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依师之理
能够顺利圆满成办修学正法的珍贵殊胜暇满人身,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并且能遇到非常圆满的教法,和能够为我们讲说圆满正法的善知识,在所有修学佛法的顺缘具足的当下,应尽可能地去求取、修学佛法的心要。因为死无定期,死的时候,能够真正利益我们的,只有佛法,因此,我们应该在未死之前,尽可能在心中忆念佛法。
佛法的心要是什么呢
是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正见”,这是我们必需修学的法要。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需先修学共下士道次与共中士道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修学大乘的出离心。
出离心有三种,最殊胜的是大乘的出离心。所谓大乘的出离心是,当我们想到所有众生还在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的折磨,心中就一点都不能忍受,而生起一种欲求为之拔苦的心情(大悲心),称之为大乘的出离心。然而只有荷担拔除所有众生苦的心,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必须先证得佛的果位。你应该这样想:“为了圆满一切无边如母有情的义利,所以我必定要成佛。为了成佛,所以我必须修学菩提道次第。”以这种心情来做为我们听法的动机。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在此地宏扬流传得很广,很少有人不曾听闻过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但是单单只有听闻,而没有思惟是不好的;而思惟了,却没有修习也不好。道次第应该经由听闻、思惟,进而修习,把闻、思、修三种法行贯串、互不分离的来修学,这样所闻的道理就有价值,也才有意义。
首先是“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就是师长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经由我们不断地听闻抉择这个命题的内涵,再由抉择下来的法义得到闻所成慧的内涵。所抉择的法义(闻所成慧)经由思惟,再做进一步的串习而成就“思所成慧”。如果能够不忘失,由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内涵,再能与你的心行结合在一起的话这样称之为修。
能够达到这种修的效果,必须具有正知、正念和戒慎(持戒及谨慎)。也就是说,在具有正知、正念以及戒慎之上来修学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个门径来阐述,其中第四个门径,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又分两种,就是:(参看《广论》第23页)“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关于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两种:“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以及“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前行、正行和结行。前行六法(六加行)我们已经讲完。
当我们修完前行六法,开始修正行的时候,必须先把前行当中的资粮田予以收摄。收摄法就是将有十一层莲花瓣的资粮田中,底下的十层一一摄入本质为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中间那尊。右边(主尊的右手边)广行派的祖师,全都融入弥勒菩萨里;左边深见派的祖师都融入文殊菩萨里;上后方修行加持派的祖师都融入金刚持佛里去;前面的所有法源师长,全部融到根本上师那边去。换句话说,到最后变成五方宝座,成为五方宝座资粮田。
在这五方宝座资粮田,我们稍为等持一下。之后,再进一步,把右方的弥勒菩萨从佛的右侧融入;左方的文殊菩萨从佛的左侧融入;上后方的金刚持佛从世尊的顶门融入;前面的具恩根本上师融入法是,如果你的具恩根本上师还在世,就要如人融到另一个人一般地融入进去;如果他已不在世,圆寂了的话,就由光芒的毫端,融到世尊的心口。这样融入后,只剩下一尊本质为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世尊相,然后你观想他临驾于你的顶门上,方向是与你同向的。
如果以《安乐道论》来说,应该是与密法结合的(注四),修的时候,应该要向总集所有资粮田的世尊,献上简短七支供养及短曼达,之后,再向他启请,启请文如下: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种种化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继续向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勇父、空行,还有护法礼敬。换句话说,他是总集资粮田的皈依处,需要向他礼赞。因为我们现在不这么修,所以也就不念此礼赞文。但是不管有没有这样的礼赞文,我们刚刚所收摄的那尊世尊,已经含摄了所有三宝的皈依境。如果我们的正行是修依师之理,那么顶门就是总摄一切皈依处的世尊,从他的眉间放光,在他眉间前方虚空中,会幻化出你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将你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法源师长,完全地呈现在你眼前,你要好好地祈请,把你所有的师长都牵引出来。以前我的上师赤绛仁波切常说:“我们很坏,自己有多少位的师长总是记得很辛苦,但是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却很容易就知道。”
我们要很善巧地去修依师之理,就是从世尊眉间放光,并向你直接和间接的法源师长,做全面的祈请,使他们明现在你眼前的虚空中。无论你有多少位师长,这些上师里头,依师长对你个人恩泽的大小、不同的法缘、信心,对你恩泽最大,最能够启发你信心的,以那位师长为首,以他做为所缘境,好好地向他修依师之理。在你对那位启发你信心最大的师长,修好依师之理后,再进一步地观想,其他的师长原来都是我这位师长的化身,也继续对他们做依师之理的观修。如何修习依师之理我说过了。至于依止的功德有多少
不依止的过患有多少
以及依止之后不如理依止的过患有多少
大家可能都读过,很熟悉,在此我就不讲了。
依师之理的要诀是根本净信。信有三种,就是:净信、解信与实信。虽然信心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内涵,可是当下我们修根本净信的理由是信上师如佛。假若能生得起观师如佛的具量信心,那么以后证量的生起就不困难了;反之,如果不能确实的生起,观师如佛的具量信心,因为没有根本,那么花及枝干就不会很好。我们也常认为我的师长根本不是佛啊! 然而,依师之理却硬要我修师长是佛。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是错误的。事实上,一切取决于一个“信”字。如果你观上师是法身佛,那就会得到法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观上师是报身佛,那就会得到报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观上师是化身佛,那就会得到化身佛的加持;因此,如果你观他是凡夫,所得到的也只是凡夫的加持。
阿底峡尊者刚去西藏的时候,有一次正在传法,有位弟子很大声地对他讲:“请教授!”尊者回答说:“我耳根很好。”我们对上师要有敬与信,没有信心是不可能成办的。就有这种公案,“我们西藏人一心投入佛法修学的行者,不知凡几,为什么都没有人生起证量呢
”尊者回答说:“您们西藏人观上师如凡夫,怎么可能生起证量呢!”
道次第有两种法行很重要,却是很难生起证量的,其中之一是“观师如佛”,因为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如果行者不能生起视师长为佛的这种证量,那么整个道次第的根本就生不起来。第二是“知母”,观所有众生是你母亲。如果知母的这种证量生不起来,那以下所谓菩提心的果实是生不起来的,整个大乘道也就没有根了。
所以说,要生起整个道体、道次第的证量,前面观师如佛的证量先要生起,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修清净观,因为心中一直串修清净观的关系,以后有一天你证得大乘上品资粮道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种法流三摩地。我们现在看唐卡是唐卡,泥巴佛是泥巴佛,金子佛是金子佛,只是这样看,可是当你得到法流三摩地的时候,那种功德会让你觉得,是真的佛来对你讲法。因为你修清净观的缘故,证得大乘上品资粮道,得到了法流三摩地,你将看到唐卡及佛像都在向你讲法,一直持续修清净观,直至证得大乘见道位时,会看到这些唐卡与佛像都是圆满报身佛。这样持续地修清净观,到最后你会看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法身佛,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可以这样修学清净观与密乘,当你已经能够成就粗分及细分的“生起次第”功德的时候,那你看到一切的像都是本尊,一切器世间都是无量尽虚空的坛城。当你完成“圆满次第”功德的时候,那一切所现都是空乐不二智。这样说起来,如果我们能够以清净观来观师如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们总想修大法,希望得到很高的证量,虽然有这种欲求心,但是一开始的观师如佛法行做不到而予以放弃的话,以后的次第根本没办法生起来。事实上,师长是不是佛取决于你,而不在于师长是不是佛;是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对方。如果你生起净信心,即使狗牙也会生出舍利来。有个公案说,西藏有个商人的母亲虔诚信佛,经常对他儿子说:“你到天竺圣地的时候,要设法取到一位圣者阿罗汉的牙齿来让我供养。”这个儿子每一次都忘记了。最后母亲说:“你如果再不拿来,我可能就死了。”但是他还是忘了,在快回到家的时候才突然间想起来,心想糟糕了!于是就把屋旁一只死狗的牙齿拔出来,拿回去给母亲供养,并告诉母亲说:“这就是圣地阿罗汉圣者的牙齿。”母亲信以为真,日夜勤修供养,最后狗牙竟生出舍利。
宁玛派也这样讲,如果你有净信心,莲花生大士会入你心扉,一直安住在里头;不需要我们另外去为他烹调饮食,招呼他来吃饭,如果我们有净信心,不需要这样子,因为师长和大德随时都在你身边。无著菩萨修弥勒法门十二年,都没能见到弥勒菩萨;其实一开始修的时候,弥勒菩萨就一直在他身边。无著菩萨向弥勒菩萨埋怨说:“您的大悲心太小了,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让我见到您。”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不是这样的,你开始修的当下,我就在你旁边,这是有证据的,记得吗
你修行的时候,一直把口水吐到我的身体上、衣服上,现在是由于你对那只母狗启发了不共大悲心的缘故,所以罪障净…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