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1 四念处▪P2

  ..续本文上一页乐从本质上来讲还是苦,这叫坏苦。

  所以说快乐是非常无常的,无论是苦受还是乐的感受,其实都是一种散乱、动荡的心态。怎样是苦啊?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苦,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就乐,这都是由欲望所导致的,欲望的满足或者不满足所导致的苦或者是乐。所以这两种感受,它的本质都是苦,都是一种不安的心态,都是一种执著、自私自利的心态。就像一个人痛苦的时候睡不着觉,可是你特别兴奋的时候也睡不着,也苦啊!

  《范进中举》读过吧?过去科举制度,考上举人比我们考上大学可要厉害多了,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当官了。范进本来没有料到自己能中举人,他的家庭环境很不好,年纪已经不小了,一辈子考试,不断地考,使劲考,都一直没有中上什么功名。后来他老婆也嫌弃他啦,说你这么没用呢,你看,跟你在一起学习的,现在人家都已经功成名就了,比你年轻的甚至你的学生现在都中了什么秀才、举人的。他一点功名都没有,你说人活得窝囊不窝囊?他可能已经四五十岁了,还继续参加高考,你想想看这人窝囊不窝囊?发榜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能考中,还是灰心丧气的,然后他老婆一天到晚尖酸刻薄地数落他,他觉得特别窝囊。突然就宣布他中举啦,金榜题名是大喜事,结果他大喜过望,喜气攻心,他一下子疯掉了,跳啊,蹦啊……好事变成了坏事。

  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受是苦,既然观受是苦,是不是说佛教很消极呀?不是佛法消极,佛法只是告诉你不要停留在那些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身上。这些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就是欲望,不要执著这些欲望,要超越这个欲望。我们的苦和乐都是站在自私自利的欲望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基础之上,才有苦和乐。所以凡夫的一切感受都是苦。

  再打一个比方来讲,你是不是喜欢吃好吃的呀?那么吃好吃的是不是就乐呀?可是你能天天吃好吃的吗?如果说不给你吃好吃的,你还乐不乐?不乐就是苦啊。比如今天吃一个好吃的,明天没了,心里老遗憾了,哎呀,什么时候能再吃点呢?苦不苦啊?所以说只要有乐就有苦,当你得不到这种乐的时候就是苦。乐能老得到吗?是不是还是苦啊?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假如说你不以这种欲望的满足为乐的话,你得不到这种欲望的苦也就消失了。这个有一点深奥,事实上已经讲了无我空性了。所以说诸受是苦,只要你有贪著都是苦。

  下面我们讲第三念处——观心无常。观就是观察的观,心就是心念的心。我们的心念定不定得住啊?刹那的变化,能不动吗?一会儿想到这儿,一会儿想到那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地球,一会儿月亮……这个心非常无常,无常是什么?就是变化,常就是不动,不变嘛,就是不可能不变,老是在变化就叫无常。所以,快乐能永远快乐吗?痛苦会永远痛苦吗?不会。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因缘和合才会有种种的事物,包括快乐与痛苦。比如说我碰到我喜欢的东西就乐了,那喜欢的东西没了,我不就不乐了吗?碰到我不喜欢的东西就苦了,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心情好不会永远好,心情坏也不会永远坏下去,我们的心念总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认识到心境的变化是种种因缘而生,你就认识到其实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就叫空——这个苦和乐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因缘聚合,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做梦看见好吃的,会流口水,你醒了之后你还流口水吗?“哎呦,刚做了个梦。”虽然说你看那个梦中东西流口水,那梦中东西是假的呀,是空的呀。所谓的空,就是它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性。我们认识到这种心境的变化都是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不存在了,也就没了,这说明它是空的,不是一个真实存在。所以说要经常观心无常,不要执于著某一种感受。我们经常把心当作一种常,比如说,我觉得他是坏人,看见他就不好受,老对他不好,这是不懂得观心无常。因为一切都是无常,这个心念是无常变化的,这个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现在起这一念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一念是无常的?都没有想过。当起这一念的时候,我就认为这一念是真的,我们就以为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其实心念都是无常的。

  所以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具有可操作性,为什么要欣赏啊?为什么别不平呢?就是告诉你,这个所谓的不平是无常的,所以叫别不平。为什么叫莫抱怨呢?因为你抱怨的这个对象是无常的,所以叫别抱怨。为什么会欣赏呢?这个丑陋的东西它是无常的,所以你要会欣赏。为什么莫强求啊?因为你要强求它这个东西是无常的,所以要莫强求。当然这个道理很深,要深入理解它,必须要把前面十善业的基础打牢靠了。

  第四念处——观法无我。法就是佛法的法。宇宙间万事万物,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属于这个法。法就是规则。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任何一种主宰不变的实体,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有一个所谓的我。什么叫无我呀?所谓的我就是不变的,才叫我。你看我们在说“我”的时候,是指自己,那自己包括什么?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事实上,这个我刹那刹那在变化呀。什么叫无我呢?如果真正有个我的话,我就不应该变。原先的年轻小伙子,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了;年轻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老太婆了。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吗?哪个是我呢?年轻的那个我是我,还是现在这个我是我呢?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这就叫无我。

  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每天吃下很多东西,人的细胞每天都在代谢,按照医学上来讲,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三年之内就整个更新过一遍啦,三年之后你这个身体跟物质全都换过了,三年前的那个我跟这个不是一回事啊,整个都换过啦。又吃了动物的尸体,它又变成你身体一部分,吃的那个青菜又变成你身体一部分,你现在这个我其实就是以前的那些青菜、动物之类的东西。那你说哪个是我呀?这就是说所谓的我,是一个幻觉,只是暂时存在的现象,一瞬间就没有了。前一秒钟和后一秒钟细胞会代谢,我已经变化了,不一样啦。或者说,后一秒钟比前一秒钟老一点、变化一些啦,能认识到吗?你说哪个是我呢?你所谓的我已经少了一部分了,又多了一点东西又少了一点东西,哪个是我呢?过了三年整个都换过一次啦,哪个是我呢?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我,我这,我那,我长,我短,我是谁,我做过什么什么事情,其实很搞笑。你说我做过什么事情?我是谁?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叫诸法无我。

  不但人是这样,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看桌子、山河大地、地球……一切都是如此,诸法无我。一般人认为,地球永远不会变化的,实际上地球不断地在变化,这就是诸法无我。你要观法无我,你还会不会贪著呀?你贪著的东西老在变化着,你还会贪著它吗?它一直在变变变,你要贪,你就重视一个不变的东西,你老是贪那个变化的东西,有什么用啊?比如说你吹肥皂泡,你贪著那个肥皂泡,这个肥皂泡是我的,你会不会这么想?一般人不会。为什么我们不会贪著这个肥皂泡呢?因为它一哈就破了,所以它是无常的,你贪它有么用啊?你贪一块金子放在这多好啊?肥皂泡你会贪它吗?因为它的存在极为短暂,稍微有一点风就破掉了。其实宇宙当中万事万物都像这个肥皂泡一样,你要贪,你贪一个实在的东西呀,你贪个不变的东西呀,你贪个会变的东西、会坏的东西,有什么用啊!

  我们喜欢的东西有哪些?吃的、睡的、玩的。我们讲具体的对象吧,好吃的、房子、钞票,你看我们喜欢的这些东西,有哪一样东西会永远存在?我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时间长一点的肥皂泡而努力,而烦恼,而执著、痛苦、快乐,值得吗?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个肥皂泡,这个肥皂泡最多可以到达一百年才破。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肥皂泡,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或者说其实它刹那刹那都在变坏。这个肥皂泡,你看它有一点变,它就已经破掉了,其实它不断在破,只不过换了一个新的肥皂泡。我们一辈子在为这个肥皂泡而醉生梦死、痛并快乐,是不是非常可怜呢?

  人在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由于对于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观念。什么叫观心无常?正念是无常,不正念是常。观受是苦,我们却看成是乐。观法无我,我们却看成有我。观身不净,我们却看成是净。所以说这四种颠倒妄想就是由于我们没有生起正确的认识。常就是经常的常,与无常相反就是常,与苦相反就是乐,与无我相反就是我,与不净相反就是净,常乐我净就是四种颠倒的认识。我们修行解脱道、修学佛法的人,就要通过听闻佛菩萨的教导,通过听经闻法,树立起正见,以智慧来观照宇宙人生。也就是生起四念处——这四种正念,时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解脱无名烦恼。

  为什么说有些学佛人是迷信呢?他都是在搞自私自利,这就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符合这四种正念的,那就属于佛法。不符合这四种正念就属于邪法。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这四个标准,这就属于四法印,或者是三法印、四念处。不信你看其他的外道、邪教,肯定跟这不一样。但是我们确实有些学佛人也在搞迷信,搞迷信就要改变,变成正信。

  我们现在讲的稍微就深入了一点,深入一点就不太好明白。十善业道是基础,在十善业道基础之上,再继续进行这些,那就是我们要修行的法门。有人讲:“哎呀,太麻烦了,念佛不就好了嘛。”是的,但是念佛一定会包容它们,念佛不会跟它相违反,要明白这一点。

  所以念佛一定要智慧地念,也要符合这四念处,你明白之后再念佛那就不会出偏差。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修行,而不是仙道,跟你讲佛法,不是其他,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目的——改造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从染污变得清净,使我们从种种的欲望当中摆脱出来,而不是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欲望。为什么要学佛呀?为得到名啊、利啊、财啊之类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学佛是为了使我们摆脱欲望的束缚。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1 四念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