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P4

  ..续本文上一页得到天众的身,也不能像人身一样,可以修学佛法,他们大部分只是一天到晚迷惑于享乐。舍利弗的弟子投生于天人中,每天骑大白象游乐(天人很享乐),舍利弗想向他讲法,他只用手打个招呼就走了。像这样耽溺于享受,他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意乐要听法,因此舍利弗只好回来了。我们很幸运,得到一种可以生起出离心,以及对佛法有信心的暇满人身,并且在今天得到暇满人身的当下,能够清净圆满地修法。事实上,即使你投生为人,却投生在黑暗劫,没有佛教住世的劫中,乃至于生在边地,没有佛教的地方,也是不能修法的。若投生为野蛮人,没有文明的地方,生在边地,根本没有人会修法。或者你生为听觉障碍或者其他根器不具,不能闻、思、修佛的教法,根本就没有分辨善、恶的机会。至于持邪见者,就更不用说了。我们都没有像那样,能得到暇满人身是很幸运的。什么是暇满呢

   远离八种修法的逆缘,称为闲暇。什么是圆满

   圆满具足十种学法的顺缘,称为圆满。十种圆满分两种: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也就是说,从自身来看,以及从他方来看,所必须具足的五种条件。

   五自圆满是说:第一、要生为人。第二、生中土,我们所投生的地方有道次第的教授,所以算是生在中土。也就是说,已生为人,而且生在佛法宏扬昌明的中土。第三是五官具足。第四是业未倒,是指没有犯五无间业;就算你犯了五无间业,你能如理依止师长,修密法的话,还是可以成佛的。第五是信处,具有信处的条件是:你能够深信增上三学、可以深信菩提道次第教授,以及深信三主要道。这五个条件我们都已圆满,叫五自圆满。因为对自己是不会隐蔽的,都可以了解自己有什么,所以应该知道自己有这种条件。

   那外在条件的五他圆满是:第一、佛要降世。第二、是说正法,如果佛降世,可是他尚未说正法我们就死了的话,那也没有用。目前我们不但是值佛降世,而且佛所说的正法至目前也还流传着,所以我们还是有这个因缘。整个佛所说的教授内涵,到目前为止,师长还一直在传承,教授着正法。第三、法住世是说,这世间有没有法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没有法的存在;若你心中还有法味,对法还有希求,法仍安住在你心中,这就是法住世。第四、法住随转,随法行,能够依教奉行,教转随喜。即使你已经具有很多条件:佛法住世、也有人讲授,可是你没有具足修法的顺缘,也是不能够顺利的去学法。

   有的人为了学法,很努力、很辛苦地去成办顺缘。但在成办顺缘的同时却无法学法,所以为了成办顺缘,对修学佛法反而造成很大的障碍。虽然我们必须具足顺缘,然而成办顺缘是为了让你学法,若是把顺缘的成办当成了重点,而把修学佛法忘记了,这是不对的。应该让成办顺缘变成你修法的仆人,如果行者成为成办顺缘的仆人,会造成修法上很大的障碍。能够舍下现世的一切去专修佛法,是不会饿死的。世尊说过,由于我的加持,因为福田力的关系,末代如法修行的众生不会饿倒的。若是不能舍下现世的一切,一直迷惑在顺缘条件的成办上,其成办的结果就是连法也没有了。有句俗语说:“如果你可以把受用资具像尸体一样的弃舍,就会有很多鹫鸟跑来吃死尸。”事实上,受用资具就像大鹏鹫鸟一样,一旦你把顺缘舍掉,不要这些了,一心修法,顺缘反而会像鹫鸟一样,一直靠过来,会有很多人为你成办。有人问宗喀巴大师:“我修财神本尊好吗

   ”大师说:“若你要修财神本尊,不如修舍掉现世一切,自然会有财来。”如果好好修法,就会有财来。不想求财,就会有财;想求财,反而不会有财。

   舍掉现世一切,不是叫你当乞丐。什么叫舍掉现世一切

   一位尊者说过,有多少钱财你都不在意,就称为舍掉现世一切,因为不贪着你有多少钱财,你心中已经离贪了,称为舍掉现世一切,倒不是要你去当乞丐。以法律来讲,以前国王订十善业为法律,因为天人有天理,人有人道,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知足地去受用物质是很重要的。所谓的舍掉现世一切,不是叫你当乞丐,当你舍掉现世一切,财宝自会来找你。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你去遍寻一下,看哪里有一个如法修行者的尸体。”舍利弗说:“根本找不到。”但是要找商人的尸体,则遍地都是。

   放心!如理修法不会成为乞丐,多闻天王的儿子(财神)会帮你。近代色拉寺的一位堪布(住持),有一次他想请购大藏经(藏文“甘珠尔”),有人问他说:“你没钱,用什么去请

   ”他回答说:“只要我好好持戒,好好修法,多闻天王子会帮我忙。”果然不错,之后他得到的大藏经很多,几乎没有人可以背得动。多闻天王子不只是帮助好好修法的人,也会帮助布施者。如果不布施,多闻天王子是不会帮助的,反之,如果能布施的话,他会让你增上受用。若是为了谋取财物、想赚钱而去求灌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做,多闻天王子根本不会帮忙,就算修财神爷也没有用。佛说过,基于布施可以得到圆满受用,基于持戒可以得到人身。今天讲到此为止。

  【解惑篇】

   问:献曼达拉须不须要特别的口传

  

   答:不需要,如果有普贤七支供养愿文,可以顺便念,如果想要口传,我有念过就是口传。当你得到道次第的口传,就同时得到献曼达的口传了,因为六加行的时候有献曼达,就会同时得到口传。

   问:所现的世尊面是和我们相对或是同方向

   上师佛如何互相互摄呢

  

   答:五方宝座最后都变成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相,顶门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你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因为你要对他修依师之理,要修念恩生敬及根本净信。你的面容是朝你,在眼前的虚空中与你对看,这是为了要生起念恩生敬、根本净信的缘故。

   至于我们本身可以融来融去(互摄)吗

   由顶门的上师佛,也就是世尊的心口放光,照射到眼前的师长,之后师长又融到上师佛的心口,因为幻化放光出来的地方是佛,所以师长也是佛,你观师如佛的缘起就很强,这个缘起就特别的有力量,因为他是佛幻化出来的上师,所以我们眼前的师长就是佛,这样对修观师如佛有特别的效果。我们在礼拜三十五佛与修总忏悔文的时候,三十五佛也是如此地,由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来三十五佛相。当我们礼拜时,一样当他们是真正的佛,这样一路融回来,道理是一样的。

   总之,一切皆由上师佛幻化出来,包括坛城本身以及安坐坛城之十方尊众、所有眷属,都是从上师佛心口放光幻化出来的。为了让你能够真正生起依师之理的缘故,所以你必须这样做。

   比如说,从上师佛心口幻化出来的众多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中,你对其中某几位或一位感到很难生起信心时,应该先从最容易令你生起信心的那一个师长,做为依师之理的主修,当你可以生起证量之后,再观想其他的,特别是那一个最难生起信心的师长,要观想他原来是主要根本上师的幻化身。这表示,主修是佛,其他师长也都是我们主修上师佛的幻化,所以他们也是佛,不过是上师佛的化身罢了!就算很难对他生起信心,但是如此修习的效果会很好。就这样,师长从佛的心口融入、互融。师长证量的高低没有分别,重点在于哪位师长对你恩泽最大,你对他信心最强,以他来做主修。也就是说,师长的证量高低没什么关系,只要是你本身能对他产生最强的信心,最大的感恩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说,阿底峡尊者观金洲大师为佛。为什么呢

   证量上他虽然不如其他师长,但是尊者认为他的恩泽最大,对他的信心最强,所以尊者观他是佛。阿底峡尊者的师长有一百五十多位,可是当他听到金洲大师的名号,马上就流眼泪,然后两手合掌。有人问他说:“难道说你这么多师长里头,金洲大师的证量最高吗

   别的师长证量比较低吗

   为什么你听到金洲大师的名号,马上就掉眼泪,然后合掌呢

   ”尊者回答说:“不是这样子的,师长彼此间的证量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金洲大师对我的恩泽最大,我对他的信心最强,因为他启发我产生最强的信心──菩提心,所以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会马上掉泪合掌。”总之,为了能够观师如佛,启发净信、恭敬,并能够生起清净观,生起依师之理的证量,所以必须从上师佛的心口,幻化出我们的法源师长。不是像孩子看电视节目一样的心情,去看那些幻影。依师之理不是变戏法,不是游戏,是为了让你能够生起观师如佛的信心。

   问:在我们观想整个坛城时,是否也要用此种方式去观想

   答:没错,特别在修依师之量的时候,要观想您的直接及间接法源师长,由上师佛心口幻化出来。另外观修暇满时,只要观想顶门上师佛安住就好,不用再幻化师长。如果你硬板板的想成有一尊佛,就像泥巴佛像坐在我们顶门上的话,不是这样子,佛会幻化出无量光、光明普照十方,一直在度化众生,在成办众生的利益,要这样想,他是很灵活的,他是非比寻常的利益有情者,不是一尊泥巴像坐在头,如果只是个泥巴佛,那就没什么安住了。不要这样想。

   问:我们在观上师佛幻化出师长后,我们眼前的上师佛是否仍在

   或是融入哪里去

  

   答:刚刚提到,如果你是为了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应该观他在眼前,为了求加持以及修道次第,应观他安住在你的顶门上,平常要观想他融入你的心口,一直安住在那。从前有一位蒙古比丘修习依师之理,修上师在顶门上安坐着。因为他秃顶,顶门的上师一直滑下来,于是他回报上师说,您让我把上师佛安住于顶门上,但是因为我的头顶很滑,他会一直掉下来。他上师回答说,那你就观他被糌粑粘着好了。

   问:如果已修本尊法时,格西拉曾提过要把上师观成本尊。请问格西拉,当我把上师观成本尊之后,是否还要再把上师观成释迦牟尼佛

  

   答:本尊就是佛,比如说我们修观世音为本尊的话,观世音就是佛啊! 所以本尊就是佛,本质是上师,与上师无二。

   问:可是刚才提过要把上师观成释迦牟尼佛的呀!

   答:我是说当你修本尊法的时候,在你受过灌顶之后,要修观世音本尊,就要观上师本质与本尊无二无别,然后外面现本尊相!先前我们提到的是皈依境的总摄,以释迦牟尼佛为总摄。可是本尊本来就是佛啊! 他不是菩萨,本尊不管哪一尊,本质就是释迦牟尼佛,外相是否是释迦牟尼佛,倒是不一定的,一尊佛一定可以成办所有本尊的事业。如果他做不了的话,那表示他的证量不圆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我们这个时期,是释迦牟尼佛降世来度化众生,这一尊就够了,不需要两尊佛。如果,需要两尊佛来降世,那表示释迦牟尼佛的证量是有限的,是佛就有办法去成办利益众生,一尊佛就够了,他的证量是圆满的。

  【注释】

   注一:依据《藏汉大辞典》,增上缘“四缘之一。对于生果能增加势力,如眼等五根对于生起自果眼等五识能增加效力。名增上缘。”

   注二:依师的八种功德:一、近诸佛位;二、诸佛欢喜;三、终不缺离大善知识;四、不堕恶趣;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七、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八、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广论》37页第9行)

   注三:依师的五项轨则:一、供献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四、亲近胜利(依止功德,参考注一);五、不依过患。

   注四:事实上,菩提道次第教授,四大教派都有,因为陆续有人做注解,就格鲁派传到我们现在而言,比较有名的,大家共许的有八部典范作品,也就是八大教授:一、《广论》;二、《略论》;三、《极略论》(以上三部由宗喀巴大师所撰);还有第三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 四、《道次第熔金》;与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五、《妙音教授论》(或是叫做《文殊言教》);四世班禅善慧法幢喇嘛的 六、《安乐道论》;及第五世班禅善慧智喇嘛所著的 七、《迅速道论》;再来就是经师昂旺札巴所写的 八、《善说精华》,总共八部。

   我们现在常用的是《广论》与《略论》,全都只讲显经,并没有加入密法,是到了班禅喇嘛才把密法写入。由于《安乐道论》是显密双运,就要配合密续,是以它的目标是金刚持佛(释迦牟尼佛传密续时所现的身相),所以一开始就礼敬金刚持佛。同样是修道次第,要看你修的是哪一部,启请的就不一样。

   《广论》虽然只写到显经的部分,可是宗喀巴大师也提到,最终还是要导入密续(大师另外造有《密宗道次第》)。衮却格西拉主要是讲《广论》,是显经的部分,然而格西拉的开示仍完整地将最终的目标导往密续。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