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之法,應當發願,何時我心方能泊然而住,觀我此身亦具如是法也。應如般若經所說,起膨脹等想也。生起不淨想者,謂我此身當來必成朽腐,貪食不淨之狐狸等,聞其臭氣,亦厭惡不欲近前,如是思維,觀與屍林之屍身無別也。

  辰二于親友貪之對治分別觀察分叁 巳一不應貪著親友 巳二明其故 巳叁等同一處一日之伴侶想 今初

  唯是此身也生時 與生俱來骨肉等

  若尚散壞各分離 余親愛者何待言

  應斷與親友不離之貪著,此唯一之自身也生之時,與之俱來之骨肉等,尚且散壞,各各分離,由各各不相系屬之業自在而來之余親友等,其必分離,更何待言,當作速疾散離想也。

  巳二明其故

  生時獨來一人生 死時亦唯一人死

  若他不能代受苦 奚爲因親作障礙

  暫時共住,于彼無所貪著,生時獨自生,死時獨自死,依彼造集罪業,異熟苦等,若他人不能代受,何故爲親而障礙善法,毫無利益,故不應貪著也。

  巳叁等同一處一日之伴侶想

  宛如世間行旅人 偶爾同投止宿處

  如是叁有旅途中 偶爾受生同一處

  如諸同行旅者,偶于一日,同投一止宿之處,由業力故,于叁有旅途中,同一種姓,亦唯是血脈等之關聯,同一生處受生而已,不應貪著也。

  卯五不散亂殊勝分二 辰一智者應依阿練若 辰二依阿練若之功德 今初

  眷屬環繞徒悲苦 應及四人尚未來

  從床榻上舁身起 當早獨往叢林間

  生之終不外乎死。死時諸世間親友,悉爲憂惱所逼,應及早乘未有四人從家宅床榻上舁舉其屍體之前,往森林中依止阿練若也。

  辰二依阿練若之功德分叁 巳一無憂惱逼 巳二善品不壞增長 巳叁故我應依阿練若 今初

  既無親知亦無怨 孑然一身住閑靜

  計我此身早已死 即令今死複何恨

  住叢林間有何功德?無能生貪嗔之親,亦無懼作損害之怨,唯此一身,住寂靜處,舍諸親友,未死之前,已作如死之想,遠離貪著,雖死亦絕無人爲之憂惱也。

  巳二善品不壞增長

  任令何人住于前 不能令我生憂惱

  若修隨念如來等 無能令心散亂者

  故我一人當獨往 郁茂蔥茏林將間

  住阿練若,雖有怨親等住于其前,悉不能以憂惱損害等,擾亂此住森林者,修隨念如來等,解脫及一切智道,故智者應離愦鬧住林間也。

  巳叁故我應依阿練若

  無多擾惱常安適 一切散亂皆寂靜

  是故住極其欣悅身心安樂之森林,易得養命之具,無多擾惱,無病等故能生安樂,一切散亂悉皆寂靜,我就一人孑然獨住,損惱少善法增長故。

  子二斷邪分別分二 醜一于五欲修厭患 醜二于阿練若修歡喜 初中分叁 寅一思維受用五欲果有怖畏 寅二思維身等體性不淨 寅叁思維能生衆多不可受樂事 初中分二 卯一勸勤修善法 卯二思維五欲過患 今初

  舍置別余邪思維 爲令此心平等住

  亦爲調伏自心故 我當一心勤精進

  欲心害心等,別余思維,悉皆舍置,修二種菩提心,我當專注一心思維法,平等住心,亦當依彼修實際義伏斷煩惱,故應勵力發勤精進也。勇猛長者所問,經雲:“複次長者也家菩薩,住寂靜處,應當思維,我今何故住寂靜處,唯寂靜非善行也。”乃至何故我今住寂靜處,應令所修善法圓滿故也。

  卯二、思維五欲過患 

  若於今世若後世 諸欲唯能生衰損

  今生殺縛及刑刖 後世能成地獄苦

  貪著五欲,現生後世,諸欲能生廣大衰損聚,此生若殺若縛若割截刑刖,後世能成地獄等,妙月女請問經雲:“以欲爲因有情墮地獄,貪著五欲成餓鬼畜生”雲等。

  寅二思維身等體性不淨分二 卯一觀屍林相思維過患 卯二配合生時現法思維 初中分六 辰一所貪味者無果 辰二最後不外棄于屍林 辰叁于自他身不應悭貪守護 辰四不應施以裝飾 辰五應極怖畏 辰六于衣所覆者不應貪著 今初

  匍匐男女鬼卒前 爲彼再叁作祈請

  或諸罪業或惡名 爲彼一切非所畏

  我甯趣入恐怖中 亦甯耗損諸財物

  若于彼身能抱持 善哉我心亦歡喜

  彼唯骸骨更無他 不能自主亦非我

  何故于彼深好樂 愛著不能趣涅槃

  于男女鬼卒前,再叁啓請,唯願我之匹偶,與我某甲,常得共住。爲彼女故,我甯不避諸罪,或被惡名,乃至殺戮等災禍怖畏,亦甯趣入。爲彼之故,耗損一切財物,不亦不恤,但于彼女之身,常能抱持,不亦善哉。如是好樂貪著之身,骸骨之外,更無他物,從初以來,非有自在,亦未屬于我,毫無所用,何故極其愛樂,周遍貪著不趣涅槃,應斷欲貪,勤趣解脫道也。

  辰二最後不外棄于屍林

  初時殷勤好護持 後時驚愕何如此

  先爲他見或未見 恒以衣等覆其面

  汝昔迷戀貪著者 今仍如前現量轉

  鳥鸢啄去現其形 何故汝今欲逃避

  若彼女人,初美妙時,殷勤愛樂,藏護扶持,及時觀之,乃大驚愕。未至屍林以前,他人或見或否,有衣等覆其面。汝煩惱貪著之面,今正現量轉,死時于屍林中爲鳥鸢等啄去其衣,極其顯明如是見時,何故逃避,爾時亦應貪著也

  辰叁于自他身不應悭貪守護

  昔時若爲他眼見 汝心悭惜極防護

  雲何今爲他啄食 汝心不惜不防守

  若他人目視汝之婦女,汝亦耽耽防守,其身今爲烏鸢等啄食之時,汝何不守護,應仍貪著守護也。

  辰四不應施以裝飾

  若見如斯朽肉堆 烏鸢狐狸所食啖

  可于鳥獸肴膳前 花曼旃檀莊嚴供

  複次,于屍林中,烏鸢狐狸等,見此朽肉,亦以爲食。于烏等所食之物,何故以花蔓旃檀金等莊嚴而供養之?生時亦不應施以莊嚴也。

  辰五應極怖畏

  久死屍骸不動搖 汝今見之猶怖畏

  全身搖曳如起屍 汝今見之何不畏

  住于屍林之時,見久死之屍骸不動者,汝猶怖畏逃避,今于生時猶如起屍,無論如何,應盡力發起如是思維之意樂。作如是想,雲何不畏?應如是起屍不應貪著也。

  辰六于衣所覆者不應貪著

  若其覆蔽猶貪著 何不貪愛未覆者

  若于屍骸非所樂 何故抱持衣覆者

  若于衣覆之身,尚且貪著,棄于屍林之時,彼無蓋覆,何不愛樂就亦愛之也。若棄于屍林者非所好汝何故抱持依覆者,等不淨故。

  卯二配合生時現法思維分叁 辰一現量不淨不應貪著 辰二比量決定不應貪著 辰叁破淨執 初中分五 巳一于觸不應貪 巳二破淨 巳叁身心別別非所貪處 巳四思維其罪歸于自身 巳五形色非可貪處 今初

  同依于一食物中 出生便溺及津唾

  此中便溺非所愛 汝于津唾何愛樂

  若其樂著唯細滑 兜羅棉枕何不貪

  謂無氣味及漏泄 欲者唯爲不淨迷

  諸具欲貪下愚人 謂兜羅棉雖細滑

  不能兩兩相交會 由斯不樂兜羅棉

  若謂所好爲女人之津唾,二者之因,同爲食物,果成便溺及津唾二者,此中不好便溺,何故獨好津唾,等是從不淨因生之不淨果故。于細滑兜羅棉枕,不能好樂,如觸女人,謂不如女人身有漏泄氣味,是諸具欲者,于不淨愚以爲淨貪著之所行也。諸具欲愚味之惡人,謂兜羅棉雖細滑,不能兩相交會,故不愛兜羅棉,此乃顛倒執著,故于觸不應貪也。

  巳二破淨想

  若謂所貪非不淨 唯余骨瑣筋絡纏

  血肉汙泥塗其外 此物何故置懷中

  汝身自具多不淨 即彼堪供汝受用

  何故于他不淨囊 貪求不淨生貪欲

  若謂所貪非爲不淨,于骨瑣筋絡纏結之上,塗以肉泥,于彼女人,何故抱持,非所應也。複次汝身亦有衆多不淨,汝恒可自受用,何故于他人不淨皮囊,貪著渴慕,于自身不滿足,愛樂女人之身,不應爾也。

  巳叁身心別別非所貪處

  若謂所好爲肌膚 妙著美觀爲所欲

  肌膚色質本無心 汝于是中何可樂

  若貪其心是何物 不可觸知不可見

  誰能觸見所未聞 無故抱持何所爲

  若謂我不愛兜羅棉,而愛他身之肌肉,故欲觸欲見,則所樂者,非心自性,死人肌肉,汝何不愛樂?應當愛樂,然不如是,故不應貪著也。若謂貪著他人之心,汝所愛樂之心,複是何物,彼既不可觸亦不可見,未聞有能觸之者,于無義之身,抱持貪著,何爲毫無利益,不應貪著也。

  巳四思維其罪歸于自身

  他身自性唯不淨 若不了知未爲奇

  自身性亦唯不淨 若不了知深可怪

  複次于別人之身,個不了知性爲不淨,未足爲奇,常時漏泄不淨之身,若亦不知性是不淨,深可怪也。此加重之語也。既知不淨,應破貪著也。

  巳五形色非可貪處

  離雲淨日照開敷 新茁蓮房偏棄置

  未知汝貪不淨心 耽斯穢窟有何樂

  離雲日光照射開敷之妙蓮,妙觸美觀等悉皆具備,汝貪著不淨之不淨心,何故舍彼而愛此不淨穢窟,不應愛樂,故于形色不應貪也。

  辰二比量決定不應貪著分四 巳一是不淨生源作不屈想 巳二是不屈果故作不淨想 巳叁喻明身不淨 巳四于自身作不淨想 今初

  地面若爲不淨汙 偶一觸之生厭惡

  他身不淨出生處 汝今何故欲相觸

  複次若地方爲嘔吐等不淨所汙,偶一觸之,亦深厭惡,他人之身,爲不淨出生之處,汝何好樂觸之?不應爾也。

  巳二是不淨果故作不淨想

  若于不淨既憎嫌 從不淨田所出生

  從于不淨種子也 他身何故置懷抱

  若非貪于不淨,從母胎不淨田所也生,胎中種子父母精血所生他人之身,汝何故置諸懷抱?不應貪著也。

  巳叁喻明身不淨

  從不淨生不淨蟲 于彼小蟲非所喜

  衆多不淨知性身 從不淨生何可樂

  複次,汝于不淨中所生不淨小蟲,既不愛樂,汝于衆多不淨自性之身,從叁十六種不淨物自性所生,何故愛樂?

  汝今非唯于自身 不淨自性不诃厭

  乃複于他不淨囊 貪求不淨生貪欲

  汝不唯于自不淨不知诃厭,乃複于他不淨蘊,貪求不淨以充其不淨囊,而生貪欲也。

  巳四于自身作不淨想分二 午一身不淨想 午二若貪著彼應貪著屍林之身 今初

  龍腦旃檀可意香 香粳時蔬諸美食

  但令入口複吐之 地也沾汙成不淨

  龍腦等可意香,大米或青菜,但令入口複吐棄之,地亦爲不淨所汙,故不應貪著也。

  午二若若貪著彼…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