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切,我在《大手印實修心髓》中談了許多。所以,修大手印,必須要得到真正的善知識。
7、“八關齋戒”
◎問:能談談爲什麼居士不能閱讀比丘戒的真實原因嗎?
●雪漠:因爲居士對照那戒時,易對比丘生輕慢心。
◎問:未出家的人守怎樣的戒?爲何說八關齋戒適合現代人?
●雪漠:千戒萬戒,只有一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過,還有一種方便戒,就是八關齋戒。在家人也可以守的。因爲它可以一月守一天或幾天,而這正符合科學的養生原理。
◎問:除了八關齋戒外,在家的修行人還有什麼平時應該特別注意的戒以及絕對不可犯的戒,萬一不小心犯了怎麼辦?
●雪漠:忏悔。不再犯即可。戒是自我拯救之法,不是爲他人守的。無戒者是不會幸福的。無戒便是自我放縱,自我放縱者多害人害己。戒是守住靈魂的標杆,知道啥該做,啥不該做。
◎問:現代人很難受持五戒呀?怎樣才能隨時隨地的控製自己的心性啊?
●雪漠:五戒是最基礎的。以少欲知足就成了。知足是最好的戒。沒有戒便沒有一切。持戒而修定。持戒者,遠離誘惑;修定者,安住真心。持戒就是不要叫那外界的邪風吹熄自己的智慧之燭。所以戒才重要呢。
◎問:請問修行人犯錯有哪些忏悔的方式?
●雪漠:傳承不同,方法也不同。先找明師,再討妙法。
◎問:現在經濟時代,社會浮躁,對修定有影響嗎?
●雪漠:有的。戒是一種准則。欲修定,先築戒律之牆,可阻邪風入內吹熄智慧之燭。戒更是解除命難的妙法,當代的絕症病人,只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戒,大多可得救。
◎問:請問注意生活方式的戒,怎麼理解?有哪些?請您具體說一下,好嗎?謝謝!
●雪漠:比如,過午不食者,肯定不得糖尿病。
◎問:善巧方便是佛對衆生說法時的一種手段,變化成各個不同的人,讓人求得十法界的智慧和精神,所以戒律不能嚴守,就是一種虛僞和假意嗎?總聽到年輕的人死去,請問老師,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這是否就是命難?
●雪漠:是的。許多人只是不明白而己。心明之後,大家還是願意離惡趨善的,這便是戒。戒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叫自律。許多人的命難,便是不明戒而致。或造殺業,或吃有毒的肉,或放縱生命,或利欲熏心,造成生命機能的喪失,終而夭折。我這裏所說的戒,其實是自律的另一種稱謂。只是佛教中,有一套很成熟的自律方式,我們稱之爲戒。不明白該做啥者,便可看看佛教的戒。
◎問:請問老師是否每個人應持的戒律都一樣?
●雪漠:先要明白啥好啥壞,才能談到守與不守。病不同,藥便不同。但治病的原則,大多有相應標准。佛教的戒,便是那標准。那是人天一體之規律。所有欲成佛者,皆須守之。所有欲成阿羅漢者,皆須守別解脫戒。無一例外。許多人不明這一點,縱欲而欲成佛道者,便是可笑了。
8、獲戒與犯戒
◎問:老師,戒律是不是對于某種精神的敬畏?
●雪漠:是的。敬畏,向往,向它看齊,有取有舍,就是戒。
◎問:戒裏面比如說戒酒,但我們又要消除所謂二元對立。還有比如濟公以及《八十四個大成就者故事》裏也有喝酒的大成就者。這是需要怎樣來界定呢?
●雪漠:能控心且不亂性者,可以多喝酒。一飲酒便亂性者,少喝或不喝酒。當代人可以喝一點紅葡萄酒,但不可過量。酒多傷身。
◎問:如何獲戒?
●雪漠:居士戒有兩種獲得之法:一在如法的善知識前獲戒,一種可以在佛前發願求戒。
◎問:請問漸悟和頓悟,都是指悟入登地菩薩果位嗎?是不是一旦悟入登地菩薩果位,就再也不會犯戒了?
●雪漠:登地菩薩只是得慧,他們仍有他們必須持的戒。戒很像中國的長城,是爲防外賊進入的。
◎問:戒律像長城,邊關既要通暢交好,又要嚴守外敵,兩者如何兼得呢?
●雪漠:私下問你的上師去。我這裏不談比丘戒之類。我談的只是人的自律,權名爲“戒”。我用“戒”名,只是想引起人們對戒的關注,希望人們向佛教學習自律之法。
9、沒戒律,便沒傳承
◎問:請問不守戒的人會有什麼危險?
●雪漠:無戒便無定,便無慧,便無佛教。有許多人,無戒,更無生命的健康和自由。
◎問:大禮拜是不是也是一種戒?
●雪漠:不一定。要是你發願以此爲戒,終身行之,也無不可。有修拙火者,甚至以淫欲爲道,卻不知那拙火本是將那精化爲生命之火。所有漏者,皆不可能修成拙火。所有戒條,皆對治一種煩惱。
◎問:戒律對佛教,或對教派傳承的影響是什麼?
●雪漠:沒戒律,便沒傳承。
◎問:請問在大手印文化中嚴格的道德體系是什麼?除了戒律,靈魂塑造需要什麼條件?
●雪漠:需要願力。沒有大願,便沒有大行。
◎問:您在《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書中說到白龍護法的照片。機緣成熟,我有幸見過,想來以後自然都能面世的。
●雪漠:要知道,許多東西的出現,不是用來賣弄的。是故佛定了戒律:輕易不許顯露神通。這條戒律,格魯派大德守得最好。我尊敬他們。
◎問:網上有一說法:念時輪金剛某一咒語即可修學任何密法,也沒有盜法之嫌。此說法可信否?真有其事?
●雪漠:密法必須得到上師真傳,單純地自學意義不太大,而且你可能走錯路。但盜法之說,佛經上也少見。你想,只要“盜”出法去,修出無數佛來,豈不更好?
《叁昧耶誓約與守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