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四天▪P3

  ..續本文上一頁的。

  謝謝你,給大家一個經驗。休息一下,今天還沒有正式開始啊!

  

  

  第二堂

  內容提要:

   佛學的概論

   永嘉大師

   離心意識

   流注生 流注滅

   識的現象

   六識在何處

   五法叁自性

   八識二無我

  剛才我說印度和中國有五部佛學大綱,對不對?我說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五乘道說得很好,對不對?我說中國禅宗早有了,對不對?你們怎麼不問我啊?唉,你們聽話都不會聽。

  你看永嘉大師《永嘉集》,又簡單又明了,把五乘道講完了。永嘉大師當時悟了以後,他著作了《永嘉集》,把五乘道由人怎麼叁皈依起,怎麼樣學佛、出家、修行,一路一路上來,要徹底做到,一直到止觀完成,簡單明了。

  你看佛法到了禅宗大師們手裏那麼簡單,把五乘道一下濃縮了,由修小乘聲聞、緣覺,然後怎麼修大乘,重點在後面兩叁篇,如何修奢摩他——止,如何修毗婆舍那——觀。然後講到“見道”完成了,最後證得“法身、般若、解脫”叁個,翻來覆去,統統給你講清楚了。

  【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這是最後的成就,都講得清清楚楚,所以真正的六祖傳承,最了不起的是一宿覺——永嘉大師。

  用功方法,昨天給你們提到過,修摩诃止觀的時候,“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都給你講完了,然後到達大徹大悟的時候,才是永嘉禅師的《證道歌》。《證道歌》不要先讀,一讀了以後,你們拿到《證道歌》,前面工夫基礎沒有,就變成狂禅了。

  永嘉大師是修天臺止觀開始的,他悟了以後,無所印證,從浙江溫州到廣東來見六祖。這條路不曉得他怎麼走法,要多少時間?那時是走路哦,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起碼走兩叁個月吧!

  見到六祖以後,兩個對面只談了幾句話,六祖馬上給他印證:“如是如是”。他得到印證了,趕快磕頭告辭。六祖說,天黑了,你回溫州?不要那麼急嘛!他說本來是不動,哪有太急。六祖就問他一句話:“誰知非動”,他說:“仁者自生分別”,六祖說:是妄想分別出來,是不是啊?他答複說:分別也不錯啊!六祖說如是如是,怕什麼妄念分別,分別本身就是空。六祖留他在那裏住一晚上,就回去了,所以叫做“一宿覺”。

  但是你注意,他是天臺宗的弟子,走的是修止觀的路線,工夫到了,最後自己證到了,無所印證。所以這本書上,《永嘉集》後面有封信,不曉得你們看到沒有?是寫給他同學左溪玄朗禅師的,他也是天臺宗的大師。(僧丁:對)不錯,讀書還有點心得,不白讀了。

  左溪朗公勸他住山,他就回他一封信,住山閉關是想清淨,如果此心未了,住在山裏頭也是煩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你的煩惱。此身已了,坐在鬧市紅塵中,一樣是山林,沒有分別。

  《菩提道次第論》,或者《瑜伽師地論》,真的要讀完,憑你們學力,不行啊!如果真要你們念《永嘉集》,你們肯發心研究一下,是有捷徑可走。永嘉大師寫《永嘉集》的時候,《瑜伽師地論》還在印度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快把佛經帶回來了;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論》比他更遲六百多年呢!

  簡單明了的告訴你們這些,匆匆兩叁天,原來意思是講禅堂的規矩,這一切還沒有討論到啊!但我始終有句話要告訴你們,禅堂真要花錢重新修,要慢慢動才妥當,要是隨便搞一個地方打打坐,你們現在那樣就可以了。真要修一個完善禅堂,建立一個非常合法的規矩,就不要隨便拿香板打人。有些規矩都不對了,都沒有真修改,大家死守那個規矩,規矩也是人立的啊;而且一般叢林下的規矩建立了以後,就埋沒了很多的人,因爲有人用功剛剛對了,就說他不對,說他著魔了。或者像丁師父那個境界,認爲這是魔障,不得了!所以做一個善知識的,不要犯任何一個錯誤。禅宗祖師說:“我眼本明,因師故瞎”啊!

  這幾天當中,現在我們做個結論。見地跟功夫是兩回事,你們回去真要研究,我還是借用一句老古話,“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你就好好去找我一本原來老的著作《禅海蠡測》,拿在手上慢慢研究吧。

  很多人說“老師啊,我讀過你的書”,我只是笑,或通常答複人家,“不要看我的書,上當的,我的書因爲當年沒有飯吃,寫文章換飯吃的,騙人的。”你說我謙虛嗎?不是,我是真話。

  換言之,你要真修行,連佛的書都不能看,這是禅宗路線了,所以說不立文字,這些理論都丟掉。這幾天我把佛法歸納,跟你們講的這些,以禅宗不立文字來講,已經立了文字!禅宗講“明心見性”,後來變成中國全體的文化,儒家把它拿過來一變,叫“存心養性”;道家把它拿過來一變,爲“修身煉性“,其實都是一個。

  “心性”如何去明?如何去見?對了,甲師,你那個細聲細氣的問,禅宗叫我們離開心意識參,離開心意識怎麼參?我答複你沒有?我答複你了!離開心意識去參。我不是答複你了嗎?沒有?你這個笨蛋!我如果答複你,那還是心意識啊!是不是?

  心、意、識叁個階段,在哪本經典上提的?知道嗎?是《楞伽經》。剛才提到佛家講明心見性,後來儒家拿過來叫存心養性;道家變成修身煉性。套過來又套過去。達摩祖師又叫你“以楞伽印心”,這個心,到底什麼叫做“心”?佛學在學理上說的這個心,不是講我們現在這個心,這是個代號,代名詞。這個心是“如來藏性”;再把如來藏性拿掉,就是禅宗祖師講“這個”。“這個”是哪個啊?不知道!

  拿現在西方哲學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那個叫心;拿現在科學來講,萬有的功能,那個最初的能量,也就是這個宇宙的功能,那個叫心。這是個代號,也叫做“性”。

  什麼叫做“意”呢?拿人類來講,嬰兒生下來不會講話,但在娘胎裏頭已經知道舒服不舒服。所以媽媽懷孕的時候,“唉喲,我這個孩子在肚子裏踢我了,東踹一下西踹一下。”胎兒在肚子裏幹什麼?爲什麼會踢媽媽?胎兒在媽媽肚子裏和做夢一樣,他也騎馬,也打球,也開運動會,東動一下西動一下,他並沒有老老實實在裏頭哎。十個月在裏頭,完全夢境一樣,一下這個夢,一下這個境界,一下那個境界。

  嬰兒從生下來開始,餓了就曉得哭,涼了也曉得哭,那個就是“意”,沒有分別心的意。這個意是心的第二重的投影,第二重的反射,就是嬰兒頭頂上這個“囟門”還開著,砰砰砰在跳的時候。嬰兒那時只曉得哭,不會講話,這時候第六意識有一點作用,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嬰兒這個“囟門”還開著,就是我們老百姓講的天門還開。這時候健康的嬰兒,抱著他時還笑,有時候會皺眉頭。你還以爲他真在笑,其實他這個身體還沒有多大的感覺,在感受方面,“受陰”沒有那麼嚴重,他是在他那個境界玩,碰到高興他笑了,碰到不舒服他難過了。這時只有第二重“意”,第叁重“識”還沒有。等到囟門長好了,頭頂封好才開始講話,第六意識形成了,分別心起來了,這叫“識”。

  心、意、識,拿科學、醫學告訴你們,很清楚。我們現在用的,一切思想、一切的動作,都是“識”的作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妄念”就是“唯識”的作用,第六意識是第叁重的投影。所以離心意識還參個什麼啊!那早就成功了。這是祖師的教育法,有意瞞你們的,給你們遮住,要你們自己蹦出來。

  譬如剛才丁師講的,受傷以後,在達摩洞前面,偶然做做樣子,把腳盤一下,那個時候氣動起來,唯心生命的本能發動了,也不是他有意造的,也不是分別心起來的。當你念頭空了,分別空了,意識清淨了,不做主了,生命本來一切唯心的功能起來,就能夠證到“叁明六通”。所以此心具足萬法。

  因爲你放不了分別意識——第六識,也放不了那個主體的“意”——第七識,所以叫你修定你定不了,第六識妄心、分別心在外面亂飛,只好利用安那般那呼吸法,把它騙回來,把分別心歸到一點上,最後這一點也不要了,自然清淨。歸到清淨以後,得止得定了。

  這是好可憐的方法,沒有辦法啊!想把這個妄心清淨,離心意識就對了,離心意識就成功了,離到哪裏?沒有離,心意識全體現成,全體現成的境界叫“如如不動”。

  所以我贊歎中文翻譯之高明啊!兩個“如”字,你們都學過中文,講明白了,什麼叫如如啊?就是差不多像那個樣子,像那個樣子叫如如,好像很空很清淨,其實你覺得清淨覺得空,已經不空了。

  剛才丁師報告的,他那一天坐到達摩洞前的境界,你們都聽到了,他是用心意識來的嗎?不是。那他知道不知道呢?你們說!(答:知道)知道就是見聞覺知,一切現成具足的,也就是不起分別的本有的功能。如果妄念雜想不空,空性就不現前;但自性本自現前,自己認不得罷了。

  學禅宗,尤其少林的弟子們出來,更要抓住《楞伽經》,所以達摩祖師吩咐“以楞伽印心”。《楞伽經》中有一位大慧菩薩,大慧是誰啊?大慧就是彌勒菩薩,你不要被佛經那些名號騙了。

  那麼,曉得了心意識,所以《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先提出問題問佛,“諸識”,一切的心意識,心念感受活動,有幾種生、住、滅?各有兩種“生住滅”。實際上,後來教理上講四個字,古道講對了,叫“生住異滅”。這個“異”字可以不要,由住到滅,都在變化,異就是無常的變化。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生住異滅叫生老病死,在物理的世界叫成住壞空。其實不需要壞,“成住空”就是由住到空,當然變壞了才空。“生老死”叁個階段,病字不需要,由生到死,經過當然有病態了。

  佛說諸識生住滅各有“流注”與“相”兩種情況。“流注生,相生”,“流注”是行陰,這股動力一來,無明念一動,現象就起來了。譬如剛才丁師講的,坐在達摩洞前面,那個境界來,…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悟的十個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