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 5 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5)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五、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經文說:“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爲一切怨賊損害。”有句話怎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有錢的人就怕賊惦記著。有錢的人還怕一樣,怕錢沒花完,人沒了。“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能不殺生而行布施,則會得到什麼果報?“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經常富有,財産不會受到侵害,而且長壽不會夭折,“不爲一切怨賊損害”。從佛法當中這個道理可以講得通,從世間上也講得通。

  社會上存在一個問題——分配不均,窮的太窮,富的太富。有些人一天拼死拼活地幹,才掙很少一點錢。可是有的行業,真的只是個數字遊戲就可以掙很多錢,比如說房地産。我先跟政府貸款,貸了款去蓋房子……總之掙錢特快,錢已經多得使不完了……想想看窮人心態平衡嗎?他心裏是不是得老惦記著想要報複一下啊?社會不公啊。那怎麼樣才能讓他心裏平衡下來?要布施啊,你要發自真心地把這些錢布施出去,做一個大善長者,大富長者,你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你不會有安全之憂。同樣是富人,有的富人成天提心吊膽,出門帶保镖,最後可能都難逃厄運。你看有些人特別富,可是他出門從來不帶保镖,也沒有人傷害他。原因就是因爲他常做善事,他給這一方老百姓帶來的是快樂、幸福和慈善,所以他不用擔心他的財寶會被人侵奪。同樣也會“長壽無夭”。

  剛才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世尊告訴龍王,如果行菩薩道的人,能夠通過不殺生賺來的錢來修布施的話,就是你是通過正當的職業來掙來的錢,你別通過殺生、屠宰、開賭場掙來的錢,去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很有錢也不會受到侵犯,同時壽命也很長,不會短命而死。相反,如果有人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的話,比如說,通過屠宰,殺雞、殺豬、殺牛、殺羊、謀財害命作爲職業來求得的財富,然後拿出一小部分去做慈善事業,那麼這種布施將來會招感什麼樣的果報呢?會不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會招感到果報的。問題是,他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賺來的錢來修布施。你看有些人他可能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物質條件很豐富,可是還沒長大成人就短命死了。這種情況往往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因爲修布施所以有錢、富貴,可是因爲殺生結果就短命。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殺生的基礎上來修,這樣才會“不爲一切怨賊損害”。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啊,不是短命而死,也會被怨賊所殺害。他可能很富有,但是可能會短命多病。

  經文:“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不與取”就是偷盜,“離不與取”就是不偷盜,我們用通過合法的手段掙來的錢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強盜土匪想搶劫我們的財富也是辦不到的。“最勝無比”也就是說,將來我們得到的財富非常殊勝,這些受用也會比旁人要好,而且世間上的財富“悉能備集”,自然會來,同時還能聞到佛法,具備功德法財,也就是獲得“諸佛法藏”。如果說通過偷盜來行布施的話,可能果報就不圓滿,你也會富貴,可是經常招賊惦記著,經常會發生一些錢被偷了,或者丟了,或者被搶了這種情況。所以說要“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啊。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不盡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往往可能會後院起火,就家庭不和睦,家庭裏頭出現了問題,可能出現了第叁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也就是雖然前世修布施,可是種下了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這樣的果報。現在社會上這種情況很多啊。所以我們去行布施,一定要“離非梵行”啊,遠離邪淫,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招感的果報,不但富有而且家庭和睦。反之你即使掙再多的錢,可是家庭裏頭出現了問題,那這也不幸福啊。

  下面一句:“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虛诳語”,就是妄語,也就是假話、說謊、大話。如果一個人他前生是用正當手段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今生今世不但富有,而且名聲非常好,信譽非常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過,別人不會誹謗你。跟人家談合同一談就成。這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這就叫做萬事如意,事事順利。

  如果我們是以“虛诳語,而行施故”,就不圓滿。你可能很富有,但是經常會遭到別人的誹謗或者受到欺騙。

  下面一句:“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诤。”“離間語”就是挑撥是非,如果一個人過去是靠離間語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他今世家庭雖然很富有,但是不會和睦,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因爲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一個和睦的家庭,好的人際關系,有好朋友,有良好的心境等等。這種種的因緣才構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和地位的人或者是僅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這些都不足以構成一個人生的幸福。

  佛法講幸福是由多方面的因緣組成的,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就是沒有搬弄是非,口業清淨,那麼他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布施的話,今生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之間沒有爭吵,相處和諧。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要注意口業,這裏講的都是口業,前面講的妄語,這是講兩舌、離間語,不要挑撥是非,東家說西家的錯,西家說東家的錯。有些時候是無意識的,有些時候是一種習氣,千萬要守住自己的口業。《弟子規》也講,話說多不如少。我們很多情況就是話太多了,非常容易犯口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啊。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也就是惡口,粗暴的語言,比如說挖苦、諷刺、尖酸刻薄之類的語言,還有那種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大家有沒有見過兩個人對罵,聲音都高八度啊。在現實社會當中,有些人雖然也樂善好施,可是就是語言尖酸刻薄、汙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來修布施的話,他所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和大家在一起,大家都會歡喜地以他爲中心,就是他有攝受力,有人格魅力,能圍繞在他的周圍,他說出的話,人們都願意接受,容易聽得進去。

  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把佛法或者好東西去給別人講,結果別人就是不聽,你說什麼別人都不聽。我說的是對的啊,他也不聽,什麼原因呢?事實上也就是我們的口業不圓滿,所以應當常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說柔和善順的語言,你說的話才能讓別人能接受,聽得進。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绮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者帶染汙心所說的這種話。像什麼黃色笑話啊,色情的錄音錄相啊,武俠小說裏那些複仇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使人煩惱。比如電視裏說複仇,我們也聽得熱血沸騰,聽到些黃色笑話,也會使我們的心被染汙,産生動蕩。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绮語,他的果報是什麼?他盡管很有錢,但是沒有信譽,說出的話沒有人相信,別人也不尊重他。反之,如果遠離“無義語”,遠離绮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不但富有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不說則已,一說別人都會認真聽。所以他一句話當一萬句話。“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們就會堅決執行,別人把他的話特別當真。“能善方便,斷諸疑惑”,而且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來解決人們的困惑。經典當中用很多的篇幅來講口業的問題啊。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就是遠離貪心。一個人抱著無貪求的心,以這樣一個動機去修布施的話,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財富很多,而且他還會繼續修布施,“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他不但富有而且會樂于修布施,會連續不斷地修布施,這樣他的福報就會不斷增長,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這樣也就使他的生命得到一種良性的循環。

  我們以公司做比喻,公司的曆史有幾個能超過一百年的?超過二十年的多不多?百年叫老字號,什麼樣的公司才能長久生存和發展呢?有良好的信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跟他做生意,所以這個公司的生意就會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啊。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就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這叫“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也就是在社會上的經濟實力也會越來越強,在群衆中威信也會越來越高。現在講一句時髦話叫做科學可持續性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它的可持續性,怎麼樣才能可持續性呢?不是短期的目光,要長遠的目光。碰到一個人就狠狠宰他一筆,得,以後就拜拜了,再也不找你做生意了。有一種做生意的方法是細水長流,你別一次就把人宰得太慘了,一錘子買賣,再也不找你做了,你就掙這一次吧。細水長流聲譽好,互相信得過,你就能長久把事業進行下去。所以就必須遠離貪求心,不要有短期目光,要有長遠目光啊。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如果一個人能離開忿怒心來修布施的話,除了“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以外,不會被別人奪走,而且“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 5 按十善業來行布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