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P2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

  

  13、縱使造作極大惡 如依勇士除畏般

  依彼頃刻速解脫 謹慎之人何不依

  

  用勇敢守護者的比喻來顯示摧伏定罪。有些人雖然造了如殺生、搶奪財物、邪淫等必墮惡道受報的難忍大罪業,但若是生起殊勝菩提心,就有如前往盜匪猛獸猖獗的險處時,若有勇士拿著武器陪伴、保謢我們,就可免去遭盜匪搶劫、猛獸攻擊的畏懼。就像這樣,要是依著菩提心的生起,所有往生惡道受惡報的定業就將減輕、減少,處在惡道的時間將較短暫,受報後業障清淨,即從罪惡中解脫出來。因此,不喜歡輪回、惡道痛苦、不放逸、想求解脫者,爲何不依止菩提心呢?

  

  E、劫末火喻,示根除不確定的罪惡

  

  14、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必毀諸重罪

  

  用劫末火的比喻來顯示根除不定的罪惡。像這樣的願、行菩提心生起後,就有如劫末將盡時的大火,連燒六天,將風基十字金剛杵壇城以上至第一禅天以下,全都燒成灰燼,就像火燒草堆一樣,不確定墮惡道受報的殺生、偷盜等不定大罪業,在剎那間連根被完全燒毀,不需遭受果報,因此殊勝菩提心的生起,不管任何人都要一再地固守。

  

  F、其余比喻,另見他經

  

  智者慈尊谕善財 彼心利益無限量

  

  其余的比喻在這兒沒說,另見其它經典。《華嚴經》中睿智的彌勒菩薩對具財商主的兒子善財童子說:「發菩提心的利益是無量無邊」。過去,善財童子在文殊佛前發勝菩提心後,參訪了許多善知識請教菩提心的學處,見到彌勒菩薩時問說:『我發了菩提心,應如何學習菩提心的學處?』,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種子、衆生善法增長的田地、世間一切所依的大地,像父親守護一切菩薩、、等』,說了很多比喻,就是在說發菩提心的利益。

  

  2、願行菩提心各別的利益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兩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具有如是利益的菩提心,詳細分類有二十二種或四種等,在這裏簡括爲二,就是: 想獲圓滿菩提的願菩提心和想行其因(菩薩行)的行菩提心,總之就是意樂獲得圓滿菩提果位的想法和意樂如法行其因,也就是行其道的想法。

  在未真正執持承諾之鈎,即尚未真正受戒時,叫做 僅是願菩提心、僅是行菩提心;當心已如法執持承諾之鈎,亦即于佛像或堪布上師善知識前,依具有前行、正行和結行的儀軌如法受戒承諾,這叫做 發願菩提心、發行菩提心。之後,行菩薩六度、四攝法和如法修學叁學處,叫做 不退增長願菩提心、不退增長行菩提心。如是每種菩提心再分爲叁:僅是願菩提心、發願菩提心、不退增長願菩提心,以及僅是行菩提心、發行菩提心、不退增長行菩提心。如此,願菩提心是緣果的圓滿菩提果位,行菩提心是緣因的道。

  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心中所擁有的,以及登地聖菩薩在後得位(後得位即出定以後的時間。)時心中所擁有的願、行菩提心,因爲不是真正于無分別智中,故稱爲世俗菩提心。登地聖菩薩在禅定時的願、行菩提心是于無分別智中,稱爲勝義菩提心。從願、行二菩提心的性相來說,殊勝修持圓滿菩提是菩提心的總性相。凡是于圓滿菩提的殊勝修持中,承諾要獲得圓滿菩提的果,叫做願菩提心;凡是于圓滿菩提的殊勝修持中,承諾要修圓滿菩提果的因 ─ 道,叫做行菩提心。

  

  16、猶如分曉知 欲行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者依次別

  

  用比喻來說明這兩種菩提心,如同知道想去印度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和思惟真正要去的道路,這兩種想法的不同般,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以想獲得果圓滿菩提果位的心願稱爲願菩提心;以爲了獲得果圓滿菩提,思惟如何進入菩提道、如何行菩提道的想法爲主的心,稱爲行菩提心,應該知道願、行菩提心有這種差別。

  

  17、願心于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這一頌文顯示利益的差異。一般而言,只是具有意樂獲得圓滿菩提果的僅是願菩提心,在叁界中輪回時也會得到廣大的福德善果。《華嚴經》中說:「鑽石雖破碎,猶勝金等寶,亦不失其名。」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剛發菩提心的初學菩薩,雖沒有真正在道上精進行持,仍然勝過聲聞、緣覺,也不會失去菩薩的名號。然而,願菩提心雖然能夠獲得如上所說的廣大的果,但是,仍然不如爲了獲圓滿菩提而真正進入六度道上的行菩提心般,善根福德不斷增長。

  

  18、何時爲度盡 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 清淨受此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爲求圓滿菩提果,因此發誓承諾如法進入其道,自己心中受持菩提心戒。爲了度盡無邊衆生之一切輪回痛苦的緣故,內心切實地如法精進、不退轉地行于道上。像這樣的菩提心,自心若是要純淨受持,就要依著具有前行、正行、結行的儀軌,在佛像前或自己的堪布上師前受持。從發勝菩提心,得了戒之後,這位菩薩縱使晚上睡覺或白天稍有放逸,發菩提心的福德善力仍然不斷且還是無數量,此福德善力若有形相,將遍滿虛空、等同虛空。如佛經上所說:「菩提心的福德若有形相,將遍滿虛空且猶有余。」

  

  20、妙臂問經中 爲利小乘者 如來自宣說 此是極合理

  

  像這樣,宣說菩提心有無量福德,是可以從經典上和理論上證明成立的。首先,引用經典來證明「菩提心有無量福德」是有理由的,在《妙臂請問經》裏,爲引導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佛陀親口說過。這是引經證明成立,再來以理證明成立。

  

  21、雖僅思消除 有情之頭疾 亦具饒益心 具福無窮盡

  

  舉咱威補莫的例子來說,過去有位名叫咱威補莫的商主,他的父親是帶領商人們出海尋寶的商主,有次出海,結果翻船死掉後再也沒回來,這兒子從小就取個女孩子的名字叫咱威補莫。

  母親心裏想:兒子若是繼承父業,將會像他父親一樣,無法壽終正寢。所以,當兒子問起父親是做何行業時,她回答說:你父親是賣香的。因此就讓兒子去賣香,賺得四〝葛卡巴那〞 (貨幣單位),兒子將全數金額孝敬母親。之後,其它賣香的商人說他父親不是賣香的,是在城中做生意的。因此,他就到城市裏去做生意,賺得八〝葛卡巴那〞,又陸續在北方等各地做生意,各賺了十六、叁十二〝葛卡巴那〞,也都全數交給母親、奉養母親。

  最後,又有人告訴他,他的父親是航海到對岸取寶的,他不宜從事其它的事業。經詢問確定父親的事業後,他准備出海去取寶。母親不讓他去,一再地阻止,但是他不聽,最後,用腳踹他母親的頭,離家乘船出海。海上航行時發生了船難,船解體後,他因業力的關系抓到一塊木板並且隨著木板漂浮到一個岸上。上岸後,因過去孝敬母親的現世果報,相繼到了紐續、大紐、疊夕和沖堵拉瑪城,依序住了二百年、四百年、六百年和八百年並各有四、八、十六、叁十二位的天女陪伴他,一再享受妙欲之樂。這是侍奉孝敬母親,報母親恩所受到的現世報。

  最後,他到了孤獨地獄中,當他見到某些衆生頭上有熾熱的鐵輪轉動時,他知道現在要受過去踢母親的頭的惡業報應了。這時候他想:既然我要受報,那麼,願地獄道其它衆生因轉動的熾熱鐵輪而頭痛的痛苦全部去除,都由我一人承擔代受。當他這一念善生起的同時,熾熱的鐵輪落到他頭上轉動一下,馬上命終並升到叁十叁天。

  就如《本生經》中所說,佛陀前世傳記所顯示的咱威補莫,想去除其它衆生的頭疾、願清除衆生頭痛的善心生起時,因福德無量,踢母親的頭的惡業果報,立刻就清淨,脫離地獄道升到叁十叁天,像這樣就具有無量的福德。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而且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何況菩薩發勝善菩提心,要去除等虛空每位衆生身心所有的無量痛苦,並且要令每一位衆生都有無量功德,具足暫時善道和究竟佛果的快樂。這種菩提心能獲無量福德,那就更不用說了。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益心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不管是非常愛自己且十分親近的父親或母親,有誰能有像這種要帶引獲得無上圓滿菩提的菩提心呢?沒有的!有誰會這麼想呢?根本想不到。降生後就一直跟隨在自己頭頂上的神或說真實語的仙人也好,或是修無量心的大梵天也好,有追求圓滿菩提果的善心嗎?沒有的,這不是他們的心境所能想到的。

  

  24、衆生爲自利 往昔如是心 夢中亦未夢 況爲他而生

  

  如果說自己的父母親或神、仙人和梵天,過去爲了利益他們自己,不但白天不曾有過要追求無上圓滿菩提果的善心,即使連晚上也不曾這樣夢過。又怎麼會爲了利益其它衆生而生起這樣的善心呢?一定沒有能力生起的。

  

  25、他人爲自利 亦無利衆心 殊勝此心寶 昔無稀有生

  

  自己的父母親或神、仙、梵天等他人,爲自利都不曾有過要獲得圓滿菩提果位的想法。自己現在因爲幸運,心中突然生起過去未曾有過的、有如滿願摩尼寶般非常殊勝珍貴的、爲利益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要想:「這都是上師叁寶慈悲加持産生的,心生歡喜,過去沒有今生起,真是稀有難得!」好比能滿一切願的天道養杜沙朵樹或北俱盧洲的如意樹,突然生長在世間的垃圾堆中,大家都會認爲稀有難得。就像這個譬喻一樣,想想那珍貴異常有如滿願摩尼寶、如意樹的菩提心,竟然生在自己這無始以來就不清淨、充滿貪瞋癡慢嫉等煩惱堆的心中,心中應感到高興。

  

  26、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露 珍貴至心寶 其福何能量

  

  發菩提心是優、劣、中等一切衆生獲得身心安樂的因,是去除任何衆生生老病死苦、氣膽涎(氣膽涎叁種疾病是貪瞋癡叁毒所…

《入菩薩行論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