窩囊?他可能已經四五十歲了,還繼續參加高考,你想想看這人窩囊不窩囊?發榜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他能考中,還是灰心喪氣的,然後他老婆一天到晚尖酸刻薄地數落他,他覺得特別窩囊。突然就宣布他中舉啦,金榜題名是大喜事,結果他大喜過望,喜氣攻心,他一下子瘋掉了,跳啊,蹦啊……好事變成了壞事。
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受是苦,既然觀受是苦,是不是說佛教很消極呀?不是佛法消極,佛法只是告訴你不要停留在那些不真實的、虛假的東西身上。這些不真實的虛假的東西就是欲望,不要執著這些欲望,要超越這個欲望。我們的苦和樂都是站在自私自利的欲望是否得到了滿足的基礎之上,才有苦和樂。所以凡夫的一切感受都是苦。
再打一個比方來講,你是不是喜歡吃好吃的呀?那麼吃好吃的是不是就樂呀?可是你能天天吃好吃的嗎?如果說不給你吃好吃的,你還樂不樂?不樂就是苦啊。比如今天吃一個好吃的,明天沒了,心裏老遺憾了,哎呀,什麼時候能再吃點呢?苦不苦啊?所以說只要有樂就有苦,當你得不到這種樂的時候就是苦。樂能老得到嗎?是不是還是苦啊?所以說從本質上來講,假如說你不以這種欲望的滿足爲樂的話,你得不到這種欲望的苦也就消失了。這個有一點深奧,事實上已經講了無我空性了。所以說諸受是苦,只要你有貪著都是苦。
下面我們講第叁念處——觀心無常。觀就是觀察的觀,心就是心念的心。我們的心念定不定得住啊?刹那的變化,能不動嗎?一會兒想到這兒,一會兒想到那兒,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地球,一會兒月亮……這個心非常無常,無常是什麼?就是變化,常就是不動,不變嘛,就是不可能不變,老是在變化就叫無常。所以,快樂能永遠快樂嗎?痛苦會永遠痛苦嗎?不會。都是無常變化的,都是因緣和合才會有種種的事物,包括快樂與痛苦。比如說我碰到我喜歡的東西就樂了,那喜歡的東西沒了,我不就不樂了嗎?碰到我不喜歡的東西就苦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心情好不會永遠好,心情壞也不會永遠壞下去,我們的心念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認識到心境的變化是種種因緣而生,你就認識到其實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這就叫空——這個苦和樂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存在。因緣聚合,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做夢看見好吃的,會流口水,你醒了之後你還流口水嗎?“哎呦,剛做了個夢。”雖然說你看那個夢中東西流口水,那夢中東西是假的呀,是空的呀。所謂的空,就是它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性。我們認識到這種心境的變化都是因緣而生,緣起性空,既然是因緣和合而有,因緣不存在了,也就沒了,這說明它是空的,不是一個真實存在。所以說要經常觀心無常,不要執于著某一種感受。我們經常把心當作一種常,比如說,我覺得他是壞人,看見他就不好受,老對他不好,這是不懂得觀心無常。因爲一切都是無常,這個心念是無常變化的,這個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現在起這一念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一念是無常的?都沒有想過。當起這一念的時候,我就認爲這一念是真的,我們就以爲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其實心念都是無常的。
所以前面我們講的這些具有可操作性,爲什麼要欣賞啊?爲什麼別不平呢?就是告訴你,這個所謂的不平是無常的,所以叫別不平。爲什麼叫莫抱怨呢?因爲你抱怨的這個對象是無常的,所以叫別抱怨。爲什麼會欣賞呢?這個醜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所以你要會欣賞。爲什麼莫強求啊?因爲你要強求它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所以要莫強求。當然這個道理很深,要深入理解它,必須要把前面十善業的基礎打牢靠了。
第四念處——觀法無我。法就是佛法的法。宇宙間萬事萬物,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都屬于這個法。法就是規則。我們要認識到宇宙人生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任何一種主宰不變的實體,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有一個所謂的我。什麼叫無我呀?所謂的我就是不變的,才叫我。你看我們在說“我”的時候,是指自己,那自己包括什麼?包括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事實上,這個我刹那刹那在變化呀。什麼叫無我呢?如果真正有個我的話,我就不應該變。原先的年輕小夥子,現在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頭了;年輕的小姑娘,現在已經是老太婆了。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嗎?哪個是我呢?年輕的那個我是我,還是現在這個我是我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這就叫無我。
我們要對自己好一點,每天吃下很多東西,人的細胞每天都在代謝,按照醫學上來講,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叁年之內就整個更新過一遍啦,叁年之後你這個身體跟物質全都換過了,叁年前的那個我跟這個不是一回事啊,整個都換過啦。又吃了動物的屍體,它又變成你身體一部分,吃的那個青菜又變成你身體一部分,你現在這個我其實就是以前的那些青菜、動物之類的東西。那你說哪個是我呀?這就是說所謂的我,是一個幻覺,只是暫時存在的現象,一瞬間就沒有了。前一秒鍾和後一秒鍾細胞會代謝,我已經變化了,不一樣啦。或者說,後一秒鍾比前一秒鍾老一點、變化一些啦,能認識到嗎?你說哪個是我呢?你所謂的我已經少了一部分了,又多了一點東西又少了一點東西,哪個是我呢?過了叁年整個都換過一次啦,哪個是我呢?我們一般人都認爲有我,我這,我那,我長,我短,我是誰,我做過什麼什麼事情,其實很搞笑。你說我做過什麼事情?我是誰?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叫諸法無我。
不但人是這樣,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你看桌子、山河大地、地球……一切都是如此,諸法無我。一般人認爲,地球永遠不會變化的,實際上地球不斷地在變化,這就是諸法無我。你要觀法無我,你還會不會貪著呀?你貪著的東西老在變化著,你還會貪著它嗎?它一直在變變變,你要貪,你就重視一個不變的東西,你老是貪那個變化的東西,有什麼用啊?比如說你吹肥皂泡,你貪著那個肥皂泡,這個肥皂泡是我的,你會不會這麼想?一般人不會。爲什麼我們不會貪著這個肥皂泡呢?因爲它一哈就破了,所以它是無常的,你貪它有麼用啊?你貪一塊金子放在這多好啊?肥皂泡你會貪它嗎?因爲它的存在極爲短暫,稍微有一點風就破掉了。其實宇宙當中萬事萬物都像這個肥皂泡一樣,你要貪,你貪一個實在的東西呀,你貪個不變的東西呀,你貪個會變的東西、會壞的東西,有什麼用啊!
我們喜歡的東西有哪些?吃的、睡的、玩的。我們講具體的對象吧,好吃的、房子、鈔票,你看我們喜歡的這些東西,有哪一樣東西會永遠存在?我們一輩子都在爲這個時間長一點的肥皂泡而努力,而煩惱,而執著、痛苦、快樂,值得嗎?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個肥皂泡,這個肥皂泡最多可以到達一百年才破。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肥皂泡,只是時間長短而已,或者說其實它刹那刹那都在變壞。這個肥皂泡,你看它有一點變,它就已經破掉了,其實它不斷在破,只不過換了一個新的肥皂泡。我們一輩子在爲這個肥皂泡而醉生夢死、痛並快樂,是不是非常可憐呢?
人在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由于對于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理解,所以出現了與之相反的觀念。什麼叫觀心無常?正念是無常,不正念是常。觀受是苦,我們卻看成是樂。觀法無我,我們卻看成有我。觀身不淨,我們卻看成是淨。所以說這四種顛倒妄想就是由于我們沒有生起正確的認識。常就是經常的常,與無常相反就是常,與苦相反就是樂,與無我相反就是我,與不淨相反就是淨,常樂我淨就是四種顛倒的認識。我們修行解脫道、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通過聽聞佛菩薩的教導,通過聽經聞法,樹立起正見,以智慧來觀照宇宙人生。也就是生起四念處——這四種正念,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解脫無名煩惱。
爲什麼說有些學佛人是迷信呢?他都是在搞自私自利,這就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符合這四種正念的,那就屬于佛法。不符合這四種正念就屬于邪法。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這四個標准,這就屬于四法印,或者是叁法印、四念處。不信你看其他的外道、邪教,肯定跟這不一樣。但是我們確實有些學佛人也在搞迷信,搞迷信就要改變,變成正信。
我們現在講的稍微就深入了一點,深入一點就不太好明白。十善業道是基礎,在十善業道基礎之上,再繼續進行這些,那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法門。有人講:“哎呀,太麻煩了,念佛不就好了嘛。”是的,但是念佛一定會包容它們,念佛不會跟它相違反,要明白這一點。
所以念佛一定要智慧地念,也要符合這四念處,你明白之後再念佛那就不會出偏差。這就是師父跟你們講的修行,而不是仙道,跟你講佛法,不是其他,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目的——改造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從染汙變得清淨,使我們從種種的欲望當中擺脫出來,而不是讓我們産生更多的欲望。爲什麼要學佛呀?爲得到名啊、利啊、財啊之類的?不是這樣的。我們學佛是爲了使我們擺脫欲望的束縛。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一 1 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