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根本上師的恩澤,不但超過十方無量諸佛,也超過釋迦牟尼佛。在“上師荟供”的法會,我們都會念誦:五濁惡世的時候,十方諸佛不能調伏衆生,而您降世來調伏我們……等等。“能爲無量過去佛未化,粗暴難調濁世之衆生,如實開示善逝之賢道”“爲無怙主衆多之有情,實際行持勝者之所作”(格西拉念很多偈頌,未譯出),這些都是憶念上師恩澤而說的。
能做到觀師如佛,是很重要的,當你想要做壞事、想造惡業的時候,你或許會害羞吧! 如果觀上師就是佛,而佛可以遍知一切,會看到你,就會知道你在做壞事,所以若有“師長就是佛”的定解,你不會敢做壞事。如果你認爲上師不是佛,就算是你做壞事,他也看不到,好象佛的能力有限一樣,但並不是這樣子。又當你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說,難道不害羞嗎
因爲上師就是佛,他會看到你生氣啊! 怎麼可以不修忍辱呢
由此看來,觀師如佛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律儀不好好的守、不能觀師如佛,不覺得上師是佛,看不到你在做壞事,所以不怕上師、不怕佛,反倒是怕護法,特別是長得很凶的護法,像天、龍、非人、精靈等,怕他們會傷害你,反而對他們很敬畏。這是顛倒的做法。
各位對道次第裏依師之理的法理,可能整個都很清楚了。因此,我不過是把如何修學、觀修的理則,簡要地告訴各位罷了!
以上這是座上修(正座修)。那什麼是下座修(亦稱座間修)呢
我們剛剛是觀修,體性是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相的世尊,在我們頂門上安坐著。這時我們先持一下釋迦牟尼佛心咒。持完以後,再觀想頂門上的上師佛融入你身中,你變成佛,接著從你心口放光普照十方,遍照器世間及情世間,所有器世間都清淨莊嚴無礙。觀淨化六道一切情世間,光芒照到地獄道衆生,讓他們慢慢經過依師之理,最後成佛;依此類推,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天道,這樣依次地把六道衆生都淨化,變成佛。最後把所有器世間融到情世間,情世間衆生都成佛了。再與衆生共同持釋迦牟尼佛心咒,然後把情世間的衆生融到你身上去。把光收攝回來之後,融到你這尊釋迦牟尼佛(世尊相)之上,然後一切化空。在空性之上,把自己幻化成你平常所修的本尊相。
上師佛在你身上所安住的地方有叁個,第一個是在你的眼前;第二個地方是在你的頂輪上;第叁個在你心輪(心窩)上。如果我們想要好好的淨罪集資,就應該觀上師佛在你眼前的虛空中。在修整個菩提道次第時,則應該修上師佛在你頂門上安坐著。當你修完,上師佛則是要從頂輪融入你身,安住于心口。平常要觀想上師佛就端坐在你心口,那表示上師佛的心,與你的心無二無別。這樣就能夠斷除你非法的行爲,因爲上師佛就在你心中,你的心就是上師佛的心。上師佛常端坐在你心中,可以敦促你如理修行。這有很大的意義在裏頭。當你飲食的時候,就先供養在你心口的上師佛;當有人對你禮拜的時候,你就想他是在禮拜你心口的上師佛;有人向你求加持的時候,你就想,是你心口上的上師佛加持他。“上師相應法”與自己的心,不相分離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你也修本尊,就想本尊、上師還有你的心,叁者無二無別,這是上師相應法的修法。一般我們修“宗喀巴大師上師相應法”時,外相是現宗喀巴大師的相,而事實上是總攝一切諸佛、上師的功德。總之,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不能觀那本尊的本質就是自己的上師,那加持是進不來的。因爲大家都需要利潤,大家都想要法益,不想吃虧,所以我再叁殷重的強調。如果能如理依教奉行的話,就剛剛所講的教授,你會得到很大的法益、利潤。如果不能如理依教奉行,就會吃很大的虧。因此我期望大家都能這樣去做。
當你在睡覺的時候要怎麼修上師佛呢
你可以觀想上師佛,就在你躺著時頭朝向的那一方,以這樣憶念而安眠。臨睡時,向眼前的上師佛祈請加持,讓我能夠與法相應,對佛法能貫徹,得到究竟。早上起床,臨醒之際,那一念,馬上觀想,上師佛降臨在我的頂門上,然後向他祈請加持,我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爲也都要如法。
至于上師佛的體相,如果你修觀世音菩薩,他的本質就是根本上師或具恩上師,外相現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所修本尊是度母,那麼度母的本質體性,就是我們的具恩上師,而外相現度母像。上師的本質就是本尊的本質,本尊的體性就是上師的體性,也是十方諸佛的體性,如果有超越或是與上師體性相違的,那表示你沒有修好上師相應法。當你在念誦:“上師即佛亦即法,上師亦爲賢聖僧,上師造作一切善,我趨皈依諸上師。”向他禮敬時,口念這些詞句時心中也要憶念(隨念作觀)才對。
關于下座修的內涵,我上次已講過,比如說,飲食瑜伽、睡眠瑜伽,還有淨罪集資,具有正知、正念,還有以戒慎的心去過你的生活。你應該在下座的時候,特別去看那些與當下主修法門相關的書藉。在討論道次第的時候,也應該要問有關道次第的“法行”問題,不要只問文字字義而已。
《廣論》中提到的依止法,有意樂與加行依止。意樂主要分爲兩項,首先是根本淨信,也就是至心地思惟依止功德,並好好逐一地憶念他,然後生起定解,確實相信上師是佛,直至你生起觀師如佛之前,要這樣不斷地去修,這是根本淨信。繼而觀上師恩澤而生起恭敬心,如前所說的一樣。在你不能對他生起真正的淨信、真正的恭敬心之前,要一直思惟抉擇,這是正行修。
結行是回向,就是以普賢菩薩七支供養願文,做廣大回向。下座修時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還應該要做禮拜、旋繞(經行),還有念誦經文,觀閱教典(特別是有關你正座修的內涵,與展示修行道理的法行經論,要好好地觀閱)。將護所緣境,把依師之理的所緣境好好地觀想,然後緣念。
總之,依師之理有叁個法行,第一個是,好好將護所緣境,好好緣念所緣境。第二個是持戒;第叁個是要集聚資糧。以這叁個法行去行持,來修學依師之理。
另外,你要修學易于獲得止與觀的資糧有四:即密護根門,正知而住,飲食知量,以及勤行睡眠瑜伽。至于睡眠當中怎麼做,上次已講過了。
有一種邪執說法認爲:“修行的時候止修就好,不要觀察,不要做觀察修,因爲如果你數數觀察抉擇,那是在聞思的階段,不是修行的過程。”(52頁第2段)“第二破除于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于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執著于相,是成佛的障礙,這是邪執。我曾說過:“觀察修”與“止住修”兩者應先做觀察修較爲重要,而且更好。若你想要得到定解,應該經由數數的觀察抉擇是比較好修行的。就好象如果你對那貪境一直觀察抉擇,一直思惟的話,你的貪心會更大一樣。如果你對嗔境一直是覺得被傷害了,一直數數地觀察抉擇,那嗔心會起得更大。止修的時候,如果能夠把所指的法義明現人心,而且能夠究竟,那麼經你觀察抉擇出來的法義定解,就更能夠好好地修。也就是說,該止修的止修,該觀修的觀修,以聞、思、修叁慧,依次而成辦。
第四大門徑分兩項(59頁科判),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乙二、依止完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兩項:“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道)理”。要能夠以暇滿人身去攝取心要的話,你應該要先明白、認識什麼是暇滿人身,因此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分叁:丁一、先了解什麼是暇滿人身;丁二、思其義大;還有 丁叁、思惟暇滿難得。
暇滿分二項,“戊一、閑暇”與“戊二、圓滿”,即八閑暇、十圓滿。什麼是閑暇
離開八無暇,稱爲閑暇。而八無暇就是指叁惡道、長壽天、無佛教處、生邊地,還有愚癡、邪見等八種。我們目前短暫的得到了人天果位,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叁惡道中,只有今生這一世得到人天果位吧! 如果我們投生在地獄,所受的苦,如同燒紅的鐵或是木頭,令我們不能忍受。熱地獄之苦,是百千萬億倍數之苦,由于一直受苦的緣故,根本沒辦法聞到佛法,也就不可能修學佛法,只有受苦。如果是投生在熱地獄,不要說修學佛法,連“佛法”這名詞也都聽不到。所以今天我們沒有投生在熱地獄是很幸運的,那是因爲憶念上師叁寶的恩澤而不墮地獄,才能夠在這裏聽聞教法,十分隨喜,念師恩澤。就是以這種心情去憶念寒冰地獄,大有情地獄……這樣逐一修地獄道之苦。同時,也要修餓鬼道的若以及畜生道的苦。如果讓我們有叁、四天不吃飯而叫我們學佛,這時我們可能只想到肚子餓的問題,不會想到佛法。在餓鬼道的衆生,好幾年都得不到食物,那種饑渴很痛苦的。現在我沒有落入餓鬼道,又可以得到人身來修法,我真的是好幸運,要如此觀想,修隨喜。在我投生爲人身,可以修法時,我必須修法,必須取心要,不修法不行。我們不必想得太遠,就是眼前的一只狗,它從生到死,嘴巴根本念不出一句六字大明咒。這樣一想,就知道唯有依著上師叁寶的恩澤,我今天才沒有墮入畜生道,那種愚癡、冷熱、饑渴,還有被殺戮、被壓迫,以及互相吞噬之苦。我不但沒受到這種種苦,還得到人身,特別是得到一種可以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這時若不修學佛法,更待何時
如前面所說的,你可以明現眼前的皈依境,或資糧田,最後融入頂門的上師佛,然後邊修觀想淨罪、加持,邊修我們剛剛講的這些法行內涵。爲了在正行修持暇滿人身時,能夠生起證量,我們要將資糧田或上師佛安放在頂門上。修的時候一直觀想,他把我們不能夠如理證悟暇滿人身、暇滿義大的障礙去除,讓我能夠很自然、順暢的獲得生起證悟暇滿人身的功德。
即使…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