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业
13、纵使造作极大恶 如依勇士除畏般
依彼顷刻速解脱 谨慎之人何不依
用勇敢守护者的比喻来显示摧伏定罪。有些人虽然造了如杀生、抢夺财物、邪淫等必堕恶道受报的难忍大罪业,但若是生起殊胜菩提心,就有如前往盗匪猛兽猖獗的险处时,若有勇士拿着武器陪伴、保謢我们,就可免去遭盗匪抢劫、猛兽攻击的畏惧。就像这样,要是依着菩提心的生起,所有往生恶道受恶报的定业就将减轻、减少,处在恶道的时间将较短暂,受报后业障清净,即从罪恶中解脱出来。因此,不喜欢轮回、恶道痛苦、不放逸、想求解脱者,为何不依止菩提心呢?
E、劫末火喻,示根除不确定的罪恶
14、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必毁诸重罪
用劫末火的比喻来显示根除不定的罪恶。像这样的愿、行菩提心生起后,就有如劫末将尽时的大火,连烧六天,将风基十字金刚杵坛城以上至第一禅天以下,全都烧成灰烬,就像火烧草堆一样,不确定堕恶道受报的杀生、偷盗等不定大罪业,在剎那间连根被完全烧毁,不需遭受果报,因此殊胜菩提心的生起,不管任何人都要一再地固守。
F、其余比喻,另见他经
智者慈尊谕善财 彼心利益无限量
其余的比喻在这儿没说,另见其它经典。《华严经》中睿智的弥勒菩萨对具财商主的儿子善财童子说:「发菩提心的利益是无量无边」。过去,善财童子在文殊佛前发胜菩提心后,参访了许多善知识请教菩提心的学处,见到弥勒菩萨时问说:『我发了菩提心,应如何学习菩提心的学处?』,弥勒菩萨回答说:『善男子,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种子、众生善法增长的田地、世间一切所依的大地,像父亲守护一切菩萨、、等』,说了很多比喻,就是在说发菩提心的利益。
2、愿行菩提心各别的利益
15、略摄菩提心 当知有两种 愿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具有如是利益的菩提心,详细分类有二十二种或四种等,在这里简括为二,就是: 想获圆满菩提的愿菩提心和想行其因(菩萨行)的行菩提心,总之就是意乐获得圆满菩提果位的想法和意乐如法行其因,也就是行其道的想法。
在未真正执持承诺之钩,即尚未真正受戒时,叫做 仅是愿菩提心、仅是行菩提心;当心已如法执持承诺之钩,亦即于佛像或堪布上师善知识前,依具有前行、正行和结行的仪轨如法受戒承诺,这叫做 发愿菩提心、发行菩提心。之后,行菩萨六度、四摄法和如法修学三学处,叫做 不退增长愿菩提心、不退增长行菩提心。如是每种菩提心再分为三:仅是愿菩提心、发愿菩提心、不退增长愿菩提心,以及仅是行菩提心、发行菩提心、不退增长行菩提心。如此,愿菩提心是缘果的圆满菩提果位,行菩提心是缘因的道。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心中所拥有的,以及登地圣菩萨在后得位(后得位即出定以后的时间。)时心中所拥有的愿、行菩提心,因为不是真正于无分别智中,故称为世俗菩提心。登地圣菩萨在禅定时的愿、行菩提心是于无分别智中,称为胜义菩提心。从愿、行二菩提心的性相来说,殊胜修持圆满菩提是菩提心的总性相。凡是于圆满菩提的殊胜修持中,承诺要获得圆满菩提的果,叫做愿菩提心;凡是于圆满菩提的殊胜修持中,承诺要修圆满菩提果的因 ─ 道,叫做行菩提心。
16、犹如分晓知 欲行趣行别 如是智者知 二者依次别
用比喻来说明这两种菩提心,如同知道想去印度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和思惟真正要去的道路,这两种想法的不同般,有智慧的人也应该知道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以想获得果圆满菩提果位的心愿称为愿菩提心;以为了获得果圆满菩提,思惟如何进入菩提道、如何行菩提道的想法为主的心,称为行菩提心,应该知道愿、行菩提心有这种差别。
17、愿心于生死 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 相续增福德
这一颂文显示利益的差异。一般而言,只是具有意乐获得圆满菩提果的仅是愿菩提心,在三界中轮回时也会得到广大的福德善果。《华严经》中说:「钻石虽破碎,犹胜金等宝,亦不失其名。」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刚发菩提心的初学菩萨,虽没有真正在道上精进行持,仍然胜过声闻、缘觉,也不会失去菩萨的名号。然而,愿菩提心虽然能够获得如上所说的广大的果,但是,仍然不如为了获圆满菩提而真正进入六度道上的行菩提心般,善根福德不断增长。
18、何时为度尽 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 清净受此心
19、即自彼时起 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 量多等虚空
为求圆满菩提果,因此发誓承诺如法进入其道,自己心中受持菩提心戒。为了度尽无边众生之一切轮回痛苦的缘故,内心切实地如法精进、不退转地行于道上。像这样的菩提心,自心若是要纯净受持,就要依着具有前行、正行、结行的仪轨,在佛像前或自己的堪布上师前受持。从发胜菩提心,得了戒之后,这位菩萨纵使晚上睡觉或白天稍有放逸,发菩提心的福德善力仍然不断且还是无数量,此福德善力若有形相,将遍满虚空、等同虚空。如佛经上所说:「菩提心的福德若有形相,将遍满虚空且犹有余。」
20、妙臂问经中 为利小乘者 如来自宣说 此是极合理
像这样,宣说菩提心有无量福德,是可以从经典上和理论上证明成立的。首先,引用经典来证明「菩提心有无量福德」是有理由的,在《妙臂请问经》里,为引导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佛陀亲口说过。这是引经证明成立,再来以理证明成立。
21、虽仅思消除 有情之头疾 亦具饶益心 具福无穷尽
举咱威补莫的例子来说,过去有位名叫咱威补莫的商主,他的父亲是带领商人们出海寻宝的商主,有次出海,结果翻船死掉后再也没回来,这儿子从小就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叫咱威补莫。
母亲心里想:儿子若是继承父业,将会像他父亲一样,无法寿终正寝。所以,当儿子问起父亲是做何行业时,她回答说:你父亲是卖香的。因此就让儿子去卖香,赚得四〝葛卡巴那〞 (货币单位),儿子将全数金额孝敬母亲。之后,其它卖香的商人说他父亲不是卖香的,是在城中做生意的。因此,他就到城市里去做生意,赚得八〝葛卡巴那〞,又陆续在北方等各地做生意,各赚了十六、三十二〝葛卡巴那〞,也都全数交给母亲、奉养母亲。
最后,又有人告诉他,他的父亲是航海到对岸取宝的,他不宜从事其它的事业。经询问确定父亲的事业后,他准备出海去取宝。母亲不让他去,一再地阻止,但是他不听,最后,用脚踹他母亲的头,离家乘船出海。海上航行时发生了船难,船解体后,他因业力的关系抓到一块木板并且随着木板漂浮到一个岸上。上岸后,因过去孝敬母亲的现世果报,相继到了纽续、大纽、迭夕和冲堵拉玛城,依序住了二百年、四百年、六百年和八百年并各有四、八、十六、三十二位的天女陪伴他,一再享受妙欲之乐。这是侍奉孝敬母亲,报母亲恩所受到的现世报。
最后,他到了孤独地狱中,当他见到某些众生头上有炽热的铁轮转动时,他知道现在要受过去踢母亲的头的恶业报应了。这时候他想:既然我要受报,那么,愿地狱道其它众生因转动的炽热铁轮而头痛的痛苦全部去除,都由我一人承担代受。当他这一念善生起的同时,炽热的铁轮落到他头上转动一下,马上命终并升到三十三天。
就如《本生经》中所说,佛陀前世传记所显示的咱威补莫,想去除其它众生的头疾、愿清除众生头痛的善心生起时,因福德无量,踢母亲的头的恶业果报,立刻就清净,脱离地狱道升到三十三天,像这样就具有无量的福德。
22、况欲除有情 无量不安乐 而且欲成就 有情无量德
何况菩萨发胜善菩提心,要去除等虚空每位众生身心所有的无量痛苦,并且要令每一位众生都有无量功德,具足暂时善道和究竟佛果的快乐。这种菩提心能获无量福德,那就更不用说了。
23、是父抑或母 谁具此益心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不管是非常爱自己且十分亲近的父亲或母亲,有谁能有像这种要带引获得无上圆满菩提的菩提心呢?没有的!有谁会这么想呢?根本想不到。降生后就一直跟随在自己头顶上的神或说真实语的仙人也好,或是修无量心的大梵天也好,有追求圆满菩提果的善心吗?没有的,这不是他们的心境所能想到的。
24、众生为自利 往昔如是心 梦中亦未梦 况为他而生
如果说自己的父母亲或神、仙人和梵天,过去为了利益他们自己,不但白天不曾有过要追求无上圆满菩提果的善心,即使连晚上也不曾这样梦过。又怎么会为了利益其它众生而生起这样的善心呢?一定没有能力生起的。
25、他人为自利 亦无利众心 殊胜此心宝 昔无稀有生
自己的父母亲或神、仙、梵天等他人,为自利都不曾有过要获得圆满菩提果位的想法。自己现在因为幸运,心中突然生起过去未曾有过的、有如满愿摩尼宝般非常殊胜珍贵的、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要想:「这都是上师三宝慈悲加持产生的,心生欢喜,过去没有今生起,真是稀有难得!」好比能满一切愿的天道养杜沙朵树或北俱卢洲的如意树,突然生长在世间的垃圾堆中,大家都会认为稀有难得。就像这个譬喻一样,想想那珍贵异常有如满愿摩尼宝、如意树的菩提心,竟然生在自己这无始以来就不清净、充满贪瞋痴慢嫉等烦恼堆的心中,心中应感到高兴。
26、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露 珍贵至心宝 其福何能量
发菩提心是优、劣、中等一切众生获得身心安乐的因,是去除任何众生生老病死苦、气胆涎(气胆涎三种疾病是贪瞋痴三毒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