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一天▪P10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我造得好呢!我們當年研究基督教的時候,我說,你們那個是亂扯,不聽不聽。

  那佛爲什麼出世?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生死問題。爲什麼我們人會生來,爲什麼一天天會過去,會老會死去?這個宇宙萬有,這個世界形成了,將來有沒有世界?會不會毀滅?都是生死問題。佛是爲這個事情來的。

  古道師告訴你們的,到老師那裏談話有個毛病,講一半,會問問題,趕快准備。我笑古道師,亂漏消息,這個你准備得了嗎?你准備了我也許不問,不准備的我偏要問。

  現在我問你,你們都是出家學佛的,佛有十個代號,第一個代號叫什麼?誰答出來?(僧甲:如來)你答一半,本來想給你一塊,現在只有五毛了。第一是如來應供。所以你要讀大藏經啊,古代有一些佛經,有些翻如去,好像走掉了,其實沒有走。如來,好像來過這個世界,又像沒有來。可以翻如來,也可以翻如去。

  佛的號第一句就告訴你了,這就是禅,好像來過,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好像來過啊!好像也不是他(指座前的釋迦佛像),這是塑造他的樣子,他好像來過,也好像不在,其實還在,所以如來如去。如來來幹什麼?應供。應是什麼?答應,需要,相應,我們需要找個對象來崇拜、供養、求法。所以如來應供,是第一個名號。剛才僧甲答複我,“如來,應供”,不對的,那變成十一個名號了。

  第二個名號叫什麼?(答:正遍知)答對了!無所不知,什麼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天上天下無所不知,而且他是“正遍知”,不是偏向的“偏”哦。

  第叁個呢?(答:明行足)你倒蠻不錯,年輕人。明行足,一切都明白,大徹大悟。修神通有神通,修智慧有智慧,修什麼就是什麼。一切的明行不只是通哦,通只不過是個通,光通不明不行哦。所以五通是馬馬虎虎,小乘境界,大菩薩是五明,什麼都透徹了,這叫“明”,所以明行具足圓滿。

  第四個呢?“善逝”,如去。怎麼叫“善逝”?中文兩個字你解釋,會嗎?拿白話來解釋,啊,你(僧甲)聲音只有這樣大?大一點行嗎?(答:消逝了)講文字沒有錯,他講得對。消逝的“逝”,講白一點“死得好”,善逝,好好的死,不是痛死不是苦死,也不是別的死,是走得特別幹淨。相對的是“如來應供”。

  第五個,“世間解”,這是講入世的話,世間一切無所不理解。上面四個答複這個代號,代號就是綽號了,你們看過《水浒傳》嗎?你懂不懂《水浒傳》的綽號?你講講看,把外號跟本名兩個關系合起來。

  僧乙:我覺得綽號有一定的含義。

  南師:對對。怎麼樣含呢?其實我書上都有,你看“及時雨——宋江”,下雨了,你看多好,夏天正需要,送到江裏去了,這個雨一點都沒有用。

  “智多星——吳用”,智慧很高,本來很好,結果叫“無用”,一點用都沒有。

  “黑旋風——李逵”,像本如師古道師,經常沒有理的時候,就要跟人家打架,道理虧了,只好拿拳頭出來亂打。

  “霹雳火——秦明”,那個脾氣大的人,就蠻好,他們道理很明白。

  “兩頭蛇——解珍”,這個家夥兩邊挑撥的,這種人啊,現在社會上很多。做老板蠻發財、還升官,兩頭蛇,東拍馬屁西吹牛。你把《水浒傳》一百零八將的綽號跟名字一配,原來是罵人的,罵得一塌糊塗。

  所以,佛的十個名號,“世間解”,世界上,你講話講不過他,他什麼都給你解答得了。下一個是“無上士”,沒有一個讀書人智慧能超過他的,是至高無上的知識分子。然後是什麼?(僧乙:調禦丈夫)“調禦丈夫”,最好的教育家。他曉得怎麼教育你;這個該修白骨觀,那個該修止觀,這個該參話頭,那個該念咒子,該念大悲咒,他知道每個人的根器,都清清楚楚的,像調馬一樣都給你調好。“天人師”,人中之師,天人之師。然後呢?“佛”;還有一個是“世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所以如來有十個代名稱,這十個別名是勉強形容。總而言之,他這個人,行爲也好,智慧也好,你形容不完的,是多方面了不起的一個人。

  現在我們回轉來,佛爲什麼來?禅宗講,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就是告訴我們生死問題,整個的佛法爲了了生死問題。所以我常常講,現在外國科學開始研究生命問題,生命來源。你曉得現在的人爲什麼到太空上去?那是爲了追尋那個生死根本是什麼東西來的。人類幾千年都在追求這個,所以才有不同宗教,也有哲學、有科學;佛教裏頭則有禅宗、密宗,各種宗,八萬四千法門,大家都是修啊修啊,不知道修個什麼!爲什麼出家要修行,自己也搞不清楚。出家不是玩的,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問題,都是爲了如何了生死。生命是怎麼來的?怎麼去的?參話頭叫你參的也是這個。現在人叫你亂參,參個“念佛是誰”,在過去這個是最差等的話頭,所以不參這個。這是宋、明以後的事,因爲淨土宗流行,才參這個話頭。

  過去叫你參的話頭是“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爸爸媽媽沒有生我以前,我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哪裏來的?是參這個。所謂話頭,就是問題。現在都參這個“念佛是誰”?這個話頭現在最不能用了。像我年輕時候一提這個話頭,我就笑,這還要參?你問我“念佛是誰”?我說“是我”,我在念佛;“誰是我呢?”哎,我說那是問題了。那我現在講話,誰在講話啊?我怎麼會講話?你怎麼會聽話?你是誰?是腦袋聽話?還是身體聽話?還是另外一個東西聽話?所以說“念佛是誰”,念佛是我啊!你如果問我講話是誰,講話是我啊。我不參這些的,起不了疑情,不會使我覺得是個問題嘛。所謂疑情,是提出懷疑,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譬如雲門祖師,人家問他什麼是佛?“幹狗屎”。那你懷疑,那麼偉大的佛,他叫“幹狗屎”,這是什麼意思啊?這也是問題,所以叫參話頭。參話頭叁個字是研究問題,參話頭的路線怎麼走?方法怎麼走?慢慢講給你聽。

  先說佛爲一件大事因緣出世,告訴你如何了生死,生死怎麼來的。我們今天剃了光頭,離開父母家庭出家,不是出來玩的,目標要搞清楚,是跟佛去學,不是研究學問哦,所以我常常叫你們參什麼話頭啊!我說你們最好參佛,他現成的太子不做,現成的皇帝不幹,現成的老婆那麼漂亮的兩叁個,還有很多宮女不要,現成的功名富貴,都不要,爲什麼跑去出家?也沒有人家打他的國家,什麼也沒有,他爲什麼走?

  我說,那樣才叫學佛。你們年輕人學佛,“我說你貴姓啊?你爸爸幹什麼?”“我爸爸做皮鞋的。”那釋迦牟尼佛爸爸不是做鞋子的,他是做皇帝的,他連現成帝王都不做,跑出去出家。我說你們學佛,等于許多讀書人告訴我,“老師,我要替你做事。”我說“多少待遇?”“哎,老師,替你做事還要錢嗎?”我說我最討厭這個話,讀書人口口聲聲不要錢,不要名不要利,我說我想求名求利,求不到哎!只好說不要。怎麼不要名不要利呀?求不到,假充清高。

  釋迦牟尼佛什麼都現成的,爲什麼出去出家了?這是話頭。你們都是佛學院出來的,有沒有研究過他?怎麼不參這個話頭?

  你看佛經把釋迦牟尼佛描寫得好笨喔!哎喲,今天出了東門,看到老頭子,就問旁邊的,這是什麼?這是老先生、老太太。“怎麼那麼可憐?”“哎呀,太子,你不知道,人活著慢慢就會變成這樣老。”他看了很難過回來了,第一天懂得老。第二天又出西門,看到擡死人,“唉,這是什麼?”“人死了,死了就擡出去埋了。”唉呀,很可憐,又回來。

  好笨哪!他會那麼笨嗎?四天出了四門,才知道了生老病死苦,真是把他寫得笨透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個階段,一定會老會死,人能不能逃過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誰也逃不了的,但是怎麼生怎麼死?這是大問題,所以他是爲了這個去出家。此是一。

  其次,他爲什麼太子不做,現成皇帝不幹要出家?他看到世界上就算做一個了不起的皇帝,把國家整治太平,但是不到二十年還是亂,想幾十年天下社會不亂,永遠做不到的。其實啊!一年都做不到,人類社會吃飽了就鬧事;所以認爲做皇帝用政治不能解決問題,那是人性的問題。他出家就是要去找這個答案,他看透了生老病死,自己曉得,就是做了皇帝這個世界他也平不了。那麼總有一個方法,使世界永遠安定,人生永遠平和,因此,他要去找這個,他舍棄太子權位,出家了。

  出了家以後,還要十二年修行,爲什麼不修十叁年呢?又不修九年呢?印度當時不是佛教,出家不是他創的啊!印度幾千年的文化從古代到現在還是一樣,出家修行的人多得很喲。所有印度各種各樣學派,婆羅門教、瑜珈學派等等,到印度觀光是看不到的,要深入山裏,會看到很多人在那裏修的。我可以拿照片給你們看,有些人打起坐來,一只手一舉十年二十年,就那麼舉著,那個手看到已經不是手了,像一棵樹一樣,有些人是跷一只腳。

  最近尼泊爾釋迦牟尼佛家鄉,有個年輕人十六歲跑到森林裏頭坐了六個月了,現在政府都把旁邊圍起來,不准人進去打攪他,又怕他餓死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他要找一個方法修,他最初修無想定叁年。大家都想打起坐來入定,以爲什麼都不知道才叫入定,如果仍然清楚知道就不叫做入定,這根本是錯的啊!以佛的智慧、聰明,修了叁年才練習到無想定,把思想整個關閉了,一點都不想,之後,經典上怎麼講?四個字:“知非即舍”。他知道錯了!這不是道!這個用人力可以做到,硬把自己腦子聰明變成大笨蛋。

  但是你修修看,修到真的心裏永遠什麼都不想,不想的都不想,能夠做到這樣嗎?現在學佛的人第一個錯誤,一上座都想去除妄想,以爲妄想是錯。你就問問他,你是想學無想定嗎?就算學好了也是個外道,佛修到無想定,但他知非即舍,錯了,這不是道。所以說,打坐坐在那裏,能夠做到無想就是道嗎?妄念不起就是道嗎?有人說“老師啊,少林寺有個和尚打坐叁個月不動。”我說北京很多廟子前面那個石獅子,坐在那裏幾千年也沒有動過,那也得道了嗎?所以說,無想不是道哦!

  這個無想定還容易,他離開了這個師父阿羅邏,再找一個更高的師父優陀羅羅摩子,學“非想非非想定”,這個更難了。無想定既然不對,佛就另外修個法門,“非想”,不是妄想,“非非想”,並不是說沒有想,但不是不知道,也知道,還是有知性。這個難吧!你想想看,你們打坐修過什麼定?

  非想非非想定,這也是外道的,他也學了,練了叁年才成功,這就是最高的定了。結果又是四個字:“知非即舍”,這不是道,走了。印度這些有高深工夫的境界,他什麼都學了。尤其這兩派最高的他也修到了,知道這個不是道,不是菩提,也不是了生死的究竟,是用人的思想精力可以做到的。等于最高武功也是人練出來的,練得出來的就會有,不練就沒有,有生就有滅,這不是道。因爲佛要求證的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把不對的都舍掉。

  因此一個人跑到雪山,個人修苦行六年,自己找方法。六年當中,在那裏修過氣功,廟子上《大藏經》戒律部分都有,你們也不看。他也修苦行辟谷,不吃糧食,最後一天吃一顆水果,都幹癟了,慢慢由二叁十歲還不到的人,變成老頭子。他自己跟徒弟們講,當時在雪山練氣練呼吸,練得頭痛腦漲,頭腦好像要裂開一樣,他知道不對,所以放棄了,氣功也不練了,也不辟谷了。這樣前後十二年。然後下山再重新吃東兩,恢複年輕體力,然後到恒河邊菩提樹下來打坐。像現在印度,還有個十六歲年輕人學他那樣,在森林裏六個月了,還有錄影出來。

  佛爲什麼經過十二年修持,然後在菩提樹下成道,講出來那麼多法?這都是問題。剛才說過佛十個名號,第四個是什麼?“善逝”,他還是走了。咦,他爲了了生老病死而修行,但他照樣的生老病死!這是什麼道理啊?他也沒有跳過這個過程,也有生,也有老,也有生病,也有死亡。所謂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的東兩,到底是什麼東西?學佛要從這裏開始!這就是話頭,疑情,從這裏慢慢去追尋。然後你們研究禅宗經典,光看達摩的理入行入不夠,還要參看其他佛經。

  我們今天到此爲止,先提出來,學佛是爲什麼?爲一大事因緣,追的是了生死問題。如何去了?如何去修持?接著再慢慢討論。不管漸修也好,頓悟也好,什麼中觀也好,瑜珈也好,我們要好好討論研究。這幾天不是光聽哦,你每一句話聽了自己要返轉來,在身心做一番工夫,才不冤枉來這裏一趟。不然不必跑到這裏玩了,這個八九十歲老頭子不好玩啊!街上好玩的東西多得很呢!既然在這裏玩,就要玩個究竟了。

  我們今天晚上到這裏爲止,休息。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一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