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結夏安居期間,要怎樣清淨叁業?

  結夏安居期間,要怎樣清淨叁業?(一)

  (2010-05-03)

  釋寬見:安居就是結夏安居。安居期間要結界,一般是不允許出去的,都是以修行爲主,集中專門學習。安居真正的意思是,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屬于夏天,萬物茂盛,有很多的蟲子,如果你要出行的話是會傷害這些動物的。一個原因是爲了慈悲不殺生,一個原因是過去印度的夏天,尤其是南方是很潮濕的,樹木茂盛,經常在草叢裏走路會傷害到小蟲子,所以在安居期間大家都不走動,並且集中修行。

  在結夏安居期間,很重要的是有些羯磨法,要誦戒、學戒,要自恣(就是自我批評),向大衆忏悔,自己檢討自己,不是去檢討別人。過去正規的叢林都是這樣的,嚴格來講,比丘問你戒臘有多少,一般是安過一個居才算一臘,結夏安居是一個標准,經過一個結夏安居,會有很大的提高。因爲是集中的修行與學習,這個功德確實是很大的。但是,現在的寺院能夠去做安居結夏的不太多,這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和發心。既然(我們)想讓天開寺成爲正法的叢林和道場,雖然現在的條件仍然很有限,(但)我們希望努力來圓滿。

  當然要參加這次結夏,現在觀察一下自己,可能都還差得很遠,每一個人的習氣煩惱很重,要認識到自己的習氣,並且真的去改正才行,否則時間長了以後,就會成爲佛油子,人生真的很容易白過,身口意叁門造業非常厲害。

  首先,身業一般來講還好辦一點,現在去動手打人傷害的事情少見。但口業是太容易犯了。兩個人在這裏好好的,等一會兒就發生了一場嘴巴大戰,言語傷人。你看,我們很多的煩惱都來自于語言,語言的這種惡業,按照我們佛教的分類是四大類,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妄語就是欺詐,像這種一般來講還好一點,妄語一般犯的可能性還少一點。兩舌很容易犯,尤其是女同志,當然不是所有。這個如果不改的話,後果真的是很不堪啊。要去學習一下關于業果的知識。《弟子規》在關于語言上是怎麼解釋和要求的?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凡說話,要誠實,不要欺詐,不說妄語。話說多不如少,把話說到恰當最合適。勿佞巧是說不要花言巧語的。

  釋寬見:在大多數情況下,話多是一個惡習,大家注意觀察一下,是話多還是話少的人容易讓人生歡喜?(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爲什麼很多道場要止語,客堂不是一般人能進的,客堂不是閑雜人等在裏頭胡作非爲的地方。客堂是寺院的一個招牌,有客人來挂單或(辦理事情),要由客堂來安排。我們應當知道,來到寺院,不是到了集市,不是到了菜市場,也不是回家了,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這是寺院,應當認識清楚你來到了什麼地方。

  一個在紅塵裏呆了很長時間的人,他到寺院裏第一感覺是什麼?大家可以舉手來說一說。

  ※※A:清淨。

  寬見法師:它表現在哪裏?

  ※※A:沒有那麼多的抱怨和煩惱,沒有那麼多瑣事,沒有是非。

  寬見法師:太籠統了,不夠具體。

  ※※B:比較調柔。

  ※※C:威儀,這種威儀可以約束自己的習氣。

  ※※D:清淨,沒有那麼多俗事。

  寬見法師:客堂不止語,但不會亂七八糟。客堂裏要講話的,但講的都是如理的話,什麼叫如理的話?等一會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就是非禮勿做,非禮勿說,談俗事的少。什麼又叫做俗事?你不需要跟別人講,掙了多少錢,家裏有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不開心等等,或者說你對誰不滿,對誰有意見等等,這些都屬于俗事。

  ※※E:把俗世中的一切全忘了,我感覺就像到了另外的一個世界,就是現在也是一樣,來和回去是兩個世界。好像適應能力很強,到公司是一種公司狀態,到這兒卻又是另一種狀態,到哪個環境我好像就把另外一個環境忘了。

  釋寬見:你對法源寺有什麼感覺?

  ※※D:是比較開放的,很多方便,很安靜,文化很深的感覺。

  寬見法師:我也講講對寺院的感受。作爲一個出家人,很慚愧,出家十幾年,因爲講法的緣故,除了去寺院,就是去跟佛有關的地方,其他地方一般也不太想去,可能也是一種執著。因爲在佛法的氛圍裏時間長了,在寺院裏待的時間長了,對紅塵中很多事情不太習慣。有些在寺院裏不用考慮的(事情),到紅塵裏就會經常接觸到。比如,有的人就愛問問:師父的家庭啊,掙多少錢啊……(我)不是太願意參與和過問這些事情。當然在寺院裏也會遇到有些居士,也會有些問題,或者是有些什麼事情來跟你講,但這也是跟佛法有關的。只要是跟佛法有關的事,能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利利他的,我們出家人應該去做。

  到了寺院,一般會有一個比喻,叫”紅塵中的一片淨土”。包括法源寺,本身在鬧市裏,一進寺,好像溫度都低了點,沒那麼熱了。你會發覺這個氣氛、這個場不太一樣,比如動物不太怕人,有沒有注意到,冬天會有兔子,因爲人的這種友好度增加了,而且來的人在外面很浮躁,一進寺院心就靜下來。你要吵架也別到寺院裏吵,你到外面想吵架,進到寺院裏也不願意吵架,爲什麼呢?因爲進寺院都是想拜佛來的,場不一樣。你看在法源寺人這麼多,跟廣濟寺比又少了,到天開寺更是如此。紅塵中的一片淨土,心自然靜下來。大數人對寺院的感覺都是一種靜。靜是一個相比較而言的,和紅塵當中比起來,確實靜很多。

  不過對我們修行人,真正的靜還是來于自己的內心,你自己貪嗔癡的熄滅就是真的靜。或者說靜是一種什麼樣的標准呢?比如說到寺院裏面來,在紅塵中經常聽到摩托車、汽車或是兩個人吵架的聲音,還有一些人肆無忌憚地高聲大笑,類似這樣的事情,這些就是世俗的習氣;也包括濃妝豔抹的那些女子,在寺院裏見不到;其他,如經商啊,勾心鬥角,怎麼多掙點錢之類的。這是語言上的。

  進到寺院裏面來,妄語少很多。你到了紅塵中,妄語是經常的事情。要做生意,不打妄語很難。但到了寺院,這就減少很多。而且到寺院裏即使住時間長了,一般來講也不容易犯。但是兩舌很容易犯。到處去家長裏短,誰家又發生什麼事了,或者他又說你了,什麼鄰居啊、大姨之類,很多的話題。家長裏短,一般以女性居多,但談論國家大事,男性居多。中國有多少武器,美國有多少核武器之類的。講到兩舌,往往是談論家長裏短容易發生,比如一些人,有一種天性就是嘴裏藏不住事,看見什麼就要說。比如,今天我看見誰幹了件什麼事情,覺得這件事情挺有意思,愛八卦。有些人很喜歡幹的一件事是閑聊天兒,不聊天又能幹什麼?而這些八卦很多都屬于是非的範疇,所以爲什麼修行人往往要修止語。這一條八卦出來之後,會傷害很多的人。

  我們都愛評價別人,但評價別人往往都愛評價他的醜聞,評價自己卻從不評價醜聞。願意自省的人很少,但自戀的人很多。評價別人也愛評價自己,但評價自己是另外一回事情,是評價自己多了不起,多有料,多能幹,自誇自戀。這些其實都是屬于口業不清淨的範疇。我們不少的煩惱都來自于此。到了寺院,這種妄語的習氣可能還好一點,容易改;兩舌的習氣改起來難度要大一些。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句話聽說過嗎?我們是除了念佛的時候念佛,念佛以外全都在兩舌、惡口、绮語,所以功夫不容易得力啊。

  什麼叫得力?法喜充滿,能降伏自己的煩惱。或者說自己的習氣煩惱逐漸減少,習氣毛病逐漸改正叫得力。一個人有壞毛病,經常遭到人家討嫌的毛病,你通過念佛、誦經、持咒,或者是聞法,包括看光碟,最後能慢慢地降伏。其實嚴格來講,我們通過學佛一定會多多少少有成長的。

  結夏安居期間,要怎樣清淨叁業?(二)

  (2010-05-03)

  寬見法師:這裏要問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習氣毛病?我們的習氣、毛病有沒有減少?

  ※※:第一,恒順衆生這一方面,不能恒順衆生,當時有人說一句話,我就是不愛聽。第二,有時候是忍辱、耐心,師父教導我們“煉心二十四字”的“習莫牽”,有時候我也是按著自己的習氣去。還有“莫抱怨”,我就是愛抱怨。我怎麼會有病,人家爲什麼就沒有病啊,其實這就是錯誤的。

  寬見法師:其實古人(老子)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多數人都是對別人的習氣毛病特別了解,但對自己的習氣毛病很容易忘記,很糊塗。他要是說別人有什麼習氣毛病,可以從早上說到晚上不停。但是要說自己有什麼習氣毛病,得想,得考慮,考慮半天,都不一定能說出一句完整的句子。爲什麼“自知者明”?能知道自己的人,認識自己的缺點,自知自己的習氣毛病和煩惱的人,才叫做“明”——明白人。你是不是明白人?看你是否能知道自己的習氣毛病,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有(張叁豐)一句話:“順就是凡夫(順則凡),你就是聖人(逆則仙)”,道家講過這樣的話,我們佛家更如此。凡夫都是顛倒妄想,所以我們一直在輪回。怎樣才能不輪回呢?那就得逆著這個顛倒妄想,把顛倒的錯誤再顛倒過來,變成正確的。逆是逆著自己的習氣,就是聖人。但是逆著自己的習氣必須要有一個前提,你得知道自己的習氣是什麼,你不知道自己的習氣是什麼,你連要逆的對象都沒有。

  我們怎樣才算真正了解自己的習氣和毛病啊?講別人,能分析得多透徹,滔滔不絕。如果你講自己也能達到這個程度,我覺得也許可以算是一個明白人,所以倒過頭來講,不要兩舌。廣義上的兩舌就是什麼?愛瞎聊天。過去寺院講不要串寮,更何況在客堂裏。爲什麼要串寮?悶啊,找人說說話。那爲什麼不念佛?爲什麼不念咒呢?所以說剛剛從紅塵到寺院裏往往都有這樣的一種感受。比如住下來的人會悶得發慌,除非你宿世善根很厚,宿世就是出家人。可能有些人悶得發慌,嘴巴有兩秒鍾不說話就發熱…

《結夏安居期間,要怎樣清淨叁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地齋隨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