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智慧來攝持 念佛如佛在——生日開示

  生日開示(一)

  (2010-08-08)

  用智慧來攝持,念佛如佛在

  地點:天開寺客堂

  釋寬見:每個人學佛的感受都不一樣,你們這幾天聽法師們的開示,各位法師講的內容都不太一樣,講的方法、風格也不太相同,但我們聽了都有收獲。這些法師雖然講的都不一樣,可有沒有一樣的東西呢?他們都在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因爲佛法如果是真的,就一定不矛盾。打個比方,這裏有一個杯子,從你的角度看到是這樣,而他看到的是圖案在背後的。有這麼多的不一樣,因爲你站的位置不一樣,可一定是互相印證。他爲什麼說是這個樣子的?跟他的位置有關系,但不管說的是什麼,肯定跟說另外一個東西是不同的。如果你說的是這個,他說的是那個,兩者就矛盾了。由于我們都在說杯子,看起來不一樣,實際上都在互相印證、互相補充、互相挖掘。

  我們這一次福報很大,法師們講的都是正知正見,都是在互相闡發,甚至有講南傳佛教的,還有講藏傳佛教的。咱們漢傳佛教的宗派也有很多,但都是互相說明和印證,這也就說明了佛法確實是真理,光談玄說妙沒有用。就像你看再多遊泳的書,自己不下去遊一遊有什麼用呢?

  比如**法師講止觀,你要真正按照法師的引導去念佛。念佛可不僅僅是念叨:“哎,行啦,我就是在這兒念,只要嘴巴動就行。”沒那麼簡單,這個念佛要用止觀來攝持,要都攝六根。你別念著念著就沒感覺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今天吃什麼飯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呀!下午有點無聊,去公園逛逛吧,就是說止觀必須要有觀照的智慧在裏頭。沒有觀照的智慧,光有止沒有觀,最後落入頑空、昏沈,跟錄音機念沒有太大的區別,跟鹦鹉念沒有區別。你看,我們很多人這樣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看,這種念佛,就是沒有觀照的智慧,事實上是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義的。

  兩個人坐在這裏談念佛,“哎!你昨天念了多少?念一萬,哎呦,我才念八千啊。不行,還是你厲害,明天我得念一萬二,得比你超過一點。”咱這是學佛修行,又不是比數數,不在于數量,而在于你的心是否與佛法相應,佛法也是心法。你看**法師給我們示範拜佛,是不是速度越快越好?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含義。他爲什麼這樣一個動作,心裏頭同時跟著什麼意思?這個動作爲什麼要睜開眼睛,爲什麼不能閉上眼睛?如果沒有師父教,你確實不知道。比如拜佛,眼睛閉上了,是不是有時容易頭疼,會煩躁,也很容易昏沈。爲什麼要額頭朝地,不像有些人倒栽蔥,一下子紮下去?這樣的動作,如果對于年紀大些、血壓高的,就會引起不適,所以都是有講究的,沒有聽師父的開示,你真的不知道。

  **法師是忏公的學生,長老拜八十八佛得一個半到兩小時,慢慢拜,著什麼急。你看忏公八九十歲他還能拜呢,而我們念佛跟打仗似的。當然念佛確實也有追念法,那種比較快的,但不管是快還是慢,必須用智慧來攝持,而不是只數數,或者是比快慢。

  有些人講:“師父,我最近在念佛,咒也不念啦,《法華經》也不看了,專持《淨土五經》,反正我現在哪也不去,就是准備這樣真實用功。”我說:這樣子不一定正確。我們也要讀誦大乘,你連《法華經》也不讀了,恐怕……還是要去聽聞正法,要聽法師的開示,不是自己看看書或光盤就可以的。否則,這樣下去的話,肯定妄念多。想想看,光數數,那肯定妄念多啦。沒有觀照的智慧,那每天念著念著最後不就成了一種走形式,真誠地念一句佛跟心不在焉地念一聲能一樣嘛。我們有些人講話也是如此,比如說:“您好”,“謝謝”,有些人就會有意見:“他說謝謝,我看他沒有一點謝的意思。”還比如有人說:“對不起還不行嘛。”就是走個過程,因爲你心裏頭其實沒有那種真正的意來攝持。我們念佛如果念成這樣一種程度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念佛如佛在。

  打個比方來講,這裏有一部佛經,那裏有一塊金元寶,哪個重要啊?

  ※※:佛經。

  釋寬見:佛經重要,真的?不信把佛經和金元寶放在這兒,看你在哪個方面花的心思多一點兒。你看我們對金元寶的這個心啊!如果有一個金元寶放在這兒,你肯定是見了很擔心,“別給人看到,先蓋住它,這個金元寶得趕緊拿走,放這兒太不安全啦。趕緊存銀行,存到銀行也不保險啊!”你就開始擔心這件事,可是佛經放到這兒呢,你有沒有擔心別人拿走,你有沒有擔心它的保管、存放,有沒有真的如此?

  事實上,我們僅僅是嘴巴說它重要而已,而心裏頭是不是真認識到它的重要呢?不一定。

  生日開示(二)

  (2010-08-08)

  法從恭敬當中求

  地點:天開寺客堂

  釋寬見:我們不是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嗎?你是不是能真實地生起這樣的心?這一點很關鍵。有一些老菩薩講:我年紀大了,記性也不好。那麼,是不是年紀大的人學佛就比不上年輕人了呢?不一定,學佛跟記性沒有絕對的關系。你看,年紀大的人有一方面比年輕人要殊勝:珍惜啊。他對人生的苦認識深刻,對無常認識深刻,事實上他對佛法珍惜的心往往比年輕人會更加殊勝一些。

  不管男女老少,不管什麼年紀,當下都是我們學佛最好的時候,所以不要瞧不起自己,也不要驕傲。我們學習佛法不要只是用自己的意思在那裏學,有機會一定要聽聞正法,依止善知識。要聽善知識的開示,否則就會封閉起來,完全不跟外界打交道。“我就一句佛號讀到底”,你真的能一句佛號讀到底嗎?其實妄想紛飛。因爲這一句佛號你不明白它的意思,最後就成錄音機了。比如說,我們這裏都有自己的兒女吧,要是聽自己的兒女喊你一聲爸媽,跟聽錄音機喊一聲爸媽,哪個有感覺?當然是自己的兒女喊這一聲有感覺啊。他一喊你,“呦,是不有什麼事?”挂念的心起來啦。那錄音機喊一聲有感覺嗎?沒有任何的感覺。

  我們念佛也是如此,沒有聽聞正法,沒有聽到師父的開示,尤其是現場聽法師開示確實有加持力,也有氣氛。你自己在家裏聽著光盤,兩腳一伸,有點酸就往那裏一靠,嘴有點饞,再吃個花生、嗑個瓜子、喝個可樂,這一趟講經聽完之後,挺輕松的,吃了不少的東西,留下一堆瓜子皮,這樣能聞到佛法嗎?聞不到。所以,這一次有法師講法,我很贊同,事實上,我們現代的人福報更差啦,佛法更難聽到,因爲你這個器更加不合要求了。

  你看《釋迦摩尼佛本生故事》,爲了聽到四句偈可以身上紮千釘點千燈,而我們現在,把佛經送給他,愛要不要,家裏還有,所以我不會很主動去送人書的。因爲如果給他佛書,他不生起珍惜的心,隨手一丟,有慢法罪啊,輕慢佛法。光盤或者佛經,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請,要恭恭敬敬地來請,法從恭敬當中求。這時候去結緣給他,他就會如獲至寶,這樣子才能真正得受用。

  往往是從越遠地方來的人就越珍惜,其實不要怕遠,如果就在家門口,你反而愛來不來,因爲遠,你就想:我不能白來。越是請假來的,倒了幾趟車來的,頂著很多人的不同意來的,到這裏來就越珍惜。法師講的每一句話都生怕丟掉,趕緊把它記下來,否則我吃虧了呀!往往離得近,法容易得,你就不會珍惜啦。過去得到佛法確實很難,但事實上,佛法得到一句就能受用。

  在家裏有光盤,現在還有有線電視,什麼生命電視臺,還有好多好多臺,不都能收到嘛。我在家裏不就能看到麼,家裏面有佛堂,是不是就可以了,是不是就夠了?不夠,真的不一樣。你到現場,會有人督促你,會有紀律,有規章製度,你不能放肆。想展現自己的習氣,別人不同意;想縱容自己的壞脾氣,別人會沒意見嗎?是不是得有人來管一下啊。在家裏頭,你逮誰說誰,或者說,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沒有人管你。要是到寺院裏頭來,你跟大家住一個房間,習氣自然就得到約束。

  生日開示(叁)

  (2010-08-08)

  到寺院來修行,首先要遵守寺規

  地點:天開寺客堂

  釋寬見:到寺院來,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遵守規矩,服從安排。大家和諧共住,學會照顧到別人的想法和利益,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應當知道:我們到寺院,就是老小,不要總想有發言權。

  打個比方來講,這個杯子是應當放在這兒還是應當放在那兒?大家說:這個杯子應當放在哪兒?

  ※※:要用就放前面,不用就放一邊。

  釋寬見:你看,他一個人已經有好幾種看法,那麼其他人呢?我告訴你:寺院規定放哪兒就是哪兒,沒有你的看法。你一個人就已經很多看法,聽誰的。如果別人不按照你說的放,就要和別人爭吵,說話即錯,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

  到寺院來就要學會遵守寺規、服從安排。和諧從哪裏來?規矩。想想我們怎麼聽從寺院的安排,到這裏哪有那麼多的意見。飯鹹了、淡了,你說鹹了他說淡了;我說吃涼菜,他說不行,得吃熱菜,聽誰的?寺院怎麼安排怎麼好。當然可以到客堂提建議,應該通過正規的渠道去提建議。

  這些,到了寺院就會有人管(你),教你守規矩。那你沒到寺院,誰敢管你啊,這就是道場的加持力,不會讓你任意妄爲,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訣竅:要無我,要隨衆,聽招呼。

  電影《集結號》中,那個集結的、撤退的號沒吹,他們真的就一直守在那裏,這就是軍令如山。道理相同,否則,就成爲一盤散沙。明明敵人都過來了,你還不吹集結號,這是要幹什麼,聽軍號說沖鋒你就得沖。

  在一個團體中生活也是同樣,聽到打板就得行動,你不要說“等等吧,我這兒的事沒幹完”,或者什麼什麼的,這就是規矩。你在這裏要服從大局,“我”不就慢慢去掉了,所以到寺院裏服從安排,就是去我執的一個過程。如果不真正體驗這種生活是很難理解的,真正去實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有時候,法師講課的內容很多,感覺自己記不下來。可是你就聽到了一句話,真的把…

《用智慧來攝持 念佛如佛在——生日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對治昏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