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
谢谢你,给大家一个经验。休息一下,今天还没有正式开始啊!
第二堂
内容提要:
佛学的概论
永嘉大师
离心意识
流注生 流注灭
识的现象
六识在何处
五法三自性
八识二无我
刚才我说印度和中国有五部佛学大纲,对不对?我说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五乘道说得很好,对不对?我说中国禅宗早有了,对不对?你们怎么不问我啊?唉,你们听话都不会听。
你看永嘉大师《永嘉集》,又简单又明了,把五乘道讲完了。永嘉大师当时悟了以后,他著作了《永嘉集》,把五乘道由人怎么三皈依起,怎么样学佛、出家、修行,一路一路上来,要彻底做到,一直到止观完成,简单明了。
你看佛法到了禅宗大师们手里那么简单,把五乘道一下浓缩了,由修小乘声闻、缘觉,然后怎么修大乘,重点在后面两三篇,如何修奢摩他——止,如何修毗婆舍那——观。然后讲到“见道”完成了,最后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个,翻来覆去,统统给你讲清楚了。
【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这是最后的成就,都讲得清清楚楚,所以真正的六祖传承,最了不起的是一宿觉——永嘉大师。
用功方法,昨天给你们提到过,修摩诃止观的时候,“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都给你讲完了,然后到达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证道歌》不要先读,一读了以后,你们拿到《证道歌》,前面工夫基础没有,就变成狂禅了。
永嘉大师是修天台止观开始的,他悟了以后,无所印证,从浙江温州到广东来见六祖。这条路不晓得他怎么走法,要多少时间?那时是走路哦,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起码走两三个月吧!
见到六祖以后,两个对面只谈了几句话,六祖马上给他印证:“如是如是”。他得到印证了,赶快磕头告辞。六祖说,天黑了,你回温州?不要那么急嘛!他说本来是不动,哪有太急。六祖就问他一句话:“谁知非动”,他说:“仁者自生分别”,六祖说:是妄想分别出来,是不是啊?他答复说:分别也不错啊!六祖说如是如是,怕什么妄念分别,分别本身就是空。六祖留他在那里住一晚上,就回去了,所以叫做“一宿觉”。
但是你注意,他是天台宗的弟子,走的是修止观的路线,工夫到了,最后自己证到了,无所印证。所以这本书上,《永嘉集》后面有封信,不晓得你们看到没有?是写给他同学左溪玄朗禅师的,他也是天台宗的大师。(僧丁:对)不错,读书还有点心得,不白读了。
左溪朗公劝他住山,他就回他一封信,住山闭关是想清净,如果此心未了,住在山里头也是烦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你的烦恼。此身已了,坐在闹市红尘中,一样是山林,没有分别。
《菩提道次第论》,或者《瑜伽师地论》,真的要读完,凭你们学力,不行啊!如果真要你们念《永嘉集》,你们肯发心研究一下,是有捷径可走。永嘉大师写《永嘉集》的时候,《瑜伽师地论》还在印度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快把佛经带回来了;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比他更迟六百多年呢!
简单明了的告诉你们这些,匆匆两三天,原来意思是讲禅堂的规矩,这一切还没有讨论到啊!但我始终有句话要告诉你们,禅堂真要花钱重新修,要慢慢动才妥当,要是随便搞一个地方打打坐,你们现在那样就可以了。真要修一个完善禅堂,建立一个非常合法的规矩,就不要随便拿香板打人。有些规矩都不对了,都没有真修改,大家死守那个规矩,规矩也是人立的啊;而且一般丛林下的规矩建立了以后,就埋没了很多的人,因为有人用功刚刚对了,就说他不对,说他着魔了。或者像丁师父那个境界,认为这是魔障,不得了!所以做一个善知识的,不要犯任何一个错误。禅宗祖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啊!
这几天当中,现在我们做个结论。见地跟功夫是两回事,你们回去真要研究,我还是借用一句老古话,“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就好好去找我一本原来老的著作《禅海蠡测》,拿在手上慢慢研究吧。
很多人说“老师啊,我读过你的书”,我只是笑,或通常答复人家,“不要看我的书,上当的,我的书因为当年没有饭吃,写文章换饭吃的,骗人的。”你说我谦虚吗?不是,我是真话。
换言之,你要真修行,连佛的书都不能看,这是禅宗路线了,所以说不立文字,这些理论都丢掉。这几天我把佛法归纳,跟你们讲的这些,以禅宗不立文字来讲,已经立了文字!禅宗讲“明心见性”,后来变成中国全体的文化,儒家把它拿过来一变,叫“存心养性”;道家把它拿过来一变,为“修身炼性“,其实都是一个。
“心性”如何去明?如何去见?对了,甲师,你那个细声细气的问,禅宗叫我们离开心意识参,离开心意识怎么参?我答复你没有?我答复你了!离开心意识去参。我不是答复你了吗?没有?你这个笨蛋!我如果答复你,那还是心意识啊!是不是?
心、意、识三个阶段,在哪本经典上提的?知道吗?是《楞伽经》。刚才提到佛家讲明心见性,后来儒家拿过来叫存心养性;道家变成修身炼性。套过来又套过去。达摩祖师又叫你“以楞伽印心”,这个心,到底什么叫做“心”?佛学在学理上说的这个心,不是讲我们现在这个心,这是个代号,代名词。这个心是“如来藏性”;再把如来藏性拿掉,就是禅宗祖师讲“这个”。“这个”是哪个啊?不知道!
拿现在西方哲学讲,宇宙万有的本体,那个叫心;拿现在科学来讲,万有的功能,那个最初的能量,也就是这个宇宙的功能,那个叫心。这是个代号,也叫做“性”。
什么叫做“意”呢?拿人类来讲,婴儿生下来不会讲话,但在娘胎里头已经知道舒服不舒服。所以妈妈怀孕的时候,“唉哟,我这个孩子在肚子里踢我了,东踹一下西踹一下。”胎儿在肚子里干什么?为什么会踢妈妈?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和做梦一样,他也骑马,也打球,也开运动会,东动一下西动一下,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在里头哎。十个月在里头,完全梦境一样,一下这个梦,一下这个境界,一下那个境界。
婴儿从生下来开始,饿了就晓得哭,凉了也晓得哭,那个就是“意”,没有分别心的意。这个意是心的第二重的投影,第二重的反射,就是婴儿头顶上这个“囟门”还开着,砰砰砰在跳的时候。婴儿那时只晓得哭,不会讲话,这时候第六意识有一点作用,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婴儿这个“囟门”还开着,就是我们老百姓讲的天门还开。这时候健康的婴儿,抱着他时还笑,有时候会皱眉头。你还以为他真在笑,其实他这个身体还没有多大的感觉,在感受方面,“受阴”没有那么严重,他是在他那个境界玩,碰到高兴他笑了,碰到不舒服他难过了。这时只有第二重“意”,第三重“识”还没有。等到囟门长好了,头顶封好才开始讲话,第六意识形成了,分别心起来了,这叫“识”。
心、意、识,拿科学、医学告诉你们,很清楚。我们现在用的,一切思想、一切的动作,都是“识”的作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妄念”就是“唯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第三重的投影。所以离心意识还参个什么啊!那早就成功了。这是祖师的教育法,有意瞒你们的,给你们遮住,要你们自己蹦出来。
譬如刚才丁师讲的,受伤以后,在达摩洞前面,偶然做做样子,把脚盘一下,那个时候气动起来,唯心生命的本能发动了,也不是他有意造的,也不是分别心起来的。当你念头空了,分别空了,意识清净了,不做主了,生命本来一切唯心的功能起来,就能够证到“三明六通”。所以此心具足万法。
因为你放不了分别意识——第六识,也放不了那个主体的“意”——第七识,所以叫你修定你定不了,第六识妄心、分别心在外面乱飞,只好利用安那般那呼吸法,把它骗回来,把分别心归到一点上,最后这一点也不要了,自然清净。归到清净以后,得止得定了。
这是好可怜的方法,没有办法啊!想把这个妄心清净,离心意识就对了,离心意识就成功了,离到哪里?没有离,心意识全体现成,全体现成的境界叫“如如不动”。
所以我赞叹中文翻译之高明啊!两个“如”字,你们都学过中文,讲明白了,什么叫如如啊?就是差不多像那个样子,像那个样子叫如如,好像很空很清净,其实你觉得清净觉得空,已经不空了。
刚才丁师报告的,他那一天坐到达摩洞前的境界,你们都听到了,他是用心意识来的吗?不是。那他知道不知道呢?你们说!(答:知道)知道就是见闻觉知,一切现成具足的,也就是不起分别的本有的功能。如果妄念杂想不空,空性就不现前;但自性本自现前,自己认不得罢了。
学禅宗,尤其少林的弟子们出来,更要抓住《楞伽经》,所以达摩祖师吩咐“以楞伽印心”。《楞伽经》中有一位大慧菩萨,大慧是谁啊?大慧就是弥勒菩萨,你不要被佛经那些名号骗了。
那么,晓得了心意识,所以《楞伽经》中,大慧菩萨先提出问题问佛,“诸识”,一切的心意识,心念感受活动,有几种生、住、灭?各有两种“生住灭”。实际上,后来教理上讲四个字,古道讲对了,叫“生住异灭”。这个“异”字可以不要,由住到灭,都在变化,异就是无常的变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生住异灭叫生老病死,在物理的世界叫成住坏空。其实不需要坏,“成住空”就是由住到空,当然变坏了才空。“生老死”三个阶段,病字不需要,由生到死,经过当然有病态了。
佛说诸识生住灭各有“流注”与“相”两种情况。“流注生,相生”,“流注”是行阴,这股动力一来,无明念一动,现象就起来了。譬如刚才丁师讲的,坐在达摩洞前面,那个境界来,…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