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德商(MQ)、逆商(AQ)、情商(EQ)和智商(IQ)

  德商(MQ)、逆商(AQ)、情商(EQ)和智商(IQ)

  ——寬見法師對中國現代教育理論構架之思考和建言

  弟子根據錄音整理(2010-12-28)

  編者按:教育的偏頗與缺失,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博士、碩士因無法處理就業、戀愛等問題而自殺的消息已屢見不鮮;大學校園裏因生活瑣事發生的暴力事件有上升趨勢,且多有死傷者;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出現了逃避現實的“宅男宅女”,甚至“啃老”現象……近年來,國人重知識學習輕素質培養、重功利追求輕人格塑造、重眼前利益輕長遠規劃、重個人成功輕團體合作的陋習在教育的問題上得到了極其鮮明的凸顯。

  寬見法師一直極爲關注中國的教育問題並身體力行,對弟子、居士及其子女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強調利他、寬容、慈悲、真誠、正直等品質在精神人格構成中的地位、價值和作用,深刻揭示出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真正意義。不久前,應弟子請法,寬見法師首次提出“德商”的概念,並將之與社會上流行的智商、情商、逆商等概念合稱“四商”,開示了它們各自的價值和它們之間的深層聯系。法師徹底剖析了當下教育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並爲我們勾畫出正確的現代教育應有的完整構架體系。法師的法語如甘露,將佛陀慈悲利物的精神化爲具體細微的關懷,傳遞給有緣的人們。

  爲了方便讀者了解,弟子在整理法師開示時,對一些內容進行了相關資料和例證的補充。有趣的是,在查找資料時,弟子驚訝地發現,法師提出的“德商”概念,在西方的類似研究中得到了印證——美國學者道格•萊尼克(Doug Lennick)和弗雷德•基爾(Fred Kiel)在 2005 年出版的《德商: 提高業績,加強領導》一書中也提出了這一相同的概念。爲了接受上的一致性,本文中“德商”的英譯沿用“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成 MQ”的表述。

  時間:2010年12月27日深夜至12月28日淩晨

  地點:西安某友人家

  人員:師父、弟子A、弟子B

  緣起:弟子請師父開示關于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和“逃離北上廣”的現象。

  弟子A: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有蟻族,還有一些人“逃離北上廣”,逃離一線大城市,他們雖然也有很好的工作,但是覺得生活並不快樂,于是逃到二線城市去尋找快樂的生活,您對于這種現象怎麼看呢?

  釋寬見:好像這個是因爲生活成本太高吧。

  弟子A:生活成本太高是一個原因,主要是他沒有希望。

  弟子B:壓力太大吧?

  弟子A:是壓力大,最關鍵是他煩惱,在大城市裏生活他並不快樂。有些人逃離了(北上廣)來到了小城市中,雖然親人在身邊,壓力也不大,但職業空間也就這麼大,那你到底追求什麼呢?其實到哪裏都不快樂,逃還是不逃呢?如果說是由于大學生人多造成了失業,但爲什麼有逃離“北上廣”的說法呢?

  弟子B:大城市的問題。

  釋寬見:總之一點呢,就是人要懂得知足常樂,就啥事兒也沒有了。你硬要跟比爾·蓋茨比錢,跟胡.錦.濤比官,跟姚明比高,跟劉翔比快,你只有跳樓一條路了,你就是幹一百年也比不上人家比爾·蓋茨一天(的收入)啊,你這一輩子甭想爬到胡.錦.濤的位置了,你這一輩子沒有希望長到姚明那麼高了……那這樣比的話,你只有跳樓了。

  你不會比嘛。看你擁有多少——你現在擁有的,50年代的人都不能擁有,對不對,你現在看那個電視,我跟你講80年代最有錢的人也看不到,是吧?壁挂,那麼大的電視,你知足吧。有吃有喝,電腦隨便玩兒……人要會懂得知足,知足常樂,你不要說這阿Q,這就是知足常樂。

  你看過去很多人在很狹小的空間,他仍然頑強地活下來了,對不對?我們這不算啥。過去有一些人遭受侮辱、痛苦乃至種種被人歧視(的對待)等等,你看這樣的人從這種生活境況當中一旦出來都非常的棒,對不對?

  我曾經看,臺灣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的父親是乞丐,他的母親是神經病,他父親跟他母親因爲一個是乞丐,一個是神經病,兩個都是最可憐的沒人要的,兩個人就走到了一起。父母生下了他和幾個兄弟姐妹,只有他一個是正常人。但即使是這樣子,他父親還是希望他也能讀書,在別人的藐視、看不起當中,他頑強地去學習,找出一片天空來,那最後他也成功了。他是什麼生存環境呢?他是靠人施舍,在別人的白眼當中走出來的。

  現在我們這個逆商(AQ)太低,找不到工作了,不就覺得沒面子嘛,溫室裏的花朵,不經風雨啊。老一代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樂呵呵的,現在同樣的生活條件,能吃苦的人、吃過苦的人樂呵呵的,沒吃過苦的人就覺得苦死了,對不對?同樣的生存條件,你看那民工好得很,要換一個所謂的白領就受不了,你看那民工什麼生活條件,吃的啥,住在什麼地方?逆商太低啊,這不就是大學生老跳樓(的原因)嘛。逆商,是現在公認的,面對逆境的一種商,有些人情商(EQ)智商(IQ)都很高,一遇到逆境就不行了,平時都很厲害,能力很強,一遇到逆境不行了,蔫了。

  德商,我覺得德商也是一種商啊。《士兵突擊》當中的許叁多智商很低,情商也很低,那一個智商也很低,情商也很低的人爲什麼能成功?那就是他還有一種商比別人高,就是德商。他太真誠了,太實誠了,太實在了,這樣的人也能成功,他這一點比別人強。我願意跟一個德商很高的人打交道,你智商低一點,情商低一點不要緊,但是你很真誠啊,跟你打交道我沒有壓力啊。德商,我覺得可以跟這3Q做一個補充。

  看,這樣的金字塔,穩如泰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讓人多放心啊!

  

  但是,我們現實的教育體製,卻是以培養智商IQ爲主,其他叁個商都不注重,可想而知,我們的教育失敗就失敗在這兒。這真是顛倒啊,以智商IQ爲第一。智商是學校教育,比如奧數啊,培養智商去了,而EQ卻教導得很少,孩子們搞些活動啊,課外活動啊,興趣小組啊,這些有助于培養情商EQ,但是明顯力度不是很夠。據說老外上課都跟玩似的,互相在集體合作,這不就是培養情商EQ和智商IQ嘛?

  教育改革要有這個理論方法。(我們教育孩子普遍情況是)情商EQ很單薄,逆商AQ更單薄了。我聽說,在日本老師讓小孩大冬天的赤著身子在雪裏頭玩,不怕他感冒,感冒了再治呗。我們的孩子現在全是小皇帝,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被溺愛的不行,溫室裏的花朵,逆商AQ當然低了。我們教育孩子的的套路順序是:先智商IQ,再情商EQ,再培養逆商AQ,最後德商MQ,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咱互相都比誰爸有錢,誰爸是李剛,只要我爸是李剛,我軋死你白軋,你看我們的順序完全顛倒了嘛!這就成了個顛倒的金字塔:

  倒的金字塔:

  

  這樣的金字塔,頭重腳輕,隨時都要倒塌,看著都讓人揪心啊!

  真正教育應該怎麼樣教育?以我看來,四個“商”的理論一出,知道其先後次序,該怎麼教育就明白了,孰重孰輕就明白了。依四商理論,爲什麼現在我們國家教育往往失敗且沒有效率(按:我國的傳統教育方法就非常符合正金字塔的四商理念,可惜現在被“存優去劣”給“去”掉了,被“吐故納新”給“吐”掉了)、而老外的教育往往就有效率,原因就清楚了。老外的教育,智商IQ排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他們小學的課本比我們簡單得多,上學大家在一起玩玩情景劇,幾個小學生互相合作,找資料,培養合作能力,這是EQ;而逆商AQ,經常失敗,失敗不要緊,重來嘛,讓他們學會去鍛煉,包括體育鍛煉,讓他們自己去獨立成長,不要給他們這種像母雞翅膀似的呵護,這種是AQ的訓練;MQ,德商,傳統的西方文化教育孩子的思路是,尊崇彬彬有禮這種貴族式禮貌等,他們有這種學習(德商MQ的傳統)。

  而我們孩子的智商IQ比他們高,但其他3Q都不如他們:他們德商MQ低,心胸特別狹窄;逆商EQ低,受不得一點挫折;情商AQ低,憤世嫉俗,不會跟別人打交道;(雖然並非都是如此,)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症結就在這裏,只重智商IQ,其他叁個商十分欠缺,甚至簡直無影無蹤,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裏。

  釋寬見:所以我們的教育模式如果要改革的話,我覺得要從這方面思考,首先要抓德商MQ,恢複傳統文化的教育,擁有美德的人才被大家所欣賞。(應該)鼓勵並獎勵推崇這種有美德的人、有好品質的人。品質不好、信用不好的人,受到大家的唾棄和譴責乃至懲罰。

  先把德商MQ要樹立起來,恢複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上要有這種鼓勵機製。然後第二就是逆商AQ,孩子不應該是小皇帝,孩子就是孩子嘛,讓孩子學會獨立,讓孩子學會爲大人服務,讓他成爲你的幫手,不要成爲你的累贅,鼓勵他去勞動,鼓勵他去鍛煉,鼓勵他去吃苦,這是培養他的AQ。然後是情商EQ,培養情商就是要合作,團隊活動,大家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在當中得到鍛煉。然後最末尾才是智商IQ,IQ其實我們已經強調太過了,不用強調也已經強調了,所以我們要把IQ它放在這個應該在的位置。

  再談談培養這4商的方法,比如說參與一些社會慈善公益活動,共同參與做善事,自然就會培養德商MQ啊,這種慈善活動也可能會失敗,就培養了逆商AQ了,同時它也是集體合作嘛,這個情商EQ也培養了,如何把活動組織好需要仔細計劃准備,這樣智商IQ的培養也有了,在活動中自然就會鍛煉你的IQ。所以說爲什麼國外很盛行這些東西——慈善的公益活動,就是因爲全部4Q都得到鍛煉啊。因此集體做好事兒就能培養這個4Q,集體去做一件好事兒,這就是個好方法,我們多組織大家集體去做一些好事兒,這…

《德商(MQ)、逆商(AQ)、情商(EQ)和智商(IQ)》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各有因緣莫羨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