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判斷自己——與2011短期出家學員的對話▪P4

  ..續本文上一頁,你雖然站在局外,但記住啊,它都是你內心的反應,衆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你一定要用佛法來指導。你若說冷眼旁觀,那麼佛法講,衆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怎麼解釋?你要說一看見它,我覺得,唉呀,我應該打死這個蜘蛛,來救這只蟲子,又或者,我應該可憐這個蜘蛛,犧牲那個蟲子;那我問你,一切衆生都平等,那又怎麼解釋?或者佛法講,莫要嗔恨又是怎麼回事呢?或者說,莫要執著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不但這個蟲子可憐,蜘蛛也同樣可憐(因無明而造業)。比如說,這是一只我養的蟲子,我很喜歡,然後我有好惡之心,那我又莫要執著,又是怎麼回事情呢?你要把這些道理都理清楚,你理不清楚就是一團亂麻,你的“佛法”是打架的。

  你就好好地把心安下來,去面對,不要逃避。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包括家裏人等,你不用去逃避。其實我們學佛人確實應該對衆生生起慈悲心,但這種慈悲心並不是情執,因爲情執並不能幫助他們,就好比你跟他們在一起,其實也不見得就能解決很多的煩惱。

  ※※:我曾經生起過這樣一個心,包括現在也還有,我不知是不是菩提心或者是……總感覺是在一個正念下、佛法的前提之下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說,關于家庭啊,還有其他事情。我甚至有時想,我不知道是不是把它叫推卸責任,或者叫什麼。我妻子挺重視這個問題的,我就覺得,她需要這種家庭的方式去度化,我可以作爲一個俗家的人去度化她,我有這種心。

  但是像您說的,這種東西,自己還沒自度的時候,怎麼去度別人呢?有的時候這兩點會矛盾。但是我每當生起度別人的心時,首先就會冒出這種正念的想法來,也別管是否對,或者能不能落實了。可能有的人會覺得虛僞,說你什麼都拿佛法來擋,去搪塞很多東西,可是我自己感覺的確如此,的確是我通過佛法認識到這些東西,事實如此。我跟他們接觸的時候,首先是佛法,然後接下來善巧,就是用佛菩薩講的“應以什麼得度,就以什麼身去度他”。

  寬見法師:你這個,說句老實話,談得高了。我只提醒你一點,要用你學到的佛法,來指導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感覺來指導自己。因爲感覺會欺騙我們,不要只憑著感覺去行事。

  從理論上講,是有“應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但佛菩薩爲什麼還要講,孟母要擇環境,孟母叁遷啊。你要看你現在是什麼樣的人,你要是個成年人,你若是個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你吃喝嫖賭都行。我跟你講,你當個嫖客也行,只要你真有這個能力,但這個不是一般人能爲的。一般人是什麼?我們要想學聖人的角色,我們要一個好的環境,這個好的環境是什麼呢?比如說,一個相對清淨的環境,世間染汙的力量比較輕,求道學道的力量比較重。你本來是個小孩子,你還沒成長,沒有力量,而且你還很脆弱,搞不好別人一句話就被騙跑了,勾跑了,所以你不能離開大人。

  《沙彌十戒》說多少多少年不能離師,是不是啊?其實你那是一個妄念。你有那樣的力量嗎?讓你現國王身,你現得了嗎?讓你現大將軍身,你現得了嗎?倒是有佛法的依據,但是對于你來講,是一團亂麻。很多概念你不知道它是不是正念啊,還是用它來作爲擋劍牌。

  ※※:這一點在家裏有一定效果,我就想,我好好地做人做事,通過我的改變來影響太太,影響父母。

  寬見法師:好好地做人,怎麼好好做人?好好改變,怎麼好好改變?你到寺院裏一學習,噢,原來裏面還有好多細節,包括需要准備那麼多的東西,才發覺其實我們以前講的話,根本就是華而不實,沒有地基。

  ※※:在家的時候就想,能做個好兄長,做個好兒子,做個好丈夫。

  寬見法師:怎麼做?不用學習佛法我也可以這麼說,世俗上的人都可以這麼講,我不學習佛法也可以這麼講:我要做個好爸爸、好兒子、好兄長、好丈夫。

  ※※:也就是說,就讓他們都滿意吧。

  寬見法師:怎麼都滿意,這可能嗎?比如說,婆婆跟媳婦,一個說要往東,一個說要往西,你怎麼說才能讓她們都滿意?

  ※※:那時的做法是各讓一步,你們的願望我無法完全達成,只能達成一部分。

  寬見法師:那這樣,也可能兩個都不滿意,兩個都覺得你立場不堅定。

  ※※:我倒沒想那麼多,但至少她們不打架了。

  寬見法師:你沒想那麼多,是你不明白。事實上你講這個,並不代表你就真正解決了它。這只是你一個想法,一個美好的願望,光有願望不行。比如說夫妻結婚前,都暢想天天美好的生活,一天到晚很浪漫;結果婚後發覺,一天到晚鍋碗瓢盆;又發現,這婆媳關系搞不好。原來結婚之前,還沒發現什麼壞毛病,一結婚,全發現了,哪裏有什麼浪漫啊?一天到晚,不就成了做飯婆,要麼黃臉婆,對不對?要麼就是丈夫一天到晚埋頭工作,或是等等這些的。其實,你原來的都是些美好的願望,美好的願望不等于事實,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望。

  所以爲什麼一定要學佛法去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個真理,真理是個不變的東西。我們現在變來變去就是因爲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理。今天感覺這個不錯,嗯,明天不行,變了,這個行不通,就感覺可能又是那樣的。其實一輩子都在反反複複,生生死死,就這樣。這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你一定要發現自己哪個地方存在不足與問題,你才有努力的方向,否則的話,不過是一天到晚一大堆的佛教名詞在心裏打架。這方面覺得吧,應該慈悲;那方面又覺得要出離;今天出離占了上風,明天所謂的菩提心又占了上風。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就有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就有菩提心。要麼就是冷漠,要麼就是情執,不斷地在變化而已,變來變去換湯不換藥。

  ※※:那您說我這種狀態,還適不適合再繼續待下去?

  寬見法師:你這種狀態適合,但你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裏。要是老憑著自己的感覺,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覺,那麼你繼續往上成長就會難一些。總靠感覺去行事,你的感覺可靠嗎?

  ※※:可是人說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靠感覺。

  寬見法師:是嘛,你看我是這麼說嗎?

  ※※:我想問您,您說的這些話,覺得是靠感覺嗎?

  寬見法師:我說的話,感覺的成份比較少。爲什麼?你看我說這話,有沒有改變過?比如你每次見我,我每次跟你說過的話有沒有改變過?

  ※※:沒有。

  寬見法師:既然沒有改變,說明什麼?說明恐怕不全是一種感覺吧,感覺是會變化的。什麼叫定解?就是固定的見解,就是說它不會變化。

  ※※:那就是說,感覺以後會越來越少,定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感覺與定應該是夾雜都有,是吧?

  寬見法師:你要在佛菩薩的教誨、師父的教誨當中,再去判斷自己的感覺,揚棄自己的感覺,你要依靠叁寶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感覺。當感覺跟自己不符的時候,要把感覺去掉,把它趕走。打個比方,每個人都不一樣,像你,靠感覺比較多一些,像那兩個大學生,比你們更理性些吧?他們變化的成份就不多。你看,僅這十天時間,(他們)悟性提高得比較快,因爲相信佛法!你看,馬上他們有些自己的東西就丟棄掉了。而你呢,也許是過去的所謂社會經驗,你的年齡要長一些,所以你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思維慣性,你收不住。

  他們就可以把這些舍棄掉,說:“過去我覺得爸爸如何,現在就認識到了”。他聽到一句佛法馬上就可以舉一反叁,而且是有依據的,是依據佛法來舉一反叁。

  你的這個感覺是依據什麼?就像蘆葦一樣,頭重腳輕根底淺,沒有根。你看那天他分享了行堂,沒有人怎麼教他,可就在沒有人教他什麼的過程中,悟到了行堂中一些比較核心的東西,讓我吃了一驚,這就是悟性不一樣。一般人,你叫我行堂,我就行嘛,你看以前有些人行堂,行堂老不到位,是吧?如我不想吃這個,他卻“喹”一大勺,他搞得我心情難受,對不對?我想要吃這個,他看都不看,看不見,走過去了,這個確實需要悟性。

  感覺不可靠,我們要靠什麼?要依靠叁寶,不要依靠感覺。當然這很難,它有個慣性,這個慣性思維很強大,就是你得學會“給叁寶讓步”。你先聽聽,先回憶,聽聽佛菩薩怎麼講,師父講過些什麼,你少去發表些自己的感覺和評價。你說我講話靠不靠感覺啊,我講話,純粹靠感覺的話,我就會老變。

  ※※:我說的這個感覺就是叁寶進來,它是通過你的身口意來表達出來的,所有的東西過濾了……

  寬見法師:所謂的感覺,是經過你加工了的東西。

  ※※:那這些東西一進到眼耳鼻舌身意,再出來,肯定是被加工過的啊。

  寬見法師:是,但程度不一樣。

  ※※:那我的這個程度,自己加工的太多了。

  寬見法師:太多了。

  ※※:跟您我也敢說一些,說得多點,平時不說也不想。

  寬見法師:你說不說都是你心裏的東西。就像過去那種開悟的人,怎麼印證呢?你說不說,就擺在那裏。開悟的人看你就像一塊透明的玻璃,清清楚楚。這跟你說不說沒有關系,你心裏是什麼,就是什麼。你能講出來,當然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學會自我揚棄!假如告訴你:這個地方不對,顔回爲什麼厲害?不二過。老師告訴他,這樣做不對,行,就不犯第二次。他能揚棄,他有這個力量。告訴他不應該這樣想,他就可以不這樣想了。你要經常去思維什麼?去思維佛菩薩的教誨,包括師父講的這些東西,而不要老是給它加以發揮。

  你給我講點佛菩薩的原話聽聽,能記得多少原話?我不說別的,那兩個大學生,他能講出些原話來。抓住一句,一句就受用!一句,多年的心理障礙就去掉了。佛法甚至不在多,一句得受用。就怕不老實,添油加醋。

  ※※:我就是典型的那種!

  寬見法師:別人說,你怎麼想的?我怎麼沒想這些東西呀?其實需要思考。我們爲什麼叫“正思維”啊,佛菩薩講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夠你去思維的,自己還要想出一些,“別想”出一些東西來。

  ※※:現在也覺得念頭是一個好事,從中開悟的。包括我剛開始來的時候,我跟您說,眼裏老是看別人的不是這一點,您一說,我又想起來了,那兩個大學生,當時我又看出他們的一個問題。

  寬見法師:他們當然有問題啊。

  ※※:後來就覺得,我這段時間沒怎麼看別人問題,但您一提起來……因爲其中有一次,我忘記是哪位師兄,他都不想上課了,我還想讓他來找您開示。他跟我說的理由是他學淨土,這裏不適合,上殿是浪費時間。後來我跟他聊過一回,想聽聽他的想法,就像您說的,腦子也很靈,各方面都很強,說得我啞口無言,但是當時我腦子裏冒出個想法,這是他的一個長處,但也是他修學佛法的一個障礙——就是自我的意識太強了!

  寬見法師:是。我這只是拿來舉例,包括後來分享那次,他講了自己中間的反複,也承認,絲毫沒隱瞞什麼,噢,其實是自己的問題!他自己的心路就有成長。

  ※※:我對他說,如果你覺得和我說話說不了,那可以去找說得來的人。

  寬見法師:是。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他有一點比我們強,在這一點上就值得我們去學習。我不說誰,他們學佛的時間也短,但就這麼十天的時間,而且是沒有多少學佛的基礎,就是自己看看書,也沒有人教,他們還都有收獲。

  也就是說,你學佛,要依靠叁寶,要依靠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你靠一個總在變的東西是靠不住的。比如,今天突然産生了某個想法,明天又突然産生了另一個想法,這些想法都是過眼雲煙,它的生命力不長久。就如同上次我講到,像你們,都是有一顆求道之心的,但這個社會上染汙的力量很大,求道之心能不能持續下去,或者將來能不能有個好的環境去發芽結果。我覺得,做師父的要給你們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但是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見解,師父也不會強求。我就告訴你,人身難得,能有一顆求道之心也很難得,但是往往我們看不清楚。有時候我們覺得去利益衆生,想去度化衆生,但我們還沒度化衆生呢,就被衆生給度化了。就像有些人,他本來是想幫助別人,結果一跟別人談起佛法,最後吵起架來。是啊,這就被度化了,爲什麼?他被別人的嗔恨心給度化了嘛。一廂情願是不夠的,真正的曆練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您上次講的忍辱,現在都有點忘了,但當時很受用。

  寬見法師:是啊,所以你們一定要記錄。

  ※※:那個東西很重要的。不掰開揉碎了講吧,看十遍也沒有用。

  寬見法師:我即使掰開揉碎了講,你不記錄,不去思維,現在不還是有點忘嗎?你當時真能夠繼續升華它、鞏固它,一輩子也就受用了,但是我們呢,就是一再錯過。

  ※※:當時挺受用,包括現在也是很受用。

  寬見法師:那只是一種感覺。

  ※※:因爲道理明白了,當時是的。

  寬見法師:當時是,現在還明白嗎?

  ※※:現在還明白,但是這個東西……

  寬見法師:已經模糊了。

  ※※:這個道理在用的過程中,已經丟失了很多。

  寬見法師:你說下吧,哪“九大絕招”?

  ※※:第一個我記得是,要知道這個忍辱的原理吧?

  寬見法師:把它深入到自己的心裏去,隨時隨地,熟到什麼程度,張口就能說出來,一反應就是它,熟到這個程度,第一個就是不能自主。

  ※※:我現在想到的,就是你先去感受對方的痛苦,其實他也是很痛苦難受的。

  寬見法師:你若真想學好,就把這本書請出來,自己在下面一定要記錄,甚至去寫心得,然後把它延伸,最後真的成爲自己的東西。否則的話,再過個十天半個月還剩多少啊?最後都剩下了一些美好的感覺!

  你一定要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爲什麼老在學這個,但是效率不是很高呢?你要把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結一下。學習是有方法的,不是沒有方法。包括修行也一樣,修行是有方法的,並不是抓到哪個是哪個。

  ※※:這方法需要自己去總結一下。

  寬見法師:一個是自己總結,再一個就是聽師父講,你自己要記住。光靠自己總結,也是很不可靠的。比如說,你在聽師父講的時候,態度就要認真,不要老是想自己的感覺,師父講師父的,你想你的感覺。更認真的,要拿個筆,記錄下來。噢,哪一條,你真的很全神貫住,噢,這一條,很關鍵,記下來。師父不可能老給你重複,回去之後,你務必把這個反複認真地悟,悟了之後有疑惑,你再過來找師父。每次都這麼泛泛的,講完之後,有點印象啊,其實下來談的還都是同一個問題,每次還都是問同樣的問題。這個效率就很低了。

  (終)

  

《判斷自己——與2011短期出家學員的對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