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P4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天衆的身,也不能像人身一樣,可以修學佛法,他們大部分只是一天到晚迷惑于享樂。舍利弗的弟子投生于天人中,每天騎大白象遊樂(天人很享樂),舍利弗想向他講法,他只用手打個招呼就走了。像這樣耽溺于享受,他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意樂要聽法,因此舍利弗只好回來了。我們很幸運,得到一種可以生起出離心,以及對佛法有信心的暇滿人身,並且在今天得到暇滿人身的當下,能夠清淨圓滿地修法。事實上,即使你投生爲人,卻投生在黑暗劫,沒有佛教住世的劫中,乃至于生在邊地,沒有佛教的地方,也是不能修法的。若投生爲野蠻人,沒有文明的地方,生在邊地,根本沒有人會修法。或者你生爲聽覺障礙或者其他根器不具,不能聞、思、修佛的教法,根本就沒有分辨善、惡的機會。至于持邪見者,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都沒有像那樣,能得到暇滿人身是很幸運的。什麼是暇滿呢

   遠離八種修法的逆緣,稱爲閑暇。什麼是圓滿

   圓滿具足十種學法的順緣,稱爲圓滿。十種圓滿分兩種: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也就是說,從自身來看,以及從他方來看,所必須具足的五種條件。

   五自圓滿是說:第一、要生爲人。第二、生中土,我們所投生的地方有道次第的教授,所以算是生在中土。也就是說,已生爲人,而且生在佛法宏揚昌明的中土。第叁是五官具足。第四是業未倒,是指沒有犯五無間業;就算你犯了五無間業,你能如理依止師長,修密法的話,還是可以成佛的。第五是信處,具有信處的條件是:你能夠深信增上叁學、可以深信菩提道次第教授,以及深信叁主要道。這五個條件我們都已圓滿,叫五自圓滿。因爲對自己是不會隱蔽的,都可以了解自己有什麼,所以應該知道自己有這種條件。

   那外在條件的五他圓滿是:第一、佛要降世。第二、是說正法,如果佛降世,可是他尚未說正法我們就死了的話,那也沒有用。目前我們不但是值佛降世,而且佛所說的正法至目前也還流傳著,所以我們還是有這個因緣。整個佛所說的教授內涵,到目前爲止,師長還一直在傳承,教授著正法。第叁、法住世是說,這世間有沒有法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沒有法的存在;若你心中還有法味,對法還有希求,法仍安住在你心中,這就是法住世。第四、法住隨轉,隨法行,能夠依教奉行,教轉隨喜。即使你已經具有很多條件:佛法住世、也有人講授,可是你沒有具足修法的順緣,也是不能夠順利的去學法。

   有的人爲了學法,很努力、很辛苦地去成辦順緣。但在成辦順緣的同時卻無法學法,所以爲了成辦順緣,對修學佛法反而造成很大的障礙。雖然我們必須具足順緣,然而成辦順緣是爲了讓你學法,若是把順緣的成辦當成了重點,而把修學佛法忘記了,這是不對的。應該讓成辦順緣變成你修法的仆人,如果行者成爲成辦順緣的仆人,會造成修法上很大的障礙。能夠舍下現世的一切去專修佛法,是不會餓死的。世尊說過,由于我的加持,因爲福田力的關系,末代如法修行的衆生不會餓倒的。若是不能舍下現世的一切,一直迷惑在順緣條件的成辦上,其成辦的結果就是連法也沒有了。有句俗語說:“如果你可以把受用資具像屍體一樣的棄舍,就會有很多鹫鳥跑來吃死屍。”事實上,受用資具就像大鵬鹫鳥一樣,一旦你把順緣舍掉,不要這些了,一心修法,順緣反而會像鹫鳥一樣,一直靠過來,會有很多人爲你成辦。有人問宗喀巴大師:“我修財神本尊好嗎

   ”大師說:“若你要修財神本尊,不如修舍掉現世一切,自然會有財來。”如果好好修法,就會有財來。不想求財,就會有財;想求財,反而不會有財。

   舍掉現世一切,不是叫你當乞丐。什麼叫舍掉現世一切

   一位尊者說過,有多少錢財你都不在意,就稱爲舍掉現世一切,因爲不貪著你有多少錢財,你心中已經離貪了,稱爲舍掉現世一切,倒不是要你去當乞丐。以法律來講,以前國王訂十善業爲法律,因爲天人有天理,人有人道,我們應該如何合理、知足地去受用物質是很重要的。所謂的舍掉現世一切,不是叫你當乞丐,當你舍掉現世一切,財寶自會來找你。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你去遍尋一下,看哪裏有一個如法修行者的屍體。”舍利弗說:“根本找不到。”但是要找商人的屍體,則遍地都是。

   放心!如理修法不會成爲乞丐,多聞天王的兒子(財神)會幫你。近代色拉寺的一位堪布(住持),有一次他想請購大藏經(藏文“甘珠爾”),有人問他說:“你沒錢,用什麼去請

   ”他回答說:“只要我好好持戒,好好修法,多聞天王子會幫我忙。”果然不錯,之後他得到的大藏經很多,幾乎沒有人可以背得動。多聞天王子不只是幫助好好修法的人,也會幫助布施者。如果不布施,多聞天王子是不會幫助的,反之,如果能布施的話,他會讓你增上受用。若是爲了謀取財物、想賺錢而去求灌頂,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樣做,多聞天王子根本不會幫忙,就算修財神爺也沒有用。佛說過,基于布施可以得到圓滿受用,基于持戒可以得到人身。今天講到此爲止。

  【解惑篇】

   問:獻曼達拉須不須要特別的口傳

  

   答:不需要,如果有普賢七支供養願文,可以順便念,如果想要口傳,我有念過就是口傳。當你得到道次第的口傳,就同時得到獻曼達的口傳了,因爲六加行的時候有獻曼達,就會同時得到口傳。

   問:所現的世尊面是和我們相對或是同方向

   上師佛如何互相互攝呢

  

   答:五方寶座最後都變成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相,頂門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你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爲什麼需要這樣做

   因爲你要對他修依師之理,要修念恩生敬及根本淨信。你的面容是朝你,在眼前的虛空中與你對看,這是爲了要生起念恩生敬、根本淨信的緣故。

   至于我們本身可以融來融去(互攝)嗎

   由頂門的上師佛,也就是世尊的心口放光,照射到眼前的師長,之後師長又融到上師佛的心口,因爲幻化放光出來的地方是佛,所以師長也是佛,你觀師如佛的緣起就很強,這個緣起就特別的有力量,因爲他是佛幻化出來的上師,所以我們眼前的師長就是佛,這樣對修觀師如佛有特別的效果。我們在禮拜叁十五佛與修總忏悔文的時候,叁十五佛也是如此地,由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來叁十五佛相。當我們禮拜時,一樣當他們是真正的佛,這樣一路融回來,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一切皆由上師佛幻化出來,包括壇城本身以及安坐壇城之十方尊衆、所有眷屬,都是從上師佛心口放光幻化出來的。爲了讓你能夠真正生起依師之理的緣故,所以你必須這樣做。

   比如說,從上師佛心口幻化出來的衆多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中,你對其中某幾位或一位感到很難生起信心時,應該先從最容易令你生起信心的那一個師長,做爲依師之理的主修,當你可以生起證量之後,再觀想其他的,特別是那一個最難生起信心的師長,要觀想他原來是主要根本上師的幻化身。這表示,主修是佛,其他師長也都是我們主修上師佛的幻化,所以他們也是佛,不過是上師佛的化身罷了!就算很難對他生起信心,但是如此修習的效果會很好。就這樣,師長從佛的心口融入、互融。師長證量的高低沒有分別,重點在于哪位師長對你恩澤最大,你對他信心最強,以他來做主修。也就是說,師長的證量高低沒什麼關系,只要是你本身能對他産生最強的信心,最大的感恩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阿底峽尊者觀金洲大師爲佛。爲什麼呢

   證量上他雖然不如其他師長,但是尊者認爲他的恩澤最大,對他的信心最強,所以尊者觀他是佛。阿底峽尊者的師長有一百五十多位,可是當他聽到金洲大師的名號,馬上就流眼淚,然後兩手合掌。有人問他說:“難道說你這麼多師長裏頭,金洲大師的證量最高嗎

   別的師長證量比較低嗎

   爲什麼你聽到金洲大師的名號,馬上就掉眼淚,然後合掌呢

   ”尊者回答說:“不是這樣子的,師長彼此間的證量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金洲大師對我的恩澤最大,我對他的信心最強,因爲他啓發我産生最強的信心──菩提心,所以當我見到他的時候,會馬上掉淚合掌。”總之,爲了能夠觀師如佛,啓發淨信、恭敬,並能夠生起清淨觀,生起依師之理的證量,所以必須從上師佛的心口,幻化出我們的法源師長。不是像孩子看電視節目一樣的心情,去看那些幻影。依師之理不是變戲法,不是遊戲,是爲了讓你能夠生起觀師如佛的信心。

   問:在我們觀想整個壇城時,是否也要用此種方式去觀想

   答:沒錯,特別在修依師之量的時候,要觀想您的直接及間接法源師長,由上師佛心口幻化出來。另外觀修暇滿時,只要觀想頂門上師佛安住就好,不用再幻化師長。如果你硬板板的想成有一尊佛,就像泥巴佛像坐在我們頂門上的話,不是這樣子,佛會幻化出無量光、光明普照十方,一直在度化衆生,在成辦衆生的利益,要這樣想,他是很靈活的,他是非比尋常的利益有情者,不是一尊泥巴像坐在頭,如果只是個泥巴佛,那就沒什麼安住了。不要這樣想。

   問:我們在觀上師佛幻化出師長後,我們眼前的上師佛是否仍在

   或是融入哪裏去

  

   答:剛剛提到,如果你是爲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應該觀他在眼前,爲了求加持以及修道次第,應觀他安住在你的頂門上,平常要觀想他融入你的心口,一直安住在那。從前有一位蒙古比丘修習依師之理,修上師在頂門上安坐著。因爲他禿頂,頂門的上師一直滑下來,于是他回報上師說,您讓我把上師佛安住于頂門上,但是因爲我的頭頂很滑,他會一直掉下來。他上師回答說,那你就觀他被糌粑粘著好了。

   問:如果已修本尊法時,格西拉曾提過要把上師觀成本尊。請問格西拉,當我把上師觀成本尊之後,是否還要再把上師觀成釋迦牟尼佛

  

   答:本尊就是佛,比如說我們修觀世音爲本尊的話,觀世音就是佛啊! 所以本尊就是佛,本質是上師,與上師無二。

   問:可是剛才提過要把上師觀成釋迦牟尼佛的呀!

   答:我是說當你修本尊法的時候,在你受過灌頂之後,要修觀世音本尊,就要觀上師本質與本尊無二無別,然後外面現本尊相!先前我們提到的是皈依境的總攝,以釋迦牟尼佛爲總攝。可是本尊本來就是佛啊! 他不是菩薩,本尊不管哪一尊,本質就是釋迦牟尼佛,外相是否是釋迦牟尼佛,倒是不一定的,一尊佛一定可以成辦所有本尊的事業。如果他做不了的話,那表示他的證量不圓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我們這個時期,是釋迦牟尼佛降世來度化衆生,這一尊就夠了,不需要兩尊佛。如果,需要兩尊佛來降世,那表示釋迦牟尼佛的證量是有限的,是佛就有辦法去成辦利益衆生,一尊佛就夠了,他的證量是圓滿的。

  【注釋】

   注一:依據《藏漢大辭典》,增上緣“四緣之一。對于生果能增加勢力,如眼等五根對于生起自果眼等五識能增加效力。名增上緣。”

   注二:依師的八種功德:一、近諸佛位;二、諸佛歡喜;叁、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四、不墮惡趣;五、惡業煩惱悉不能勝;六、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七、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八、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廣論》37頁第9行)

   注叁:依師的五項軌則:一、供獻財物;二、身語承事;叁、如教修行;四、親近勝利(依止功德,參考注一);五、不依過患。

   注四:事實上,菩提道次第教授,四大教派都有,因爲陸續有人做注解,就格魯派傳到我們現在而言,比較有名的,大家共許的有八部典範作品,也就是八大教授:一、《廣論》;二、《略論》;叁、《極略論》(以上叁部由宗喀巴大師所撰);還有第叁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 四、《道次第熔金》;與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五、《妙音教授論》(或是叫做《文殊言教》);四世班禅善慧法幢喇嘛的 六、《安樂道論》;及第五世班禅善慧智喇嘛所著的 七、《迅速道論》;再來就是經師昂旺劄巴所寫的 八、《善說精華》,總共八部。

   我們現在常用的是《廣論》與《略論》,全都只講顯經,並沒有加入密法,是到了班禅喇嘛才把密法寫入。由于《安樂道論》是顯密雙運,就要配合密續,是以它的目標是金剛持佛(釋迦牟尼佛傳密續時所現的身相),所以一開始就禮敬金剛持佛。同樣是修道次第,要看你修的是哪一部,啓請的就不一樣。

   《廣論》雖然只寫到顯經的部分,可是宗喀巴大師也提到,最終還是要導入密續(大師另外造有《密宗道次第》)。衮卻格西拉主要是講《廣論》,是顯經的部分,然而格西拉的開示仍完整地將最終的目標導往密續。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