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用智慧来摄持 念佛如佛在——生日开示

  生日开示(一)

  (2010-08-08)

  用智慧来摄持,念佛如佛在

  地点:天开寺客堂

  释宽见:每个人学佛的感受都不一样,你们这几天听法师们的开示,各位法师讲的内容都不太一样,讲的方法、风格也不太相同,但我们听了都有收获。这些法师虽然讲的都不一样,可有没有一样的东西呢?他们都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因为佛法如果是真的,就一定不矛盾。打个比方,这里有一个杯子,从你的角度看到是这样,而他看到的是图案在背后的。有这么多的不一样,因为你站的位置不一样,可一定是互相印证。他为什么说是这个样子的?跟他的位置有关系,但不管说的是什么,肯定跟说另外一个东西是不同的。如果你说的是这个,他说的是那个,两者就矛盾了。由于我们都在说杯子,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都在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互相挖掘。

  我们这一次福报很大,法师们讲的都是正知正见,都是在互相阐发,甚至有讲南传佛教的,还有讲藏传佛教的。咱们汉传佛教的宗派也有很多,但都是互相说明和印证,这也就说明了佛法确实是真理,光谈玄说妙没有用。就像你看再多游泳的书,自己不下去游一游有什么用呢?

  比如**法师讲止观,你要真正按照法师的引导去念佛。念佛可不仅仅是念叨:“哎,行啦,我就是在这儿念,只要嘴巴动就行。”没那么简单,这个念佛要用止观来摄持,要都摄六根。你别念着念着就没感觉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今天吃什么饭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下午有点无聊,去公园逛逛吧,就是说止观必须要有观照的智慧在里头。没有观照的智慧,光有止没有观,最后落入顽空、昏沉,跟录音机念没有太大的区别,跟鹦鹉念没有区别。你看,我们很多人这样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这种念佛,就是没有观照的智慧,事实上是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义的。

  两个人坐在这里谈念佛,“哎!你昨天念了多少?念一万,哎呦,我才念八千啊。不行,还是你厉害,明天我得念一万二,得比你超过一点。”咱这是学佛修行,又不是比数数,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你的心是否与佛法相应,佛法也是心法。你看**法师给我们示范拜佛,是不是速度越快越好?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含义。他为什么这样一个动作,心里头同时跟着什么意思?这个动作为什么要睁开眼睛,为什么不能闭上眼睛?如果没有师父教,你确实不知道。比如拜佛,眼睛闭上了,是不是有时容易头疼,会烦躁,也很容易昏沉。为什么要额头朝地,不像有些人倒栽葱,一下子扎下去?这样的动作,如果对于年纪大些、血压高的,就会引起不适,所以都是有讲究的,没有听师父的开示,你真的不知道。

  **法师是忏公的学生,长老拜八十八佛得一个半到两小时,慢慢拜,着什么急。你看忏公八九十岁他还能拜呢,而我们念佛跟打仗似的。当然念佛确实也有追念法,那种比较快的,但不管是快还是慢,必须用智慧来摄持,而不是只数数,或者是比快慢。

  有些人讲:“师父,我最近在念佛,咒也不念啦,《法华经》也不看了,专持《净土五经》,反正我现在哪也不去,就是准备这样真实用功。”我说:这样子不一定正确。我们也要读诵大乘,你连《法华经》也不读了,恐怕……还是要去听闻正法,要听法师的开示,不是自己看看书或光盘就可以的。否则,这样下去的话,肯定妄念多。想想看,光数数,那肯定妄念多啦。没有观照的智慧,那每天念着念着最后不就成了一种走形式,真诚地念一句佛跟心不在焉地念一声能一样嘛。我们有些人讲话也是如此,比如说:“您好”,“谢谢”,有些人就会有意见:“他说谢谢,我看他没有一点谢的意思。”还比如有人说:“对不起还不行嘛。”就是走个过程,因为你心里头其实没有那种真正的意来摄持。我们念佛如果念成这样一种程度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情,念佛如佛在。

  打个比方来讲,这里有一部佛经,那里有一块金元宝,哪个重要啊?

  ※※:佛经。

  释宽见:佛经重要,真的?不信把佛经和金元宝放在这儿,看你在哪个方面花的心思多一点儿。你看我们对金元宝的这个心啊!如果有一个金元宝放在这儿,你肯定是见了很担心,“别给人看到,先盖住它,这个金元宝得赶紧拿走,放这儿太不安全啦。赶紧存银行,存到银行也不保险啊!”你就开始担心这件事,可是佛经放到这儿呢,你有没有担心别人拿走,你有没有担心它的保管、存放,有没有真的如此?

  事实上,我们仅仅是嘴巴说它重要而已,而心里头是不是真认识到它的重要呢?不一定。

  生日开示(二)

  (2010-08-08)

  法从恭敬当中求

  地点:天开寺客堂

  释宽见:我们不是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吗?你是不是能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心?这一点很关键。有一些老菩萨讲:我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那么,是不是年纪大的人学佛就比不上年轻人了呢?不一定,学佛跟记性没有绝对的关系。你看,年纪大的人有一方面比年轻人要殊胜:珍惜啊。他对人生的苦认识深刻,对无常认识深刻,事实上他对佛法珍惜的心往往比年轻人会更加殊胜一些。

  不管男女老少,不管什么年纪,当下都是我们学佛最好的时候,所以不要瞧不起自己,也不要骄傲。我们学习佛法不要只是用自己的意思在那里学,有机会一定要听闻正法,依止善知识。要听善知识的开示,否则就会封闭起来,完全不跟外界打交道。“我就一句佛号读到底”,你真的能一句佛号读到底吗?其实妄想纷飞。因为这一句佛号你不明白它的意思,最后就成录音机了。比如说,我们这里都有自己的儿女吧,要是听自己的儿女喊你一声爸妈,跟听录音机喊一声爸妈,哪个有感觉?当然是自己的儿女喊这一声有感觉啊。他一喊你,“呦,是不有什么事?”挂念的心起来啦。那录音机喊一声有感觉吗?没有任何的感觉。

  我们念佛也是如此,没有听闻正法,没有听到师父的开示,尤其是现场听法师开示确实有加持力,也有气氛。你自己在家里听着光盘,两脚一伸,有点酸就往那里一靠,嘴有点馋,再吃个花生、嗑个瓜子、喝个可乐,这一趟讲经听完之后,挺轻松的,吃了不少的东西,留下一堆瓜子皮,这样能闻到佛法吗?闻不到。所以,这一次有法师讲法,我很赞同,事实上,我们现代的人福报更差啦,佛法更难听到,因为你这个器更加不合要求了。

  你看《释迦摩尼佛本生故事》,为了听到四句偈可以身上扎千钉点千灯,而我们现在,把佛经送给他,爱要不要,家里还有,所以我不会很主动去送人书的。因为如果给他佛书,他不生起珍惜的心,随手一丢,有慢法罪啊,轻慢佛法。光盘或者佛经,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请,要恭恭敬敬地来请,法从恭敬当中求。这时候去结缘给他,他就会如获至宝,这样子才能真正得受用。

  往往是从越远地方来的人就越珍惜,其实不要怕远,如果就在家门口,你反而爱来不来,因为远,你就想:我不能白来。越是请假来的,倒了几趟车来的,顶着很多人的不同意来的,到这里来就越珍惜。法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生怕丢掉,赶紧把它记下来,否则我吃亏了呀!往往离得近,法容易得,你就不会珍惜啦。过去得到佛法确实很难,但事实上,佛法得到一句就能受用。

  在家里有光盘,现在还有有线电视,什么生命电视台,还有好多好多台,不都能收到嘛。我在家里不就能看到么,家里面有佛堂,是不是就可以了,是不是就够了?不够,真的不一样。你到现场,会有人督促你,会有纪律,有规章制度,你不能放肆。想展现自己的习气,别人不同意;想纵容自己的坏脾气,别人会没意见吗?是不是得有人来管一下啊。在家里头,你逮谁说谁,或者说,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人管你。要是到寺院里头来,你跟大家住一个房间,习气自然就得到约束。

  生日开示(三)

  (2010-08-08)

  到寺院来修行,首先要遵守寺规

  地点:天开寺客堂

  释宽见:到寺院来,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遵守规矩,服从安排。大家和谐共住,学会照顾到别人的想法和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应当知道:我们到寺院,就是老小,不要总想有发言权。

  打个比方来讲,这个杯子是应当放在这儿还是应当放在那儿?大家说:这个杯子应当放在哪儿?

  ※※:要用就放前面,不用就放一边。

  释宽见:你看,他一个人已经有好几种看法,那么其他人呢?我告诉你:寺院规定放哪儿就是哪儿,没有你的看法。你一个人就已经很多看法,听谁的。如果别人不按照你说的放,就要和别人争吵,说话即错,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

  到寺院来就要学会遵守寺规、服从安排。和谐从哪里来?规矩。想想我们怎么听从寺院的安排,到这里哪有那么多的意见。饭咸了、淡了,你说咸了他说淡了;我说吃凉菜,他说不行,得吃热菜,听谁的?寺院怎么安排怎么好。当然可以到客堂提建议,应该通过正规的渠道去提建议。

  这些,到了寺院就会有人管(你),教你守规矩。那你没到寺院,谁敢管你啊,这就是道场的加持力,不会让你任意妄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诀窍:要无我,要随众,听招呼。

  电影《集结号》中,那个集结的、撤退的号没吹,他们真的就一直守在那里,这就是军令如山。道理相同,否则,就成为一盘散沙。明明敌人都过来了,你还不吹集结号,这是要干什么,听军号说冲锋你就得冲。

  在一个团体中生活也是同样,听到打板就得行动,你不要说“等等吧,我这儿的事没干完”,或者什么什么的,这就是规矩。你在这里要服从大局,“我”不就慢慢去掉了,所以到寺院里服从安排,就是去我执的一个过程。如果不真正体验这种生活是很难理解的,真正去实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有时候,法师讲课的内容很多,感觉自己记不下来。可是你就听到了一句话,真的把…

《用智慧来摄持 念佛如佛在——生日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对治昏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