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的,是一切疾病的根源。)等病痛、饥渴、愚痴、被役使等身心一切痛苦的药中最殊胜的,有如起死回生的甘露,这么珍贵的菩提心,其福德究竟有多少呢?那是无法计算测量的。
27、仅思利众生 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 利乐诸有情
仅是生起想要利益其它众生,要让其它众生得到快乐的善心,其功德比供养十方诸佛还殊胜。《月灯经》说:「每天以遍满千万万剎土的所有一切多种无数供养物,供养众中尊的佛陀们的功德,不如慈心的功德。」那么,以菩提心努力地利乐遍虚空一切众生,使众生身心获得暂时和究竟快乐,其福德必是无量广大就更不用说了。若是认为其它众生自己身心的痛苦自己除,自己身心所需的快乐自己求,这样不对吗?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呢?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28、虽有除苦心 却是急趋苦 因痴虽欲乐 毁乐如灭仇
轮回中的众生所想的和所做的恰好相反,虽然想去除身心中的一切痛苦,却不知道要断除产生痛苦的因 ─ 此生和他生所造的杀生、不予取、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心、害心和邪见,不仅如此,反而还实际去做产生痛苦的因,所以所做和所想的正好相反。虽然想要得到身心暂时和永久的快乐,却非常愚痴,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能够得到快乐的因是实际去做不杀生、不取不予的、不邪淫等十善和不造十恶,然而这些却不做,反将能得到快乐的善道,视为敌人般的除掉。这里是讲众生想要的和所做的完全相反,没有能力让自己得到快乐、去除痛苦的情形。
29、于彼乏乐者 多苦诸众生 欲令满诸乐 断彼一切苦
愚痴亦令除 岂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岂有如此福
任何一位菩萨,对身心不获快乐者、快乐贫乏者、具有生老病死等千百种痛苦的三界众生都怀着大慈心,要让众生满足、获得他们身心所需求的种种快乐,怀着大悲心要断除众生身心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以大智慧去除众生不知苦乐因的愚痴及无明。有谁能有菩萨的这种妙善?哪儿有像这样行利乐行的善知识?谁拥有像菩萨去除众生的一切苦、增长一切善、清除愚痴无明的这种福德?根本没有。
3、心中已生菩提心者的大利益
30、若人酬恩惠 尚且应称赞 未托自为善 菩萨何须言
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是很值得赞叹的。世间有人穷困潦倒时,蒙他人施予衣食,帮助医治身上的疾病,救其性命,令心中没有恐惧,尔后当他有能力报恩时,想到过去某人曾救助过自己,因而回报时,世人都会称赞这人是一个知善恶、知恩图报的好人。如此,当菩萨们看到有人潦倒落魄穷困,未等对方祈求帮助就经常善心地帮助人,他们是值得赞叹就更不用说了。
31、长予少众食 轻侮剎那施 令得半日饱 人敬云行善
有些施主长期地每天或每月的初十、十五或每年过年时,对少数的五、十或二十或百、千个等有数可数的可怜众生,施给食物。时间仅是短暂的剎那间,东西只是一般的食物,给的态度是轻蔑的,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施主,有着慢心和傲气,因对方是乞丐、饥饿的人而轻侮他,所利益他人的只是令人得到半日温饱,若是早上施食,只能让人在早上不用再到其它地方觅食。即便是这样的施主,世人都会恭敬称赞他是一个有大福报的善人。
32、况恒长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 满彼一切愿
更何况心中具有殊胜菩提心的发菩提心菩萨,是三界一切众生的施主,不只是对五、十、十五、一百、二百个等少数的众生,而是对无边无数的众生;时间也不是短暂的剎那间,而是无数劫的长时间;所给予的不是一般只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佛陀善逝的无上快乐,具有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的无上快乐;给予的态度不是轻蔑的,而是圆满一切众生心中所想要的;时间上不是短暂的剎那,是经常不断地为他人行法施、财施、无畏施和慈施,像这样的菩萨,不用说那是更值得称赞的了。
33、于菩萨施主 若人生恶心 佛言将住狱 劫如心生数
这一偈颂是说不可以对三界一切众生的施主 ─ 菩萨,生瞋恚、轻蔑之心。任何一位倒行逆施的人,如果对无时无处都在布施法、衣食、敷具、资具等给三界一切众生的施主菩萨,生起如瞋恚、轻蔑、毁谤、信心退失等恶心时,恶心生起长达多少剎那,就会堕到地狱道中受寒热之苦达多少劫。意思就是说若是恶心只是生起一剎那,将来死后就会堕到地狱受苦一劫,生起二剎那,将来就是受苦二劫,依此类推,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讲经时说的,在《决定寂静神变经》中,佛说:「文殊!一位菩萨对另一位菩萨生起剎那的瞋恚和轻蔑之心,要知道将来自己会在地狱道长达如心生恶心剎那数的劫数。」因此,不管何时都不可以对三界众生的大施主菩萨,生起瞋恚、轻蔑等恶心。
34、若人生至信 其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 善增罪不生
但若是一位品德好,有善心有信心的人,心非常清净地用两眼看着菩萨的身或脸庞,仅是如此,其福德善果比之前生恶心者的果还广大,福德是无量无边。三界众生的大施主 ─ 佛心子们,于多劫利益无边众生,行种种难行的布施,布施自己的头、肢体、妻子、江山、臣民等时,不管遇到任何难关,都不会改变而舍弃菩提道。不但不生怯懦、怠惰、厌烦的不善心念,为利益众生意欲尽速获圆满菩提的精进善根,反而更加增长,好比森林着火时,不管风力如何只会助长火势而已。
35、凡生此心宝 我礼彼人身 伤其亦予乐 皈依彼乐源
不论贤愚、男女、老少,任何人的心中生起为利他而意欲成佛的珍贵菩提心,寂天都将恭恭敬敬地用头顶礼其肢体中最卑下的脚。虽然伤害、殴打、杀害、责骂、轻蔑心中具有殊胜菩提心的菩萨,可是菩萨仍旧利益那行伤害者,让他能得到眼前和究竟的快乐,这是快乐的泉源。伤害菩萨的人,虽因其行伤害,眼前得长时在地狱道中,尝受寒热苦之业报,但是最后仍会因菩萨的发心和愿力,使他有解脱轮回的缘。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前世是忍辱仙人时,被醉琼王边问边支解肢体的杀害。在那时,由于忍辱仙人的慈悲摄受和他所发的愿,使得醉琼王等五位王臣的最后一世,成为释迦牟尼成佛后,在瓦拉那西初转*轮所教化的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就像这样,结恶缘也成为解脱轮回缘之快乐泉源的发菩提心菩萨,永远都皈依您!为了要使人知道具殊胜菩提心的菩萨是最胜皈依和顶礼的对象,因此寂天也皈依顶礼菩萨。以上是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二、品名
接着讲第一品的名称,入菩萨行中,二障习气清净、应证诸德全证,称为菩提。多劫利益无边众生,行难行之行,永不退怯称为萨埵(勇识)。此菩提萨埵之行广如大海,要成熟自己须行六度,要成熟他人须行四摄法,或是如戒、定、慧三学之行。实际指示出能如实进入菩萨行的方法,共有十品,第一品即为菩提心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