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四講 修習軌理▪P4

  ..續本文上一頁有很大的善業,你很精進、很歡喜地去做所以精進。對于禮拜的所緣境完全不散亂,稱爲禅定。禮拜時增長自己的善業,把自己的善業布施回向給衆生,稱之爲布施。因爲自己的動機是基于菩提心的關系,把自己菩提心所禮拜的功德完全回向給無上菩提、給衆生,所以是一種布施。因爲你通達、了知能拜的我,與所拜的對象,以及禮拜的法行都是無自性的,所以是智慧。每個善業都能夠類比六度去觀想、去做,是很重要的,可以成就你不共成佛之因。每一種法行、每一種善業都與布施等六度結合去做,這是內心最好的修行內涵。就這樣,有沒有問題要問

  

  【解惑篇】

   問:請問不清淨的供品該如何處理

  

   答:就算你知道這個供品是由不清淨的方式得到,也要拿去供養叁寶。如果你不供養叁寶而自己受用的話,那就變成有罪。以不清淨、不如理的方式取得供品已經不對了,而又自己受用,那是罪上加罪。反之,你知道這是不清淨的供養,但仍拿去供養叁寶,向叁寶忏悔,說我錯了,供養您。叁寶會受用,同時淨你的罪障,你也積了福報。能以這種心情供養,就是積福報,還是有功德的。如同剛才所說的奔恭甲,當他把供品擺好後,卻又丟上灰塵,那份去除八風的心,就是最好的供養,因爲在意樂上,他做到最清淨的供養。

   問:如果我們不供養,丟掉好不好

  

   答:丟掉幹嘛

   不要丟掉,上供下施,上供叁寶,下而布施給衆生,這也是有利益;這裏的重點是修心。以前噶當派對道次第有這種說法,就好比前方有一座紅色的城堡,很漂亮,你只是看到了那座城堡,就去告訴別人有這麼一座城堡,可是對它沒什麼概念,也不太清楚。今天我得到道次第的修習,不要讓自己落入只有一點大概的印象,這樣是沒用的。修習道次第的重點,在抓住整個修習的內涵,不是丟不丟供品的問題。

   問:如果今天有學員拿東西來,結果製造日期過期了,這種東西要不要供

  

   答:沒有關系,可以加持後再供養,你就供吧! 佛不會生病,佛病了的話還稱什麼佛,你供養毒藥,佛也不會生病,重點在你的心,不過你供佛的物品有毒的話,會造惡業,但是佛是不會生病的。

   問:九節風的修法,把貪嗔癡丟出去,離我們遠一點,但這樣會不會傷害到其他的衆生,把貪嗔癡抛到別的刹土去,會不會傷害到那裏的衆生

  

   答:不會的,它會和雲夾在一起,所以不會讓衆生去承受。這是觀想修,我觀想把心中的貪嗔癡,透過氣把它們抛遠去。如果真的可以抛出去倒好,就怕抛不出去。如果你覺得說,吐氣會塞滿房子,那貪嗔癡那麼多,豈不是要蓋很多房子去裝嗎

   那不像是丟石頭一樣會傷到衆生,是把它抛遠去給風,給雲,並不是讓衆生去承受。而且這樣對衆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爲什麼

   因爲如果你真的能把內心的叁毒遠遠抛開,便得到清淨,可以利益衆生,對衆生只有好處。而不要想成像是丟石頭一樣,如果丟貪嗔癡真是像丟石頭的話,我們國家都不需要軍隊了。

   問:我們雖用心做大禮拜,但是因爲不了解正確的禮拜方式,反而造了一些不好的緣起,是否不做比較不犯錯

  

   答:因爲我們不知道修行所以痛苦,現在知道了難道不修行

   如果我們以前無知不懂修行而痛苦,現在已經知道修行的方式,卻反而不修行了

   以前因爲無知,不知道禮拜的方式,造了惡業,現在既然知道禮拜的方式,難道還會像以前一樣的禮拜嗎

  

  

  附錄二

  福德本頌

  宗喀巴大師 撰;高明道居士 恭譯。

  惟願加持令我先善見 于諸功德之本恩惠主

  如理依止是乃道之根 然後精進恭敬誠依止

  惟願加持令我先體悟 一次所得此善有暇身

  難得有義然後不間斷 晝夜生起取其精華心

  惟願加持令我先念死 身命飄搖猶如水泡沫

  迅速即爲死魔所毀滅 並且確知黑白業諸果

  逝後跟從猶如影隨形 然後令我時時不放逸

  衆惡中連小罪皆斷除 並且成就一切善法聚

  惟願加持令我先認清 世間圓滿諸過衆苦門

  不可依賴享受不餍足 然後勇猛追求解脫樂

  惟願加持令我善巧用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發

  正念正知及大不放逸 主修教法根本別解脫

  惟願加持令我先觀察 諸母有情同我落有海

  然後谙習殊勝菩提心 負荷救度衆生之重擔

  惟願加持令我先善見 若僅發心卻于叁種戒

  並不修持不能成菩提 然後精進勤學佛子律

  惟願加持令我心流中 息滅于諸妄境之掉舉

  並且如理伺察真實義 迅速生起止觀雙運道

  惟願加持令我于共道 修成法器隨即順利入

  諸乘中最殊勝金剛乘 彼具善緣衆生正津渡

  彼時加持令我真確知 所謂清淨誓言及律儀

  乃是成就二悉地之本 甯可不顧身命護守之

  于是加持令我先通達 續部精要及二次第心

  然後遵照聖者之教誨 堅定勤修四座瑜伽法

  惟願加持令我諸如是 開示賢聖道之善知識

  如理修習伴侶皆長壽 並願內外障礙盡平息

  惟願世世不離真上師 惟願隨時享有盛正法

  並于地道功德圓滿後 迅速證得金剛持果位

  附錄叁

  格魯巴道次第皈依境

  

  附錄四

  格魯巴《上師荟供》資糧田聖衆圖

  

  附錄五

  《上師荟供》資糧田簡介

   在此只是把格魯派,以宗喀巴大師爲主尊的《上師荟供》資糧田做一簡略的介紹,至于師承細節,請向自己的上師請教。

   資糧田以宗喀巴大師居中爲主尊,而皈依境是以釋迦牟尼佛爲主尊。

   資糧田的五方是指:主尊宗喀巴大師、主尊右方的廣行派(另譯廣大行派)、左方的深見派(另譯甚深道派)、後方的密乘傳承、及其前方的諸佛聖衆。

   主尊宗喀巴大師──是實修顯密教法者,所以在他心口有釋迦牟尼佛(經部),釋迦牟尼佛心口又有金剛持(續部)。因爲法是透過上師傳給你的,而上師的源頭是宗喀巴大師,所以主尊現宗喀巴大師的像,觀想時要觀宗喀巴大師的體性與你的上師無二無別。

   宗喀巴大師今天能成就無邊功德的來源,右邊是廣行派的祖師,廣行派的主尊是彌勒尊佛,彌勒尊佛的主要銜接弟子是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之後有解脫軍,聖解脫軍,尊解脫軍等等,這些一直到總彙集者,B12阿底峽、B13種敦巴。左邊是深見派的祖師,主尊是文殊師利菩薩,首要弟子是龍樹菩薩與提婆、聖天(龍樹父子)、佛護論師、月稱論師,一直到C8也是阿底峽,然後親傳給C9種敦巴。

   廣行派與深見派兩大車軌是由阿底峽尊者彙集後,傳給種敦巴尊者。種敦巴尊者開創噶當派。阿底峽尊者把廣行與深見一起講,在他之前是分開講。

   噶當派又分叁個傳承,依各人根器(非高下之別)修行,均可以成就:

   一、道次第──以《菩提道次第》爲主。

   二、教典派──以經典爲主,必須讀很多經典。

   叁、教授派──以口訣爲主,好好依止上師,以所教授口訣爲主,不需去學攝類學、心類學等等。這仍要靠福德因緣,能像密勒日巴那樣好好依止的行者,畢竟是少數。

   以道次第爲主的就是D衮巴哇(意譯“阿蘭若”師);

   E、教典派的是以博多哇爲主;

   F、以教授派爲主的就是促青巴(意譯“戒律燃”師),亦名瑾哦哇。

   圖上DEFG重複,表示“廣行”與“深見”兩大車軌兼具,而在廣行派下講廣行,在深見派下講深見的內容。兩大車軌在阿底峽尊者之前是分流:以“廣行”爲主的無著菩薩,與以“深見”爲主的龍樹菩薩,到阿底峽尊者開始彙流融合。但不能說龍樹菩薩不懂廣行,無著菩薩不懂空性,而是我們所學的廣行內容源自于無著菩薩,深見的內容則來自龍樹菩薩。

   再傳G,就是指格魯派,又名爲新噶當派。除了以噶當派爲基礎之外又加了“密續”及“戒律”。因宗喀巴大師的時代噶當派漸次衰微,很混亂,戒律持守不嚴謹,不像當初之噶當派,視持守戒律爲當然,所以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戒律,以弘揚戒律爲主。噶當派是不廣傳密法的,只是對少數幾位類似種敦巴尊者,有這種根器的弟子,阿底峽尊者才依其根器傳他密法,然後再輾轉耳傳伽喀瓦,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傳。所以表面上,噶當派好象沒有密法,事實上,純粹是依根器而密傳,不同的根器走不同的傳承。

   等到宗喀巴大師的時候,時代又不一樣了,那時候大家都追逐密法,而不顧基礎,所以他才改革,以戒律爲基礎,銜接到上面的四部瑜伽,這才把密法全部公開。密法上的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等等,在噶當派來說,這全部要看根器而傳。理論上,應該像噶當派這樣學的;但是時代都不一樣了,既然大家都公開了,那甯可將所有的次第都講清楚,知道之後,自己是否適合無上密,由自己來決定,所以將顯、密宗道次第全講清楚。

   在宗喀巴大師以後,色拉寺的傑劄倉,有十八尊傳承上師是共同的,另外也有二十叁尊的說法,後面五尊就依個人上師的傳承而有不同。就如受教于來自哲蚌寺、甘丹寺、洛色林的傳承上師,其十八位以後的傳承上師排法也因人而異。以本書《道次第綱要》的傳法上師衮卻格西拉而言,他的道次第傳承主要接自赤绛仁波切以及林仁波切。

   資糧田正中,宗喀巴大師之前的叁尊,是你根本上師、親教師的位置,可以是一位或數位,不限叁位。如何排法,全憑個人意願,上師不會與你計較的。具恩上師分:

   經部──只傳經教、授業、解惑等,不傳灌頂。

   H──密集金剛傳承圖。灌頂是爲實修,若接受到密集金剛灌頂,整個傳承圖就需要了解。

   I──大威德金剛傳承圖。

   J──金剛持佛,J1是文殊師利菩薩,J2宗喀巴大師,…~19,是外現文殊師利菩薩,內在是甘丹大手印的傳承祖師(甘丹赤巴(黃教法王)的大手印傳承)。

   K──噶當十六滴(明點)傳承圖。

   L──輪戒(勝樂)金剛傳承。

   O──1~15是無上瑜伽部密續本尊。

   P──1~13是瑜伽部密續本尊。

   Q──1~17是行部密續本尊。

   R──1~17是事部密續本尊。

   S──1~16是經乘諸佛。

   T──菩薩。

   U──獨覺阿羅漢。

   V──聲聞阿羅漢。

   W──空行及勇父(或勇士,另譯空行及空行母)。

   X──出世間護法。

   Y──四大天王(四天王天):一、持國天王,二、增長天王,叁、廣目天王,四、多聞天王。

   如何將資糧田聖衆圓滿安排,就看個人灌過哪些頂,每個人不一樣。

   以上所述全爲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傳承的本尊。如果是噶舉、薩迦等等的排列就不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四講 修習軌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