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了,才見到我。”事實上,十方諸佛菩薩期望我們能看到他們的欲求心是很強的,只是由于我們沒有信心,所以看不到。
你想要得到十方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加持,如果把上師排除了,你所謂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就無有是處(不可能發生了)。我們可以這樣強調,如果把自己的根本上師抽掉,放在一邊,然後口念阿彌陀佛名號或持咒,如果你這樣做,阿彌陀佛是不會歡喜的,你也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因爲阿彌陀佛也是經由依師去成辦阿彌陀佛果位的,道的根本是在依師之理。
因此在依師之理中,修上師如佛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一點。可是爲什麼需要觀師如佛
因爲你想要得到利益,不想要吃虧,而如果你不能真正的把觀師如佛的證量生起來,這之後的道次第功德,全部都沒辦法生起來的。所以觀師如佛之理,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
再來,雖說必需要觀師如佛,可是你真的能夠觀師如佛嗎
能夠的,如果你一直觀師長的功德,不刻意去看他的過患,那一定可以做到視師如佛。不要刻意的去找碴,去看他的過失,只要一直看師長的功德,你絕對可以做到觀師如佛。平常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當他是怨敵,那是因爲你不喜歡他,所以只看到他的缺失。事實上,他沒有那麼多缺失,但由于你一直尋伺,找缺失的緣故,就認爲他是怨敵,當有一天他對你好,利益你,你因而將他視爲親友,一直看他的功德相,于是又說他對你很好,很感激他。這是世間的常態,有時你覺得某個人是怨敵,但因爲他對你好,卻又認爲他是一個不可分離的親友,這種情形在世間是有的吧! 同樣的,若你一直在觀上師功德的層面上用功,即使你觀上師過失的心很強,也會慢慢隱蔽、遮止;若幹時間後,你就能全觀功德,視師如佛了。
更進一步說,我們依教、並從正理(利生角度)去安立這一個問題,有好幾點理由可以說明:
第一、金剛持佛說:“五濁惡世時,我會現凡夫相來度化衆生。”這是佛授記的,所以沒有疑問。那位最勝化身的釋迦牟尼佛降世的時候,我們都沒那個福報、因緣見得到他,如果在那個時候真的能夠親承法乳、仰承佛顔,我們又何至于流轉到目前呢!由此緣故,佛說:“衆生縱然沒有福報、因緣可以見到我,但是在五濁惡世,如果該衆生適合聲聞乘的教法,我會現聲聞相度化他;如果他適合緣覺乘的教法,我會示現緣覺乘的師長教化他;如果他投生爲禽鳥,我會現禽鳥相度化他。”
第二、十方諸佛菩薩,沒有一刻不想成辦衆生的義利,我們都是衆生,所以佛菩薩會成辦大家的義利。既然佛說不知道放棄我們,會成辦我們的義利,可是左看右看,只有這些凡夫善知識時時刻刻不間斷地在成辦我們的義利,對我們講法,這麼說來,他不是佛又是什麼呢
只要我們有信心,他就是佛了!
第叁、上師是成辦衆生義利者,就是他來擔負、實踐十方諸佛的利生事業,所以上師的事業等同是十方諸佛的利生事業。
佛能夠利益衆生的辦法就是說法,透過說法,再由衆生去修行,成辦那種離苦得樂的方便。所以佛是以說法來度化衆生的,而現在能對你說法的,只有這位凡夫相的上師,如果他不是佛,誰是佛呢
我們沒有可能見到佛,也沒有福報去親承佛的教法,所以佛示現成一個凡夫相的善知識來教化我們。
所有衆生心中的善業之所以能生起是來自于佛,是以佛的法身當增上緣(注一),現在能夠爲我們講法的師長就具有法身功德,他就是人,以這個做增上緣來爲我們講法,觸發我們生起善業,所以上師就是佛。諸佛以法身爲增上緣來利益衆生,你的稍許善業及善根,其實是上師的恩澤,沒有上師當增上緣,怎麼傳法
所以他就是佛的法身,他就是佛。你善業的生起,必須透過以佛的法身當增上緣來成辦。那麼現在是誰在成辦你呢
是上師!所以上師就是佛。
如果你是這樣用正理來安立,他除了是佛以外,沒有別的好說了。
第四、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說師長是佛,他有佛的內涵和模樣,可是我根本看不出來。”回答是,其實真的佛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的,因爲你自己的覺受、看法不一定正確,你可能看佛不是佛,而且佛也可能示現魔相。也可能基于個人的短暫因緣(業緣)現前的錯亂心識,你個人的覺受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說你患了黃膽病,這時會把白色的螺看成是黃色的;或是因爲你自己眼睛的問題,總以爲眼前有毛發披垂,事實上卻沒有這回事。短暫的錯亂都能導致你産生錯亂之識,真正的叁毒煩惱,無始以來已經在我們內心深深的積重,受了長久的染著,我們的覺受怎麼可能會是清淨的呢
如果我們能以前面所說的道理去思惟,串習觀師如佛,觀想、修學一切的諸佛菩薩的體性就是上師,一切的皈依處、皈依境就是上師,一直這樣的串習,若幹時候,你做到了看到本尊的當下,即想他是你的上師,看到上師就做本尊想,見到本尊就做上師想。以此類推,十方諸佛菩薩之外沒有上師,上師之外也沒有十方諸佛菩薩,如牛奶入水,混在一起,你依師之理的量就證得起來。如果能夠觀師如佛,那憶念上師的恩澤就很容易了。你會想說上師真正是佛,我自無始以來遭受很多生死流轉之苦,皆因無明的緣故,如果不是他爲我講法,我一定不知道還要流轉到什麼時候。現在我能夠得到來自師長、叁寶身、口、意的加持,乃至于我的身軀和一切短暫受用的圓滿,如果不是上師的加持,我就什麼都沒有了,你會念這種恩澤。
在西藏聶塘有一位名爲以喜給謙的遁世苦修者,因爲平常一直在苦修的緣故,很多人供養他,所以道糧無缺。他想說,因爲很多人知道他正在苦修所以供養他,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一天,他去另一位苦修大德面前聽受依師之理的教法,聽到說:“一切受用能圓滿無非是上師的恩澤。”整個心好象被打到痛處一樣,整個頓時改觀,才知道,原來我所有一切的受用,無非是上師的恩澤所獲致,有了上師如佛的證量的緣故,因此他也不想其他諸佛了,就只想上師的恩澤,所以證量就一連串的生起。大師所作《菩提道攝頌》中首先講說:“一切善趣功德的本源,一切善妙福報的因緣,都來自于如實依止師長,因依止師長而有所得,所以即使舍命,也不舍此依師之理。”如果時時去勤修依師之理,會讓師長歡喜;要想解脫衆生,我必需如實勤修。
在憶念師長恩澤之上,生起真正的恭敬心,然而在具足恭敬心之上,如何報師長之恩呢
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依教奉行”。很簡攝的說法,藏文“ (音嘎)”是“教”的意思,佛的教法,代表佛的身、口、意無二無別。如果我們可以依佛的教誡去做,就可以得到佛身、口、意的加持,令諸佛歡喜。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就算只看到一位衆生依教奉行,都會很歡喜的。所以說,我們可以依教奉行的話,固然師長歡喜,十方諸佛菩薩的歡喜更不以言喻,我們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的好處。之前,我曾經講過一個偈頌:“對師長所教授的,若能夠如法如量的去依止奉行,是最好的供養。”
真正要修依師之理的話,應該怎麼修呢
比如說,依師有八種功德(注二)。第一個是近諸佛位(靠近佛位)。我們應該由很多正理上去安立,確定如果能夠依止師長,能夠更快成佛,以此尋得定解而去好好修學。並且祈求你眼前的上師佛或資糧田的師長,然後自世尊身上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罪障淨除,得到上師身、口、意的加持。如果不能這麼詳細觀想的話,可以把依師軌理的五個方法,如依止功德,不依止過患……等等五項(注叁),依次做觀想。觀想時,應該能夠把每個定解找出來,在心中産生覺受。有覺受的時候,應稍微等持一下,等持之後再如前地祈求眼前上師、佛或世尊,祈求他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一切罪障,特別是把不能如理依止師長的罪障淨除,讓我能夠易于生起如理依止師長的功德,能夠得到師長身、口、意的加持。
如果對于今生今世,眼前的凡夫相善知識,不能真實的觀他如佛,而當他是凡夫,那在下一世,以及生生世世,你就再也得不到善知識的攝受。反之,如果現在能夠把凡夫相的師長觀爲是佛,那來世就有因緣、有可能再值遇,並蒙受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的攝受。
“上師相應法”是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可是什麼是上師相應法
怎麼修呢
我們在修本尊時,觀想外相現釋迦牟尼佛,其本質是根本上師的世尊,可以得到佛的加持。但如果你觀想的外相是上師,那麼你可以很快速地得到加持。相反的,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從來就沒有想過他的本質(體性)就是根本上師,那就根本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這就好比,陽光可以燃物,但要靠鏡子──聚光鏡,如果沒有聚光鏡來作用,陽光就沒有辦法燃燒物體,透過聚光鏡收攝陽光,再反射到物體上之後,才可能把那東西燃燒起來。十方諸佛菩薩固然是一心想要利益衆生,可是如果沒有透過怙主您(上師),根本不可能利益衆生的。十方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加持力,都是透過師長而有的。有個贊語說:“一切殊勝的共與不共悉地(成就),皆來自于具恩上師,一切悉地皆吉祥,一切障礙去除皆吉祥……等等”。
我們嘴上常念誦供養文(“上師即佛亦即法,上師亦爲賢聖僧,上師造作一切善,恭敬供養諸上師。”),念得很快很熟,內涵是說佛、法、僧叁寶的總集是上師,然後,我皈依、供養,我們常常這樣供養,以叁寶爲體性的上師。
就恩澤本身來說,比較十方諸佛的恩澤和釋迦牟尼佛的恩澤,釋迦牟尼佛的恩澤是更大的,因爲雖然有無量無邊的佛降世了,可是我們卻無法聽受他們的教法,然而在釋迦牟尼佛的法運裏,我們還可以接受佛法。
但是較之于釋迦牟尼佛,自己師長的恩澤就又更大了…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