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沒有禅修便沒有證悟

  沒有禅修便沒有證悟

  1、真正的禅修

  

  ◎問:雪漠老師,您證悟的路子是不是人人都能效仿的呢?如果不是的話,對大多數行者,如何走才能接近您的境界呢?修行簡單的說是否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我的理解對嗎?

  

  ●雪漠:每個人的證悟方式和過程都屬于他自己獨有,別人用不著模仿的。心的明白,要體現在行爲上才有意義。

  

  ◎問:禅意是什麼?您對禅有何體驗?請問這樣的修煉對您的影響是什麼?

  

  ●雪漠:禅意是說不出但感覺到的那份清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禅可體會,無法言表。我是用行動來印證自己學到的東西,沒有行動,便不會有真正的“得”,那行動,便是人們所說的修煉。

  

  ◎問:證悟是一種精神狀態?必須要經過禅修嗎?

  

  ●雪漠:沒有禅修便沒有真正的證悟。就像不坐車或走路肯定到不了目的地一樣。

  

  ◎問:您在《大手印實修心髓》中寫到印度大成就者薩惹哈的禅修故事,他的妻子說:“真正的禅修不是盤腿打坐,真正的閉關也不是遠居山林。真正的禅修是遠離散亂、執著和分別心。”現在好多人對禅修不是太理解,總認爲打坐、禅定、做功課等等就是禅修,請您解釋一下好嗎?謝謝!

  

  ●雪漠:是的。“真正的禅修不是盤腿打坐,真正的閉關也不是遠居山林。真正的禅修是遠離散亂、執著和分別心。”不過,當一般人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得不到正確教授之後,用一種相對固定的宗教禮儀會比盲修瞎煉好。

  

  要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照他的話去做便是最好的修煉。

  

  ◎問:如何遠離散亂、執著和分別心,香巴噶舉法脈中,觀修是否爲最好?

  

  ●雪漠:觀修是很好的妙法,沒有觀修,便沒辦法清除習氣。至于是不是最好,倒不一定。病不同,藥便不同。最好的法,是對機的那種。

  

  ◎問:觀想的時候,是把心住于觀想的像,那不是有所住嗎?可《金剛經》說應無所住!那不是著我人,衆生壽者嗎?

  

  ●雪漠:先借觀想,以修專注力,然後再破執。先借相修心,借事調心,後來才會無心無相。

  

  ◎問:唐卡中的佛父佛母及壇城形象是藝術家的想象還是藝術家根據修行者定中所見描繪?爲何少見奶格瑪的唐卡呢?

  

  ●雪漠:問得好!想象得久了,便也有了定,最後便沒了二元對立。那時,想象即定,定即想象。奶格瑪唐卡也有,在教內流傳的多。這便是當初“密”的原因。

  

  ◎問:在目前的環境,修出離心,是不是必須身出離,然後才能做到心出離?

  

  ●雪漠:身出離是以心出離爲前提的。沒有心出離,哪有身出離?

  

  ◎問:關在家裏修行,很清靜,一旦接觸外面,心就被世俗弄的不清淨了,再坐下來時,總是散亂,怎麼好?

  

  ●雪漠:多關幾年。所以在佛教上提倡出離,沒有出離就沒有成就。世界上沒有不出離而成佛的人。

  

  ◎問:沒開悟的人如果沒有時間坐禅,可不可以在做事中守心,行中得定?

  

  ●雪漠:只要得到妙法,也可能在日常行爲中修定。但沒有真正的出離,是很難證得究竟的。

  

  ◎問:修行的時候,總會自然有身體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不是也要放下?

  

  ●雪漠:當然呀。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沒了身體,那時,你不放下,也得放下。若將感受當成智慧,那麼,你沒身體時,智慧到哪裏去了?

  

  ◎問:怎樣調整心氣浮躁?不想做功課,但心裏還很想做功課。

  

  ●雪漠:要學會享受生命,當然包括修行。

  

  ◎問:覺受和證量如何能速速生起?

  

  ●雪漠:“信”極則生證量。

  

  2、苦樂之別也是分別心

  

  ◎問:請問,産生定的狀態,是不是意味著煩惱業障全部消除了?只有在定中才能開悟了?

  

  ●雪漠:定還不能完全消除煩惱,究竟的慧才能離苦得樂。修定後才能開悟。所謂定能生慧。

  

  ◎問:如何境界,才能離苦得樂?

  

  ●雪漠:不離而離,便能化煩惱爲菩提。

  

  ◎問:既然,苦樂是相,脫離不脫離,也都一樣啊!還在輪回裏面,和修成佛,有什麼區別嗎?

  

  ●雪漠:苦樂之別也是分別心呀。當到了一定境界,苦就是樂呀。許多苦,其實是人的欲望沒有滿足時的失落。佛就是不被輪回假象和生命幻象迷惑的人。

  

  ◎問:從您的“雪粉”群體中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生命之路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從“紅塵”中感悟到“苦”,在“苦”中泡透之後繼而出世,“長大”之後隨後“入世”利衆;而有的人因爲某種機緣,直接投入出世的“智慧之水”裏,跟著上師入世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慢慢“長大”了。這是漸修和頓悟嗎?

  

  ●雪漠:在得到真正的智慧正見之後,做事是最好的修。有了智慧之後,沒有比做事更好的修了。有了大心後的做事,也是頓悟的一種。

  

  3、安住覺性,隨緣照物

  

  ◎問:佛家的與世無爭,清靜無爲同現在社會的激烈競爭、爾虞我詐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呢?

  

  ●雪漠:與世無爭是心,激烈競爭是行,你可以在激烈競爭的同時清靜無爲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行爲上積極,心態上平和。“事在人爲”之後,再“順其自然”。

  

  ◎問:行爲積極何以知心態平和?

  

  ●雪漠:如鴨飲水,冷暖自知。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在激烈競爭時是不是心態平和?這是自證分。

  

  ◎問:明白了,那就是以積極向上的行爲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以清靜無爲的心態去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

  

  ●雪漠:是的。

  

  ◎問:在世間生活,如何樹立一種“品質”,合流不同汙,如何把道理融入生命,而在習性來的時候也能保持那份明白不動搖?

  

  ●雪漠:安住覺性,隨緣照物。不著于相,如如不動。修行修行,修的是行爲。沒有行爲,就沒有功德。那些沒有行爲的人,僅僅想靠所謂的發心是不可能成就的。真正的發心,要體現在行爲上。真正的成就,必須包括有五個方面:身、口、意、功德、事業,缺一不可。行爲就包括後二者。

  

  ◎問:生活中,我沒有念佛、做佛事,只是要求自己做到不可煩躁,遇到任何事都應心平如水,隨和他人,這樣算修行嗎?

  

  ●雪漠:算。但這只是世間法的修行,不能出世間的。

  

  ◎問:請問怎樣修才是出世間的?

  

  ●雪漠:放下!破執!

  

  ◎問:如看不破,是否能放得下,怎樣放下?

  

  ●雪漠:看不破就放不下。

  

  ◎問:未見真心之前,便不是真正的修行,那麼怎知這種修行不是在助長真心呢?

  

  ●雪漠:主要看你的信心是否增長?心是否日漸清涼?是否有利衆的行爲?能否放下對今生的所有執著?若回答是肯定的,那麼你就是在助長真心。

  

  ◎問:怎麼理解真正的修行是無修呢?

  

  ●雪漠:真正地成就之後,而不執著于那種成就,便是無修。不成就的無修是懈怠。

  

  4、關于持咒與祈請

  

  ◎問:我們應該如何持咒?

  

  ●雪漠:如何持咒,去問上師。因爲不是上師的人是不能隨便教人持咒的。

  

  ◎問:如何祈請奶格瑪?謝謝!

  

  ●雪漠:每天持頌“奶格瑪千諾”這個咒子。祈請任何成就者都是一樣的。祈請上師時,不要有分別心。

  

  ◎問:爲什麼需要祈請上師呢?

  

  ●雪漠:祈請態是一種功能態。各個大宗教都要祈請。沒有祈請,便沒有宗教。

  

  ◎問:我可能有些唐突,總感覺祈請容易引入神秘感,似乎南傳佛教就不講究這些。

  

  ●雪漠:也有的。他們祈請釋迦牟尼佛。

  

  ◎問:什麼是究竟意義上的咒?

  

  ●雪漠:究竟意義上的咒是:信心,淨信,淨行。

  

  ◎問:學佛如同醫病,要辨證對治,佛陀八萬四千法門,針對不同心病之人,故有頓悟漸修、漸修頓悟等多種形式。

  

  ●雪漠:是的。有見上求修,有修上求見。理上需頓悟,事上要漸修。

  

  ◎問:明心見性,直指心性,如果再加上對道次第的學研,內外夾攻,相得益彰,不是更好嗎?

  

  ●雪漠:對的。二者並行不悖。理上需頓悟,事上要漸修。大手印見地,加以道次第修證,方相得益彰。

  

  ◎問:何謂真心觀照?如何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觀照呢?

  

  ●雪漠:這就需要找善知識爲你開示心性。修煉不僅僅是觀觀佛像,持持咒子,而是不要丟失你的真心。

  

  5、沒有執著,便是見性

  

  ◎問:“我執”和“法執”的區別是?

  

  ●雪漠:我執執著自身,法執執著外物。

  

  ◎問:也就是“六根”和“六塵”的關系嗎?

  

  ●雪漠:是,又不僅僅是。這種名相,此刻說起來麻煩,書上都有的。佛教將世上萬物稱爲法。

  

  ◎問:那破法執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程度呢?心裏不執著的時候,但被棒子打到還是會痛,這是不是說明細微的執著還沒破?

  

  ●雪漠:便是疼,心也是明白的呀。覺者不會因爲疼,而再變成糊塗鬼的。

  

  ◎問:如果完全沒有了執著,就會見到自己的本性?

  

  ●雪漠:不對。沒有執著,便是見性。並不是沒有執著之外,再去找另外一個見性。

  

  ◎問:見性就是不執著對不?

  

  ●雪漠:見性是真正的不執著。真正破執之後,便是證果了。阿羅漢破我執,菩薩破我法二執。

  

  ◎問:怎樣才能止息妄心,讓真心長住?

  

  ●雪漠:先找到真心,才能談長住。

  

  ◎問:時時觀照當下與聚精會神做當下的事,有差別嗎?

  

  ●雪漠:有差別。真正的時時觀照是真心的作用,聚精會神者不一定能認知到真心。

  

  ◎問:雪漠老師,怎麼理解精進?有爲法都不算精進嗎?

  

  ●雪漠:有爲法的精進如果不和正見結合,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走火入魔,像那些恐怖分子和“人肉炸彈”們就是這樣。

  

  ◎問:有時忽然對生活或者修行有些體悟,但又不知道這樣的體悟是否正確?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麼准則去檢驗自己的體悟是對修行有益或者是無益的呢?

  

  ●雪漠:看你是不是比以前更明白,更寬容,更慈悲?

  

  6、做事但無求,無求更做…

《沒有禅修便沒有證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