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虽然站在局外,但记住啊,它都是你内心的反应,众生的苦就是我们的苦,你一定要用佛法来指导。你若说冷眼旁观,那么佛法讲,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怎么解释?你要说一看见它,我觉得,唉呀,我应该打死这个蜘蛛,来救这只虫子,又或者,我应该可怜这个蜘蛛,牺牲那个虫子;那我问你,一切众生都平等,那又怎么解释?或者佛法讲,莫要嗔恨又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莫要执著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不但这个虫子可怜,蜘蛛也同样可怜(因无明而造业)。比如说,这是一只我养的虫子,我很喜欢,然后我有好恶之心,那我又莫要执著,又是怎么回事情呢?你要把这些道理都理清楚,你理不清楚就是一团乱麻,你的“佛法”是打架的。
你就好好地把心安下来,去面对,不要逃避。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包括家里人等,你不用去逃避。其实我们学佛人确实应该对众生生起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并不是情执,因为情执并不能帮助他们,就好比你跟他们在一起,其实也不见得就能解决很多的烦恼。
※※:我曾经生起过这样一个心,包括现在也还有,我不知是不是菩提心或者是……总感觉是在一个正念下、佛法的前提之下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说,关于家庭啊,还有其他事情。我甚至有时想,我不知道是不是把它叫推卸责任,或者叫什么。我妻子挺重视这个问题的,我就觉得,她需要这种家庭的方式去度化,我可以作为一个俗家的人去度化她,我有这种心。
但是像您说的,这种东西,自己还没自度的时候,怎么去度别人呢?有的时候这两点会矛盾。但是我每当生起度别人的心时,首先就会冒出这种正念的想法来,也别管是否对,或者能不能落实了。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虚伪,说你什么都拿佛法来挡,去搪塞很多东西,可是我自己感觉的确如此,的确是我通过佛法认识到这些东西,事实如此。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首先是佛法,然后接下来善巧,就是用佛菩萨讲的“应以什么得度,就以什么身去度他”。
宽见法师:你这个,说句老实话,谈得高了。我只提醒你一点,要用你学到的佛法,来指导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指导自己。因为感觉会欺骗我们,不要只凭着感觉去行事。
从理论上讲,是有“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但佛菩萨为什么还要讲,孟母要择环境,孟母三迁啊。你要看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是个成年人,你若是个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你吃喝嫖赌都行。我跟你讲,你当个嫖客也行,只要你真有这个能力,但这个不是一般人能为的。一般人是什么?我们要想学圣人的角色,我们要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世间染污的力量比较轻,求道学道的力量比较重。你本来是个小孩子,你还没成长,没有力量,而且你还很脆弱,搞不好别人一句话就被骗跑了,勾跑了,所以你不能离开大人。
《沙弥十戒》说多少多少年不能离师,是不是啊?其实你那是一个妄念。你有那样的力量吗?让你现国王身,你现得了吗?让你现大将军身,你现得了吗?倒是有佛法的依据,但是对于你来讲,是一团乱麻。很多概念你不知道它是不是正念啊,还是用它来作为挡剑牌。
※※:这一点在家里有一定效果,我就想,我好好地做人做事,通过我的改变来影响太太,影响父母。
宽见法师:好好地做人,怎么好好做人?好好改变,怎么好好改变?你到寺院里一学习,噢,原来里面还有好多细节,包括需要准备那么多的东西,才发觉其实我们以前讲的话,根本就是华而不实,没有地基。
※※:在家的时候就想,能做个好兄长,做个好儿子,做个好丈夫。
宽见法师:怎么做?不用学习佛法我也可以这么说,世俗上的人都可以这么讲,我不学习佛法也可以这么讲:我要做个好爸爸、好儿子、好兄长、好丈夫。
※※:也就是说,就让他们都满意吧。
宽见法师:怎么都满意,这可能吗?比如说,婆婆跟媳妇,一个说要往东,一个说要往西,你怎么说才能让她们都满意?
※※:那时的做法是各让一步,你们的愿望我无法完全达成,只能达成一部分。
宽见法师:那这样,也可能两个都不满意,两个都觉得你立场不坚定。
※※:我倒没想那么多,但至少她们不打架了。
宽见法师:你没想那么多,是你不明白。事实上你讲这个,并不代表你就真正解决了它。这只是你一个想法,一个美好的愿望,光有愿望不行。比如说夫妻结婚前,都畅想天天美好的生活,一天到晚很浪漫;结果婚后发觉,一天到晚锅碗瓢盆;又发现,这婆媳关系搞不好。原来结婚之前,还没发现什么坏毛病,一结婚,全发现了,哪里有什么浪漫啊?一天到晚,不就成了做饭婆,要么黄脸婆,对不对?要么就是丈夫一天到晚埋头工作,或是等等这些的。其实,你原来的都是些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等于事实,人人都有美好的愿望。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学佛法去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真理,真理是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现在变来变去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今天感觉这个不错,嗯,明天不行,变了,这个行不通,就感觉可能又是那样的。其实一辈子都在反反复复,生生死死,就这样。这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你一定要发现自己哪个地方存在不足与问题,你才有努力的方向,否则的话,不过是一天到晚一大堆的佛教名词在心里打架。这方面觉得吧,应该慈悲;那方面又觉得要出离;今天出离占了上风,明天所谓的菩提心又占了上风。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就有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就有菩提心。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情执,不断地在变化而已,变来变去换汤不换药。
※※:那您说我这种状态,还适不适合再继续待下去?
宽见法师:你这种状态适合,但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要是老凭着自己的感觉,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那么你继续往上成长就会难一些。总靠感觉去行事,你的感觉可靠吗?
※※:可是人说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靠感觉。
宽见法师:是嘛,你看我是这么说吗?
※※:我想问您,您说的这些话,觉得是靠感觉吗?
宽见法师:我说的话,感觉的成份比较少。为什么?你看我说这话,有没有改变过?比如你每次见我,我每次跟你说过的话有没有改变过?
※※:没有。
宽见法师:既然没有改变,说明什么?说明恐怕不全是一种感觉吧,感觉是会变化的。什么叫定解?就是固定的见解,就是说它不会变化。
※※:那就是说,感觉以后会越来越少,定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与定应该是夹杂都有,是吧?
宽见法师:你要在佛菩萨的教诲、师父的教诲当中,再去判断自己的感觉,扬弃自己的感觉,你要依靠三宝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当感觉跟自己不符的时候,要把感觉去掉,把它赶走。打个比方,每个人都不一样,像你,靠感觉比较多一些,像那两个大学生,比你们更理性些吧?他们变化的成份就不多。你看,仅这十天时间,(他们)悟性提高得比较快,因为相信佛法!你看,马上他们有些自己的东西就丢弃掉了。而你呢,也许是过去的所谓社会经验,你的年龄要长一些,所以你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思维惯性,你收不住。
他们就可以把这些舍弃掉,说:“过去我觉得爸爸如何,现在就认识到了”。他听到一句佛法马上就可以举一反三,而且是有依据的,是依据佛法来举一反三。
你的这个感觉是依据什么?就像芦苇一样,头重脚轻根底浅,没有根。你看那天他分享了行堂,没有人怎么教他,可就在没有人教他什么的过程中,悟到了行堂中一些比较核心的东西,让我吃了一惊,这就是悟性不一样。一般人,你叫我行堂,我就行嘛,你看以前有些人行堂,行堂老不到位,是吧?如我不想吃这个,他却“喹”一大勺,他搞得我心情难受,对不对?我想要吃这个,他看都不看,看不见,走过去了,这个确实需要悟性。
感觉不可靠,我们要靠什么?要依靠三宝,不要依靠感觉。当然这很难,它有个惯性,这个惯性思维很强大,就是你得学会“给三宝让步”。你先听听,先回忆,听听佛菩萨怎么讲,师父讲过些什么,你少去发表些自己的感觉和评价。你说我讲话靠不靠感觉啊,我讲话,纯粹靠感觉的话,我就会老变。
※※:我说的这个感觉就是三宝进来,它是通过你的身口意来表达出来的,所有的东西过滤了……
宽见法师:所谓的感觉,是经过你加工了的东西。
※※:那这些东西一进到眼耳鼻舌身意,再出来,肯定是被加工过的啊。
宽见法师:是,但程度不一样。
※※:那我的这个程度,自己加工的太多了。
宽见法师:太多了。
※※:跟您我也敢说一些,说得多点,平时不说也不想。
宽见法师:你说不说都是你心里的东西。就像过去那种开悟的人,怎么印证呢?你说不说,就摆在那里。开悟的人看你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清清楚楚。这跟你说不说没有关系,你心里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能讲出来,当然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学会自我扬弃!假如告诉你:这个地方不对,颜回为什么厉害?不二过。老师告诉他,这样做不对,行,就不犯第二次。他能扬弃,他有这个力量。告诉他不应该这样想,他就可以不这样想了。你要经常去思维什么?去思维佛菩萨的教诲,包括师父讲的这些东西,而不要老是给它加以发挥。
你给我讲点佛菩萨的原话听听,能记得多少原话?我不说别的,那两个大学生,他能讲出些原话来。抓住一句,一句就受用!一句,多年的心理障碍就去掉了。佛法甚至不在多,一句得受用。就怕不老实,添油加醋。
※※:我就是典型的那种!
宽见法师:别人说,你怎么想的?我怎么没想这些东西呀?其实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叫“正思维”啊,佛菩萨讲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够你去思维的,自己还要想出一些,“别想”出一些东西来。
※※:现在也觉得念头是一个好事,从中开悟的。包括我刚开始来的时候,我跟您说,眼里老是看别人的不是这一点,您一说,我又想起来了,那两个大学生,当时我又看出他们的一个问题。
宽见法师:他们当然有问题啊。
※※:后来就觉得,我这段时间没怎么看别人问题,但您一提起来……因为其中有一次,我忘记是哪位师兄,他都不想上课了,我还想让他来找您开示。他跟我说的理由是他学净土,这里不适合,上殿是浪费时间。后来我跟他聊过一回,想听听他的想法,就像您说的,脑子也很灵,各方面都很强,说得我哑口无言,但是当时我脑子里冒出个想法,这是他的一个长处,但也是他修学佛法的一个障碍——就是自我的意识太强了!
宽见法师:是。我这只是拿来举例,包括后来分享那次,他讲了自己中间的反复,也承认,丝毫没隐瞒什么,噢,其实是自己的问题!他自己的心路就有成长。
※※:我对他说,如果你觉得和我说话说不了,那可以去找说得来的人。
宽见法师:是。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他有一点比我们强,在这一点上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不说谁,他们学佛的时间也短,但就这么十天的时间,而且是没有多少学佛的基础,就是自己看看书,也没有人教,他们还都有收获。
也就是说,你学佛,要依靠三宝,要依靠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你靠一个总在变的东西是靠不住的。比如,今天突然产生了某个想法,明天又突然产生了另一个想法,这些想法都是过眼云烟,它的生命力不长久。就如同上次我讲到,像你们,都是有一颗求道之心的,但这个社会上染污的力量很大,求道之心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将来能不能有个好的环境去发芽结果。我觉得,做师父的要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师父也不会强求。我就告诉你,人身难得,能有一颗求道之心也很难得,但是往往我们看不清楚。有时候我们觉得去利益众生,想去度化众生,但我们还没度化众生呢,就被众生给度化了。就像有些人,他本来是想帮助别人,结果一跟别人谈起佛法,最后吵起架来。是啊,这就被度化了,为什么?他被别人的嗔恨心给度化了嘛。一厢情愿是不够的,真正的历练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您上次讲的忍辱,现在都有点忘了,但当时很受用。
宽见法师:是啊,所以你们一定要记录。
※※:那个东西很重要的。不掰开揉碎了讲吧,看十遍也没有用。
宽见法师:我即使掰开揉碎了讲,你不记录,不去思维,现在不还是有点忘吗?你当时真能够继续升华它、巩固它,一辈子也就受用了,但是我们呢,就是一再错过。
※※:当时挺受用,包括现在也是很受用。
宽见法师:那只是一种感觉。
※※:因为道理明白了,当时是的。
宽见法师:当时是,现在还明白吗?
※※:现在还明白,但是这个东西……
宽见法师:已经模糊了。
※※:这个道理在用的过程中,已经丢失了很多。
宽见法师:你说下吧,哪“九大绝招”?
※※:第一个我记得是,要知道这个忍辱的原理吧?
宽见法师:把它深入到自己的心里去,随时随地,熟到什么程度,张口就能说出来,一反应就是它,熟到这个程度,第一个就是不能自主。
※※:我现在想到的,就是你先去感受对方的痛苦,其实他也是很痛苦难受的。
宽见法师:你若真想学好,就把这本书请出来,自己在下面一定要记录,甚至去写心得,然后把它延伸,最后真的成为自己的东西。否则的话,再过个十天半个月还剩多少啊?最后都剩下了一些美好的感觉!
你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为什么老在学这个,但是效率不是很高呢?你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一下。学习是有方法的,不是没有方法。包括修行也一样,修行是有方法的,并不是抓到哪个是哪个。
※※:这方法需要自己去总结一下。
宽见法师:一个是自己总结,再一个就是听师父讲,你自己要记住。光靠自己总结,也是很不可靠的。比如说,你在听师父讲的时候,态度就要认真,不要老是想自己的感觉,师父讲师父的,你想你的感觉。更认真的,要拿个笔,记录下来。噢,哪一条,你真的很全神贯住,噢,这一条,很关键,记下来。师父不可能老给你重复,回去之后,你务必把这个反复认真地悟,悟了之后有疑惑,你再过来找师父。每次都这么泛泛的,讲完之后,有点印象啊,其实下来谈的还都是同一个问题,每次还都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个效率就很低了。
(终)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