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四天▪P4

  ..續本文上一頁他並沒有去用功哎!他正在受傷,休息一下,看了這個“五行朝天”蠻好玩的,試試看。結果他多生累劫修行,那個功力的習氣業報,一下碰上來了,他的習氣流注,那個行陰過來了,現象就出來,所以是“流注生,相生”。

  住也是兩種,“流注住,相住”,譬如我們修定,那個行陰的流注,念念都在定中,你就産生四禅八定,各種定力的境界。

  滅也是兩種,“流注滅,相滅”。所以講修行,重點在這個五陰裏頭的行陰,行陰一切斷了以後,一切皆空。

  這不是很簡單嗎?佛都答複你了,你們去看《楞伽經》原文。你們這部經也沒有去摸吧?一定沒有去摸。咄!白剃了光頭。佛及祖師都吩咐你,把寶貝都給你了,你不去找。這段就在《楞伽經》開頭,你只要去看開始那幾頁,統統在內。《楞伽經》開頭有多少個問題啊?(古道師:一零八問)對了。這個半僧還記得,我將來刻個圖章給他,他現在是一半和尚,一半不是和尚。一百零八問,佛答複了問題嗎?半個都沒答複,但他又都答複完了。

  一百零八問,問的什麼?大慧提的很多,像這個窗子上,有多少灰塵,每一顆灰塵是怎麼構成的?連這個都問,亂七八糟,天上地下的事情都問,科學的、宗教的、哲學的都有。佛聽了半天,只用一句話說心說性說相答複,實際上就是“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如果要這樣詳細分析問,問一萬年也問不完。這是心意識所造,所以他給一個總的答複,這是《楞伽經》的秘密。

  首先大慧菩薩提出來問諸識,心意識的識,不問心,不問妄念。問諸識有幾個現象?佛說叁種:“轉相,業相,真相”。

  “轉相”,出家修行,成道成佛,你以爲修行是修個什麼,就是把無始以來的習氣,清理幹淨,一轉就是佛。一切衆生皆是佛,爲什麼變成六道輪回的衆生?也是這麼反過來一轉。

  “業相”,我們生命活著這股力量,都是業力的作用。業分幾種啊?甲師,你不是愛研究嗎?(甲師答:善、惡、無記)對,業分叁種“善業、惡業、無記業”,歸納性的。我們一切衆生隨時在無記中,昏頭昏腦,什麼都不清楚。所以你們諸位學佛,有緣坐在這裏的人,也不是一生兩生修過的,過去都修過,不過迷路了,無記忘掉了。所以,只有“轉相、業相”一轉過來,明白了以後,原來就是佛,自性本來清淨的“真相”就呈現了。

  你看你們也學佛,我也學佛,比你們搞得清楚吧!明明我們都說皈依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切衆生共同的老師,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老師都告訴我們了,老師的東西都不聽,都不記。可是我怎麼會記啊?因爲有記,才不落在無記中。

  第二個問題問了,有幾種識?關于“心意識”,我剛才講,心是本體,意是我們起來的念頭,識是發生火花的作用。佛說叁種識,“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這是簡單地講大原則,只有叁種;如果詳細地分別,就是八識了。

  “真識”是真的自性,本來有的,這是唯心。

  “現識”,我們有這個身體,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這個作用是同一個本體的現識,現量境界。

  “分別事識”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有分別之識。分別有什麼不好?妄念有什麼錯啊?所以昨天告訴你,妄念自性本空,你去空它幹什麼?它空你的。所以永嘉大師說分別也不錯啊!那你們今天剃了光頭,離開父母出家成佛,不靠第六意識來修,靠什麼來修?就是靠第六意識!分別清楚了才好修啊!所以到達第六意識一放下,本來清淨的真如自性,真相就在這裏。

  有一點告訴你,現在講唯識學的,說第六意識在腦裏,根本是一塌糊塗的錯誤,不要聽他們亂說,統統搞錯了。我常笑,八九百年的唯識學家,亂七八糟的懂個什麼!連有些學密宗的也亂講,說第六意識在腦子裏,腦不是第六意識 ,是身識的一種,不過第六意識也通過腦起作用,是不錯的,但第六意識不在腦裏頭。

  你翻開玄奘法師《成唯識論》就知道,這第六意識不在身上,當然不在腦子裏。你看藝術家畫的佛像,圓光有多大,大概是兩手臂畫個圓那麼大,我們第六意識都在這兒。譬如你正睡覺,我在這裏一叫某某師,你那裏就應了;就是瑜珈,就相應了,就有交感。所以第六意識無所在、無所不在,內外都有。

  佛都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了,後來“唯識(法相)宗”,就是把這八個識翻來覆去在轉,轉了半天你越轉越糊塗。再被佛學家一講,統統不知道了。然後說,喔喲!“唯識”很高深喲!高深個啥!

  整個講唯識法相學,以《楞伽經》爲根本,《楞伽經》告訴你的法門,只有這個路線,什麼路線?“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所有佛法全部大要,統統包括了,告訴我們了。“五法”曉得嗎?誰記得啊?記得賞吃一顆花生米,記不得你們要供養我花生米。(答: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名”就是丁師講的“概念”,代表一切觀念,都是妄念起來的。“相”是一切的現象,都是外境。“名、相”怎麼來的?是“分別”而來,一切學問,包括一切佛學,都是第六意識分別出來的。“正智”是不起分別的,也不會被名相騙走,自己清清楚楚。般若智起來,就知道自性本空,“如如”不動,不要你去修的,當下就是,證到“一念不生全體現”境界,也就是佛境界。

  五法就那麼簡單,連出家都不要出家,當然更不要在家了。剃個光頭出家著相了,穿了這個衣服,這不是“名相”嗎?那我在家呢,更著了名相,這一切都不是。所以古文告訴你,不要“循名執相”,不要跟著概念,被一切的現象騙走,要一切不會受騙才行。

  所以另一個地方記載,有人問我們的達摩祖師,“師父啊,你到我們中國來做什麼啊?”達摩祖師怎麼答複,你們曉得吧?嵩山下來的應該知道啊。他說:“我找一個不受人騙的人,不受人欺的人”。這個話很對了。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也不受人騙的人,本來清楚的人。

  什麼叫“叁自性”?唯識學上叫“叁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我們一切心理作用都是由外界引起的,這個外界不一定是物理世界啊!有時候我們坐在那裏,沒有事,忽然想到什麼,馬上就行動了,那個心裏的外相起來了,分別心起來了,就是依他而起。做功夫的人,我常常引用呂純陽的詩,他也是學禅的,講得很對:“丹田有寶休尋道”,自己氣脈通了,精神很好,還修煉什麼丹道啊;“對境無心莫問禅”,不依他而起,對境無心嘛,你本來清淨的,本來沒有事。

  所以一切是依他起性,我們從嬰兒開始,受外面的教育,受父母的影響,都是依他而起。于是人就構成了一種思想,以腦子的習慣思維,中文、英文、法文,這些文字教育,你所加上的,都是給你汙染的,依他而起。依他起了以後,抓住了,執著了,主觀成見就起來了,所以佛學就包括了“五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

  五見屬于“見思惑”的“見惑”。“身見”,有身體的觀念;“邊見”,不落在空就落在有,或者有個中觀,都落在邊見了。世界上哪裏是中啊,有中也就有邊了。“戒禁取見”,尤其宗教都落在戒禁取見,認爲這個不應該,那個不應該,沒有應該不應該;這個戒,那個戒,你本來無戒的,本來清淨的,那個才是大戒,那個是菩提心戒了。戒律和規矩是人設的,所以立個禅堂的規矩,要守禅堂的規矩,也就是戒禁取見。“見取見”,主觀的成見;“邪見”,歪的偏見,邪就是歪的。這“五見”哪裏來的呢?“遍計所執”,就是說,你都抓得牢牢的,如果能夠不依他起,了知一切本來空,沒有一法是固定的,遍計所執就清淨了,本來圓成實性也現前了。

  八識暫時就不多講了。至于“二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你們修行用功修定,證到了“人無我”,身體也空了;昨天講的十六特勝,知道這個境界,工夫做到時,身體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人無我以後,也要“法無我”,一切衆生都是佛,平等平等。

  懂了吧?這就給你上了《楞伽經》的課啰!一部綱要都給你們講了。那用什麼方法修呢?佛說:“無門爲法門”。所以十地菩薩在《楞伽經》裏頭,一地都沒有地,也就是說,初地等于十地,十地等于二地,二地等于八地,八地等于六地,六地等于五地,結果搞了半天,什麼都不是。所以《楞伽經》告訴你,佛有死亡沒有?沒有啊!“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涅槃自性,本來在這裏。

  

  

  第叁堂

  內容提要:

   如何對付妄念

   人身上的氣派

   有形工夫

   禅定工夫

  我們到昨天爲止,所講到的大概是一個路數,第一,只是簡單明了,從理入告訴你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些是見地的道理,並沒有真正詳細解說。第二,見地以後,有關自修的工夫,講到修安那般那、白骨觀,這兩個是配合的。像丙師,他學白骨觀有一些心得。到時候,白骨觀與“出入息”兩個路線,成就是一樣的。換一句話說,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了四大當中,從“風大”入手的路線;修不淨觀、白骨觀是從“地大”來的。當然還有些人修水觀,是修“水大”過來的。密宗講修“拙火”,是由“火大”觀來的。

  也有人修密法,專修空觀來的,在嵩山也可以修,但在峨嵋山、五臺山、喜馬拉雅山頂,那裏打坐不是這樣坐的,最好是用“獅子坐”法。獅子坐是狗的坐法,動物坐法,兩個腳底心一靠,平的,不需要坐墊,眼睛看到虛空,跟虛空合一,忘掉了。這叫獅子坐法,坐在山頂上修。丁師!前面腿放遠一點,兩個手在兩個腳中間,頭這樣對著虛空,不要翹起來。高山頂上,萬裏晴空,人統統忘掉,這樣修空觀。

  地水火風空,修五大觀,各有區別。整個的修行方法,《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的圓通法門和《圓覺經》上十二位菩薩,都是報告修行經驗。其中有修止、修觀、修禅那;“禅那”跟“止”兩個怎麼配;“禅那”跟“觀”怎麼配;“止觀”跟禅那怎麼配,翻來覆去二十…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悟的十個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