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命要竅訣 深海中的摩尼
上師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著
敬禮曆代持明成就至尊上師前,爲利自他有情祈請大悲加持我等心相續!
一如暗夜期望大光明 顯現破碎昏昧智慧景
遵循先輩持明勝道軌 前行命要竅訣今重申
在講授前行修持的命要竅訣之前,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我們是否曾經多次地修行過前行的教言,是否如量達到了界限是最爲重要的!並非單純地憑借口與舌的念誦,便能夠達到預期的成就,而是要運用自己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和虔誠,仰仗對于法義的如實了解,以不懈的努力作爲銜接,這才是真正能夠達成解脫目的中奠定堅固基礎的行持方法!所以,在這裏再次重申其命要,意在強調修行成就的界限,避免修行中因爲各種未解而導致的誤區,所以,我們分兩方面來闡述其要點:
第一,通過修法本身的要點來解說其界限;第二,通過結合見地的方式來澄清其要點。
第一分叁:一,概括根本乘的修行要點;二,概括大乘顯教要點;叁,遵循密咒的規則。
首先,概括根本乘的修行要點:以出離心爲主的四種修心教言,是轉變我們對于輪回執著習氣的方法,可以說,如果運用這四種方法修心之後,就能夠極爲有效地將貪戀輪回的心念轉變成厭離,即使是對于所謂的快樂,也都能夠由衷地認識到其最終會導致痛苦的真實面目,從而不會迷失在追尋美妙輪回夢境的妄想之中。要知道,無論是對于暇滿人身的珍惜,還是對于因果真實的奉行,這一切都來源于對于痛苦和輪回過患的如實體悟!如果不由衷地感知痛苦和無常,那麼對于輪回的出離心和對于因果的遵循將都會變得做作和膚淺,所謂守護清淨的戒律、精進修行等等,將都成爲虛幻的假想和不中要害的表面模式!試想,如果一位亟待治療的重病患者,自己根本沒有感覺到痛苦或者時間緊張,那麼醫生和醫藥等治療,對他來說,又有什麼重大意義呢?在《寶積經》裏,佛陀慈悲地譬喻說:“要把自己作重病瀕臨死亡者想,把善知識做唯一之良醫想,把依止做看病想,把修行做服藥想,把解脫做病愈想。”那麼,作爲一個希求解脫和成就的修行人,我們是否真實地生起這種迫切了呢?這要扪心自問,切勿掩耳盜鈴,這是最爲重要的竅訣,決不自欺的竅訣!無論如何,都要如實地令其生起,否則,再精進的修行都會不得要害!切切!切切!
二,概括大乘顯教要點:
其次,概括大乘顯教要點的皈依和發菩提心教言,是具備了出離心等基礎之上的重要修法。
皈依,是因爲希求超越輪回痛苦鎖鏈的束縛,從而對于上師叁寶生起由衷的信任、追隨、依止之心,前面是對于世間和人生的看法,現在是對于解決其根源的目標,所以,出離心是對于痛苦的感知,而皈依是對于解脫功德的感知,如果沒有如實憶念其中的含義,將會迷失在心口不一的假相之中!
發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建立在對于輪回痛苦的真實感受上,而且不單單是自己,是對于所有無奈漂流在輪回大海之中的、曾經做過父母的有情,從而生起一種不僅希求自己解脫,更要使所有如母有情解脫的廣大發心,如果沒有對于痛苦的感知,將會産生極大的誤區:
“因果是各自造就的,爲什麼我要救度衆生?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我的幫助!……。”
這是對于解脫功德的感知,以及對于平等利益自他之心的修行。雖然其中有世俗的願望、行爲兩種修行方法,勝義菩提心有建立空性智慧的方法,但是,我們這裏最爲重要的,是建立在念恩之心上,以漫無邊際的痛苦流轉爲運心的起點,通過報恩和最終解救一切衆生的真實願望來督促自己,在沒有現前的力量救度自己和他人之前,務必精進修行善法,極大限度地接近大悲、大智、大雄勇的智慧境界。
叁,遵循密咒的規則
最後,遵循密咒的規則,做忏悔、集資、頂禮、修行上師瑜伽的時候,都是爲了覺悟而做的准備和努力。
其中,忏悔的時候,一定要有懊悔之心,也就是認爲自己真正地積造了極大的罪業,這會導致輪回的苦果和解脫的障礙!如果沒有懊悔之心,不論如何忏悔都難以達到真正的清淨,畢竟,即使是在生活當中,我們也難以接受言不由衷的道歉,更何況是面對解脫這麼重大的事情呢!?
集資的時候,最主要的是無執的布施和供養之心,如果存有觀待自己利益和私心的布施或者供養,那都是證悟廣大智慧的障道,因爲發心的廣大與狹窄,直接影響到將來所證悟之智慧的究竟與否,所以務必令心胸寬廣,爲利一切衆生而發願成佛的緣故,將叁世所積一切善根、受用,乃至生命,都毫無吝啬地呈獻上師叁寶,藉此積累速疾成佛的重要順緣。
頂禮的時候,也是完全發自內心地運心觀想,以自他所有衆生的身口意叁種來供養上師叁寶,忏悔所有的罪衍,祈請加持攝授,賜予四種灌頂,獲得佛陀四身!如果我們沒有清淨的發心,做頂禮的,將只是身軀的起伏和假相,雖然也是將來成就佛果的種子,但那是非常非常久遠之後的事情,倘若希望現前就獲得力量,就必須調動叁門,純粹地浸注在虔誠和恭敬之中。
上師瑜伽的時候,重點是憶念輪回痛苦後,思維上師叁寶的智慧法行和解脫功德,引生出強烈得能夠震撼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心,藉由這種虔誠,心不散亂地通過祈禱的方式來修行,用出離心、虔誠心、祈禱、專注來貫穿始終。
總結上面所說的要點:四種修心的主要修行是對于痛苦的強烈、真實的感知,生起亟欲出離的信念,從而可以遵循清淨的戒律等任何有益脫離痛苦的方便,而且決不違越和懈怠;皈依、發心的要點,是建立在對于痛苦的迫切出離之心的基礎上,看到上師叁寶的功德,産生想要證悟的願望,關鍵是憶念解脫功德的信任和對于如母有情報恩的積極與真誠;忏罪、集資、頂禮的修行,主要是對于迅速成就解脫果位産生迫切願望之後,爲了清除違緣、建立順緣,發自內心深處地真誠懊悔、真實無貪的布施等等;上師瑜伽的要點,便是出離心、信心和祈禱。
第二,通過結合見地的方式來澄清其要點:
如上,我們已經再次闡述了前行的修行要點,但是,依然會有人産生疑慮:
“不是說密法的修行,主要是淨相嗎?那麼修行無常、出離、大悲、忏悔、集資等方便的時候,主要是要認爲它們是實際存在的痛苦和真實可證的功德,不是和本來清淨的淨相相抵觸了嗎?”
這是沒有矛盾的。我們前行的修行方法,是爲了奠定究竟解脫的堅實基礎而設立的,爲了引導不同根性的行者,所以遵循根本乘、大乘顯教、金剛乘等叁乘道路的次第,分別引導我們生起出離心、大悲心、淨相,而且,作爲前行,我們沒有要求大家立刻證悟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只是通過次第的引導來建立正見的方法,例如:
就根本乘的教法而言,出離心是引生所有功德的源泉,在此之上,無論對于因果的取舍,還是守護清淨的戒律等等,都能夠自然做到;在大乘顯教當中,大悲心是成就佛陀廣大智慧的根本,在此之上,所有的四攝、六度、萬行等世俗菩提心與究竟智慧正見的勝義菩提心等,一切功德都能湧現;密法的根本是淨相,前行中淨相是目的,正行中淨相是道路,最終成就淨相的本質。
我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出離心爲根本引生的所有修行,都要以如實地感知痛苦爲基本,這時候不需要思維任何所謂的虛幻、不實、空性、淨相等等,不是它們不存在,而是在這個修法之中,我們務必、也僅僅需要遵循根本乘的教言,如實地、真誠地感知輪回痛苦的自性,以此作爲精進修行解脫道的契機,這是唯一需要的!畢竟,我們所“認爲是空性”的概念,根本不能取代真實的痛苦和感受,所以,一定要不欺騙自己,不要混淆概念!
以大悲心爲根本而修行的道路,是建立在以上的基礎上,藉由感念一切衆生曾經作爲父母的恩德,爲了報答他們而生起欲求迅速成佛的真實願心和修行。這時候,也不需要憶及任何空性等理論,試想:
如果我們的苦樂都是現前的感受,爲什麼衆生的感受就得是虛幻的呢!?
不要說不是自己現量境界的言辭!雖然菩提心的修行當中包含了對于空性的教法,但是,作爲實修派的繼承者,我們只要真誠地感知輪回痛苦的真實之後,以空性、淨相作爲佛陀最終智慧的目標來看待,現在最極需要的,僅僅是因爲感知衆生真實的苦難而令自心悲痛得難以自持的同體大悲!所以,不要管是真實還是虛幻這種不切合當前實際的觀念,要把握住強烈的利他心和精進的熱忱來修行!就像不要自欺一樣,作爲大乘菩薩道的行者,千萬也不要生起或者持有任何輕視、無視衆生痛苦的自私和邪見!一定要知道,千萬不要把未來才要修證和達到的空性和淨相,當成是現在就奉行的行爲,那是對于教法的誤解,對于因果的顛倒,甚至可能會是誹謗!
在以淨相爲根本的密咒道路之中,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理解:
真實的懊悔、真誠的供養、由衷的虔誠、迫切的祈禱,這是作爲道路來修行的部分;認知一切罪衍的本質是心性,因此無來無去、不垢不淨,一切福德本來圓滿具足,自性本來與上師無異等等,這是在結束修法之後,作爲預期未來達到這種證量的預演,培養真正證悟此中精要的勇氣和習慣的,千萬不要將之作爲修行的中心,因爲現在是修行前行,不是正行!不要以各種借口來搪塞自己本來就不很堅強的信心,這會導致見解和行爲脫節,因果顛倒,嚴重的,會令今生都深陷在似是而非的虛幻迷離之樊網當中,令難得的人身白白空耗!
前行道路之中,對于輪回痛苦和解脫的功德、上師叁寶的大悲加被等真實的感受,都是行持的中心,對于空性、淨相等見解是冀望在正行的時候達到的成果;在正行的道路之中,把握淨相是修行的道路,而結合輪回痛苦等真實感受爲基礎,任持超越其假相束縛的如幻叁摩地,是利他的銜接方便…
《前行命要竅訣 深海中的摩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