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依師之理
能夠順利圓滿成辦修學正法的珍貴殊勝暇滿人身,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並且能遇到非常圓滿的教法,和能夠爲我們講說圓滿正法的善知識,在所有修學佛法的順緣具足的當下,應盡可能地去求取、修學佛法的心要。因爲死無定期,死的時候,能夠真正利益我們的,只有佛法,因此,我們應該在未死之前,盡可能在心中憶念佛法。
佛法的心要是什麼呢
是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這是我們必需修學的法要。當然,在此之前,我們必需先修學共下士道次與共中士道次,然後在此基礎上去修學大乘的出離心。
出離心有叁種,最殊勝的是大乘的出離心。所謂大乘的出離心是,當我們想到所有衆生還在受各種痛苦及痛苦之因的折磨,心中就一點都不能忍受,而生起一種欲求爲之拔苦的心情(大悲心),稱之爲大乘的出離心。然而只有荷擔拔除所有衆生苦的心,還是不夠的,因爲我們還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必須先證得佛的果位。你應該這樣想:“爲了圓滿一切無邊如母有情的義利,所以我必定要成佛。爲了成佛,所以我必須修學菩提道次第。”以這種心情來做爲我們聽法的動機。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在此地宏揚流傳得很廣,很少有人不曾聽聞過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但是單單只有聽聞,而沒有思惟是不好的;而思惟了,卻沒有修習也不好。道次第應該經由聽聞、思惟,進而修習,把聞、思、修叁種法行貫串、互不分離的來修學,這樣所聞的道理就有價值,也才有意義。
首先是“聞所成慧”。聞所成慧就是師長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經由我們不斷地聽聞抉擇這個命題的內涵,再由抉擇下來的法義得到聞所成慧的內涵。所抉擇的法義(聞所成慧)經由思惟,再做進一步的串習而成就“思所成慧”。如果能夠不忘失,由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內涵,再能與你的心行結合在一起的話這樣稱之爲修。
能夠達到這種修的效果,必須具有正知、正念和戒慎(持戒及謹慎)。也就是說,在具有正知、正念以及戒慎之上來修學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個門徑來闡述,其中第四個門徑,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又分兩種,就是:(參看《廣論》第23頁)“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關于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分兩種:“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以及“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六法(六加行)我們已經講完。
當我們修完前行六法,開始修正行的時候,必須先把前行當中的資糧田予以收攝。收攝法就是將有十一層蓮花瓣的資糧田中,底下的十層一一攝入本質爲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中間那尊。右邊(主尊的右手邊)廣行派的祖師,全都融入彌勒菩薩裏;左邊深見派的祖師都融入文殊菩薩裏;上後方修行加持派的祖師都融入金剛持佛裏去;前面的所有法源師長,全部融到根本上師那邊去。換句話說,到最後變成五方寶座,成爲五方寶座資糧田。
在這五方寶座資糧田,我們稍爲等持一下。之後,再進一步,把右方的彌勒菩薩從佛的右側融入;左方的文殊菩薩從佛的左側融入;上後方的金剛持佛從世尊的頂門融入;前面的具恩根本上師融入法是,如果你的具恩根本上師還在世,就要如人融到另一個人一般地融入進去;如果他已不在世,圓寂了的話,就由光芒的毫端,融到世尊的心口。這樣融入後,只剩下一尊本質爲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世尊相,然後你觀想他臨駕于你的頂門上,方向是與你同向的。
如果以《安樂道論》來說,應該是與密法結合的(注四),修的時候,應該要向總集所有資糧田的世尊,獻上簡短七支供養及短曼達,之後,再向他啓請,啓請文如下:
“四種佛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啓請;
離障法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啓請;
大樂報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啓請;
種種化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啓請;……”
繼續向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勇父、空行,還有護法禮敬。換句話說,他是總集資糧田的皈依處,需要向他禮贊。因爲我們現在不這麼修,所以也就不念此禮贊文。但是不管有沒有這樣的禮贊文,我們剛剛所收攝的那尊世尊,已經含攝了所有叁寶的皈依境。如果我們的正行是修依師之理,那麼頂門就是總攝一切皈依處的世尊,從他的眉間放光,在他眉間前方虛空中,會幻化出你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將你直接與間接的所有法源師長,完全地呈現在你眼前,你要好好地祈請,把你所有的師長都牽引出來。以前我的上師赤绛仁波切常說:“我們很壞,自己有多少位的師長總是記得很辛苦,但是自己口袋裏有多少錢卻很容易就知道。”
我們要很善巧地去修依師之理,就是從世尊眉間放光,並向你直接和間接的法源師長,做全面的祈請,使他們明現在你眼前的虛空中。無論你有多少位師長,這些上師裏頭,依師長對你個人恩澤的大小、不同的法緣、信心,對你恩澤最大,最能夠啓發你信心的,以那位師長爲首,以他做爲所緣境,好好地向他修依師之理。在你對那位啓發你信心最大的師長,修好依師之理後,再進一步地觀想,其他的師長原來都是我這位師長的化身,也繼續對他們做依師之理的觀修。如何修習依師之理我說過了。至于依止的功德有多少
不依止的過患有多少
以及依止之後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有多少
大家可能都讀過,很熟悉,在此我就不講了。
依師之理的要訣是根本淨信。信有叁種,就是:淨信、解信與實信。雖然信心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內涵,可是當下我們修根本淨信的理由是信上師如佛。假若能生得起觀師如佛的具量信心,那麼以後證量的生起就不困難了;反之,如果不能確實的生起,觀師如佛的具量信心,因爲沒有根本,那麼花及枝幹就不會很好。我們也常認爲我的師長根本不是佛啊! 然而,依師之理卻硬要我修師長是佛。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是錯誤的。事實上,一切取決于一個“信”字。如果你觀上師是法身佛,那就會得到法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觀上師是報身佛,那就會得到報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觀上師是化身佛,那就會得到化身佛的加持;因此,如果你觀他是凡夫,所得到的也只是凡夫的加持。
阿底峽尊者剛去西藏的時候,有一次正在傳法,有位弟子很大聲地對他講:“請教授!”尊者回答說:“我耳根很好。”我們對上師要有敬與信,沒有信心是不可能成辦的。就有這種公案,“我們西藏人一心投入佛法修學的行者,不知凡幾,爲什麼都沒有人生起證量呢
”尊者回答說:“您們西藏人觀上師如凡夫,怎麼可能生起證量呢!”
道次第有兩種法行很重要,卻是很難生起證量的,其中之一是“觀師如佛”,因爲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如果行者不能生起視師長爲佛的這種證量,那麼整個道次第的根本就生不起來。第二是“知母”,觀所有衆生是你母親。如果知母的這種證量生不起來,那以下所謂菩提心的果實是生不起來的,整個大乘道也就沒有根了。
所以說,要生起整個道體、道次第的證量,前面觀師如佛的證量先要生起,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修清淨觀,因爲心中一直串修清淨觀的關系,以後有一天你證得大乘上品資糧道的時候,可以得到一種法流叁摩地。我們現在看唐卡是唐卡,泥巴佛是泥巴佛,金子佛是金子佛,只是這樣看,可是當你得到法流叁摩地的時候,那種功德會讓你覺得,是真的佛來對你講法。因爲你修清淨觀的緣故,證得大乘上品資糧道,得到了法流叁摩地,你將看到唐卡及佛像都在向你講法,一直持續修清淨觀,直至證得大乘見道位時,會看到這些唐卡與佛像都是圓滿報身佛。這樣持續地修清淨觀,到最後你會看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法身佛,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可以這樣修學清淨觀與密乘,當你已經能夠成就粗分及細分的“生起次第”功德的時候,那你看到一切的像都是本尊,一切器世間都是無量盡虛空的壇城。當你完成“圓滿次第”功德的時候,那一切所現都是空樂不二智。這樣說起來,如果我們能夠以清淨觀來觀師如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我們總想修大法,希望得到很高的證量,雖然有這種欲求心,但是一開始的觀師如佛法行做不到而予以放棄的話,以後的次第根本沒辦法生起來。事實上,師長是不是佛取決于你,而不在于師長是不是佛;是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對方。如果你生起淨信心,即使狗牙也會生出舍利來。有個公案說,西藏有個商人的母親虔誠信佛,經常對他兒子說:“你到天竺聖地的時候,要設法取到一位聖者阿羅漢的牙齒來讓我供養。”這個兒子每一次都忘記了。最後母親說:“你如果再不拿來,我可能就死了。”但是他還是忘了,在快回到家的時候才突然間想起來,心想糟糕了!于是就把屋旁一只死狗的牙齒拔出來,拿回去給母親供養,並告訴母親說:“這就是聖地阿羅漢聖者的牙齒。”母親信以爲真,日夜勤修供養,最後狗牙竟生出舍利。
甯瑪派也這樣講,如果你有淨信心,蓮花生大士會入你心扉,一直安住在裏頭;不需要我們另外去爲他烹調飲食,招呼他來吃飯,如果我們有淨信心,不需要這樣子,因爲師長和大德隨時都在你身邊。無著菩薩修彌勒法門十二年,都沒能見到彌勒菩薩;其實一開始修的時候,彌勒菩薩就一直在他身邊。無著菩薩向彌勒菩薩埋怨說:“您的大悲心太小了,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讓我見到您。”彌勒菩薩回答他說:“不是這樣的,你開始修的當下,我就在你旁邊,這是有證據的,記得嗎
你修行的時候,一直把口水吐到我的身體上、衣服上,現在是由于你對那只母狗啓發了不共大悲心的緣故,所以罪障淨…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