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根本上师的恩泽,不但超过十方无量诸佛,也超过释迦牟尼佛。在“上师荟供”的法会,我们都会念诵:五浊恶世的时候,十方诸佛不能调伏众生,而您降世来调伏我们……等等。“能为无量过去佛未化,粗暴难调浊世之众生,如实开示善逝之贤道”“为无怙主众多之有情,实际行持胜者之所作”(格西拉念很多偈颂,未译出),这些都是忆念上师恩泽而说的。
能做到观师如佛,是很重要的,当你想要做坏事、想造恶业的时候,你或许会害羞吧! 如果观上师就是佛,而佛可以遍知一切,会看到你,就会知道你在做坏事,所以若有“师长就是佛”的定解,你不会敢做坏事。如果你认为上师不是佛,就算是你做坏事,他也看不到,好象佛的能力有限一样,但并不是这样子。又当你生气的时候,对自己说,难道不害羞吗
因为上师就是佛,他会看到你生气啊! 怎么可以不修忍辱呢
由此看来,观师如佛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律仪不好好的守、不能观师如佛,不觉得上师是佛,看不到你在做坏事,所以不怕上师、不怕佛,反倒是怕护法,特别是长得很凶的护法,像天、龙、非人、精灵等,怕他们会伤害你,反而对他们很敬畏。这是颠倒的做法。
各位对道次第里依师之理的法理,可能整个都很清楚了。因此,我不过是把如何修学、观修的理则,简要地告诉各位罢了!
以上这是座上修(正座修)。那什么是下座修(亦称座间修)呢
我们刚刚是观修,体性是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相的世尊,在我们顶门上安坐着。这时我们先持一下释迦牟尼佛心咒。持完以后,再观想顶门上的上师佛融入你身中,你变成佛,接着从你心口放光普照十方,遍照器世间及情世间,所有器世间都清净庄严无碍。观净化六道一切情世间,光芒照到地狱道众生,让他们慢慢经过依师之理,最后成佛;依此类推,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天道,这样依次地把六道众生都净化,变成佛。最后把所有器世间融到情世间,情世间众生都成佛了。再与众生共同持释迦牟尼佛心咒,然后把情世间的众生融到你身上去。把光收摄回来之后,融到你这尊释迦牟尼佛(世尊相)之上,然后一切化空。在空性之上,把自己幻化成你平常所修的本尊相。
上师佛在你身上所安住的地方有三个,第一个是在你的眼前;第二个地方是在你的顶轮上;第三个在你心轮(心窝)上。如果我们想要好好的净罪集资,就应该观上师佛在你眼前的虚空中。在修整个菩提道次第时,则应该修上师佛在你顶门上安坐着。当你修完,上师佛则是要从顶轮融入你身,安住于心口。平常要观想上师佛就端坐在你心口,那表示上师佛的心,与你的心无二无别。这样就能够断除你非法的行为,因为上师佛就在你心中,你的心就是上师佛的心。上师佛常端坐在你心中,可以敦促你如理修行。这有很大的意义在里头。当你饮食的时候,就先供养在你心口的上师佛;当有人对你礼拜的时候,你就想他是在礼拜你心口的上师佛;有人向你求加持的时候,你就想,是你心口上的上师佛加持他。“上师相应法”与自己的心,不相分离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也修本尊,就想本尊、上师还有你的心,三者无二无别,这是上师相应法的修法。一般我们修“宗喀巴大师上师相应法”时,外相是现宗喀巴大师的相,而事实上是总摄一切诸佛、上师的功德。总之,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不能观那本尊的本质就是自己的上师,那加持是进不来的。因为大家都需要利润,大家都想要法益,不想吃亏,所以我再三殷重的强调。如果能如理依教奉行的话,就刚刚所讲的教授,你会得到很大的法益、利润。如果不能如理依教奉行,就会吃很大的亏。因此我期望大家都能这样去做。
当你在睡觉的时候要怎么修上师佛呢
你可以观想上师佛,就在你躺着时头朝向的那一方,以这样忆念而安眠。临睡时,向眼前的上师佛祈请加持,让我能够与法相应,对佛法能贯彻,得到究竟。早上起床,临醒之际,那一念,马上观想,上师佛降临在我的顶门上,然后向他祈请加持,我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为也都要如法。
至于上师佛的体相,如果你修观世音菩萨,他的本质就是根本上师或具恩上师,外相现观世音菩萨。如果你所修本尊是度母,那么度母的本质体性,就是我们的具恩上师,而外相现度母像。上师的本质就是本尊的本质,本尊的体性就是上师的体性,也是十方诸佛的体性,如果有超越或是与上师体性相违的,那表示你没有修好上师相应法。当你在念诵:“上师即佛亦即法,上师亦为贤圣僧,上师造作一切善,我趋皈依诸上师。”向他礼敬时,口念这些词句时心中也要忆念(随念作观)才对。
关于下座修的内涵,我上次已讲过,比如说,饮食瑜伽、睡眠瑜伽,还有净罪集资,具有正知、正念,还有以戒慎的心去过你的生活。你应该在下座的时候,特别去看那些与当下主修法门相关的书藉。在讨论道次第的时候,也应该要问有关道次第的“法行”问题,不要只问文字字义而已。
《广论》中提到的依止法,有意乐与加行依止。意乐主要分为两项,首先是根本净信,也就是至心地思惟依止功德,并好好逐一地忆念他,然后生起定解,确实相信上师是佛,直至你生起观师如佛之前,要这样不断地去修,这是根本净信。继而观上师恩泽而生起恭敬心,如前所说的一样。在你不能对他生起真正的净信、真正的恭敬心之前,要一直思惟抉择,这是正行修。
结行是回向,就是以普贤菩萨七支供养愿文,做广大回向。下座修时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还应该要做礼拜、旋绕(经行),还有念诵经文,观阅教典(特别是有关你正座修的内涵,与展示修行道理的法行经论,要好好地观阅)。将护所缘境,把依师之理的所缘境好好地观想,然后缘念。
总之,依师之理有三个法行,第一个是,好好将护所缘境,好好缘念所缘境。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要集聚资粮。以这三个法行去行持,来修学依师之理。
另外,你要修学易于获得止与观的资粮有四:即密护根门,正知而住,饮食知量,以及勤行睡眠瑜伽。至于睡眠当中怎么做,上次已讲过了。
有一种邪执说法认为:“修行的时候止修就好,不要观察,不要做观察修,因为如果你数数观察抉择,那是在闻思的阶段,不是修行的过程。”(52页第2段)“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执着于相,是成佛的障碍,这是邪执。我曾说过:“观察修”与“止住修”两者应先做观察修较为重要,而且更好。若你想要得到定解,应该经由数数的观察抉择是比较好修行的。就好象如果你对那贪境一直观察抉择,一直思惟的话,你的贪心会更大一样。如果你对嗔境一直是觉得被伤害了,一直数数地观察抉择,那嗔心会起得更大。止修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所指的法义明现人心,而且能够究竟,那么经你观察抉择出来的法义定解,就更能够好好地修。也就是说,该止修的止修,该观修的观修,以闻、思、修三慧,依次而成办。
第四大门径分两项(59页科判),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乙二、依止完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道)理”。要能够以暇满人身去摄取心要的话,你应该要先明白、认识什么是暇满人身,因此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丁一、先了解什么是暇满人身;丁二、思其义大;还有 丁三、思惟暇满难得。
暇满分二项,“戊一、闲暇”与“戊二、圆满”,即八闲暇、十圆满。什么是闲暇
离开八无暇,称为闲暇。而八无暇就是指三恶道、长寿天、无佛教处、生边地,还有愚痴、邪见等八种。我们目前短暂的得到了人天果位,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三恶道中,只有今生这一世得到人天果位吧! 如果我们投生在地狱,所受的苦,如同烧红的铁或是木头,令我们不能忍受。热地狱之苦,是百千万亿倍数之苦,由于一直受苦的缘故,根本没办法闻到佛法,也就不可能修学佛法,只有受苦。如果是投生在热地狱,不要说修学佛法,连“佛法”这名词也都听不到。所以今天我们没有投生在热地狱是很幸运的,那是因为忆念上师三宝的恩泽而不堕地狱,才能够在这里听闻教法,十分随喜,念师恩泽。就是以这种心情去忆念寒冰地狱,大有情地狱……这样逐一修地狱道之苦。同时,也要修饿鬼道的若以及畜生道的苦。如果让我们有三、四天不吃饭而叫我们学佛,这时我们可能只想到肚子饿的问题,不会想到佛法。在饿鬼道的众生,好几年都得不到食物,那种饥渴很痛苦的。现在我没有落入饿鬼道,又可以得到人身来修法,我真的是好幸运,要如此观想,修随喜。在我投生为人身,可以修法时,我必须修法,必须取心要,不修法不行。我们不必想得太远,就是眼前的一只狗,它从生到死,嘴巴根本念不出一句六字大明咒。这样一想,就知道唯有依着上师三宝的恩泽,我今天才没有堕入畜生道,那种愚痴、冷热、饥渴,还有被杀戮、被压迫,以及互相吞噬之苦。我不但没受到这种种苦,还得到人身,特别是得到一种可以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这时若不修学佛法,更待何时
如前面所说的,你可以明现眼前的皈依境,或资粮田,最后融入顶门的上师佛,然后边修观想净罪、加持,边修我们刚刚讲的这些法行内涵。为了在正行修持暇满人身时,能够生起证量,我们要将资粮田或上师佛安放在顶门上。修的时候一直观想,他把我们不能够如理证悟暇满人身、暇满义大的障碍去除,让我能够很自然、顺畅的获得生起证悟暇满人身的功德。
即使…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