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P5

  ..續本文上一頁未一由施增上而行 未二由損惱增上 未叁由贊譽增上 未四事業加行增上 未五得樂增上 今初

  若問施已何所用 是自利心魔事業

  問愛用己何以施 是利他心天人法

  若由悭吝增上,謂以財物施他,自己何所受用,惟思自利,是魔事業,能生怖畏故,若言我受用己,以何施他,唯思他利,是天人法,能生切圓滿故。

  未二由損惱增上

  爲己之故而損他 能成地獄等熱惱

  爲他人故自受損 圓滿資糧無不成

  若爲己之安樂故,而于他作殺等損惱,自身當墮地獄等,若爲他人故而損自身財等,爲他之故而舍一切悉得圓滿也。

  未叁由名聞增上

  欲求自身高勝者 惡趣醜陋愚癡因

  若即以此推及他 能成善趣享用樂

  自于名聞贊歎等欲求勝他,後世當生惡趣若生人中亦下賤醜陋愚癡無智。若修以此欲求高勝之心推之他人,後世得生善趣,且恭敬承事一切圓滿也。

  未四事業加行增上

  若爲自利使命他 當受果報爲奴役

  若爲他利自勞作 當受果報爲人君

  若爲自利,令他無自在,爲我奴使,自身後世,當生賤族,受人奴役。若爲他利益安樂而自勞作,後世自身當爲尊爲導,族姓賢善容色圓滿。

  未五利樂增上

  盡其世間諸樂事 皆從求他安樂生

  世間所有諸苦事 悉由唯求自樂生

  總之世間所有安樂,皆由欲他安樂作利他事而生。世間所有苦痛,悉由我愛執持求自安樂而生。故應力除我愛執持也。

  午二攝義 

  總之愚夫唯自利 能仁唯作他利益

  即于此二見差別 是中何煩多贅言

  何煩贅言廣加解說,愚夫愛著自利,一切不可愛樂之事,悉皆由此出生,能仁唯作利他之事,一切圓滿悉皆究竟。觀此二者差別當生勝解也。

  巳二應舍我愛執持分四 午一未見之過患 午二現見之過患 午叁聰明過患 午四應舍我愛執持 今初

  若于自樂及他苦 不能互換正修行

  豈唯正覺不能成 輪回中亦無安樂

  自樂他苦,應正互換,先維求成辦自樂,免除自苦反之,當于他愛樂執持唯力求成辦他樂,免除他苦。若不如是,不能成佛。若作是思唯,不能成佛,亦可即住輪回中亦無圓滿安樂也。

  午二現見之過患

  後世姑置且勿論 如人傭仆不作務

  主人必不酬傭值 現生利益亦不成

  若不舍我愛執持,而修愛他攝受,後世過患姑置勿論,現世爲人雇傭者,若不作務服勞,主人自任其役者,必不與其雇值,現生之利益,亦不能成辦也。

  午叁總明過患

  能成現見未見樂 圓滿安樂悉棄舍

  由于令他受苦因 愚夫受諸難忍苦

  若不以他利爲重,舍棄自他相換,能成現見未見現生後世安樂之方便,一切圓滿安樂皆失,由損惱他爲衆苦因,味苦樂道諸凡愚人相續受示堪難忍之苦。

  午四應舍我愛執持

  一切世間所有諸逼惱 怖畏苦痛凡諸衰損事

  悉皆從于我執而也生 此大惡魔于我有何益

  于諸世間,所有人及非人一切逼惱心之怖畏身之苦痛,所有一切衰損,悉由緣我而起我愛執持之所出生,此能生一切不可愛樂事之我愛執持大魔,于我何益?當力除之也。

  愛執自身若不舍 則不能免諸苦惱

  如人執火若不舍 終當不免被焚燒

  若愛執自身,全不放舍,自不能免除一切有情之苦。如人以手執火不舍,則不允免被燒也。

  卯二攝義分叁 辰一自他互換之理 辰二換己息違悖行 辰叁不違悖行 今初

  是故爲滅自災害 亦爲息滅他人苦

  應舍自身爲他人 亦應攝他爲自體

  輕棄他有愛自身,爲一切不可愛樂事之生源,是故爲滅自災害,及滅他苦痛,故應舍我愛執持,爲一切有情故,舍之他人,于諸有情愛攝爲我。

  汝心于此應勝解 謂我隨他自在轉

  唯除利益諸有情 此外非汝所應思

  汝心應決定了知自身今隨他自在轉,自今以後,除成辦有情一切義利外,別余惟求自利等事非汝所應思唯也。

  辰二換己息違悖行

  以彼自在眼根等 成辦自義不應理

  爲他義故以眼等 于彼不應違悖行

  若願自爲有情仆使,爲誰仆使,自之眼等,即不應于彼違悖而行。故以他有情自在之眼等于有情怒目相視等,唯成自義,非所應也。應須成辦他義以他自在之眼等,于彼有情違悖而行非所故,若見叁門所行違悖有情者,悉應思維過患再再防心也。

  辰叁不違悖行

  是故有情爲主要 所有我身可得者

  人使彼彼悉奪取 何爲利他饒益行

  以此之故,應以有情義利爲主,衣食等所有自身可得者,雖使彼彼悉皆從我奪去,應除我所執,于他有情作饒益行,如仆役受用主人衣食,憶念不忘也。

  寅二自他互換意樂隨行之理分二 卯一總明 卯二別釋 今初

  劣等有情攝爲我 自身易地爲彼人

  依無分別心修習 嫉妒競爭及我慢

  菩薩以于己劣等勝之有情,爲所緣境,攝他爲我,易自爲他,執他爲我之心,引生極高決定勝解,以無憂猶豫分別心,若修自他相換之菩薩名天援,若天授勝者當修嫉妒心,若等者當修競爭心,若劣者當修我慢心也。

  卯二別釋分四 辰一于高勝修嫉妒之理,辰二于同等修競爭心之理 辰叁于劣者修我慢之理 辰四修得之果 初中分二 巳一修習之理 巳二修己如何成就之理 今初

  彼得恭敬我獨無 我得利養不如彼

  對彼贊揚诃罵我 彼享安樂我受苦

  我今辛勤作衆務 彼唯自在安閑住

  彼于世間享盛名 而我德能不顯著

  我無功德當奈何 我等唯應修功德

  有余勝者彼不及 有余劣者我猶勝

  謂壞律儀及見等 煩惱使然非我力

  天授菩薩自修自他相換時,作時想,此天授爲人所恭敬,攝他有情爲我,作如是想,我由功德鮮薄無人恭敬。天授得如是安樂資具,而我不得。此天授得如是贊揚,而有情诃罵我等。彼得安樂,而我等受苦,我作負戴等衆務,而此天授安閑而住。此菩薩于世間持戒多聞名聞廣大,而我劣小功德無聞,何故汝能勵力功德成就,而我等有情功德不成?我等有情亦當勵力修行成就功德也。謂彼高勝亦以我等下劣者爲比較而相待安立,以較功德更大之補特伽羅則此菩薩功德小矣。以較下劣有情,則我這功德殊勝矣。我等有情不應怯弱,應勵行成就菩提。應如是思維,而修攝他爲我也。若謂汝由壞戒及見等,故不及天授菩薩,壞戒及見,及資生衰損等壞見及行,是由偶然煩惱之力,非我自在欲樂之過也。此句亦作非由偶然煩惱力。

  巳二修己如何成就之理

  應須盡力救我等 自願代受諸災害

  若于我等不能救 何反輕蔑于我等

  彼有功德我何益 彼自有其功德耳

  于住惡趣毒蛇口 諸有情類無悲心

  反欲以功德驕人 後時回向諸智者

  汝天授菩薩若具足悲心,應如何盡力補救我等之災害?成人功德之難行苦惱,亦應自願代受。然彼天授于我等不爲救助,不作饒益中矣,何故反作輕蔑?彼菩薩之功德于我何與?此天授菩薩自有功德,于我等有情無益也。又此天授,不惟不具悲心,于我等壞戒及見如住于惡趣毒蛇猛獸口中之有情,不作饒益,且以有功德自驕以回向我等士夫有情諸善功者。增上欲樂及輕蔑皆不應也。于諸有情施設我想,菩薩自己作他人想,思維彼不應于自己作損害也。

  辰二于同等者修競爭之理分四 巳一利養恭敬之爭 巳二功德名聞之爭 巳叁樂善之爭 巳四倘遇損害當生歡喜 今初

  觀待與己相等者 雲何令我勝于彼

  或于名利或恭敬 不恤鬥诤決令成

  我等有情觀待于己種姓平等之菩薩,凡利養功德等,爲令我有情等勝彼菩薩故,我之利養恭敬等雖與此天菩薩鬥爭,亦決令成辦也。

  巳二功德名聞之爭

  雲何能令我功德 普遍顯揚于世間

  彼之所有諸功德 任何一人不令聞

  雲何能令我等之功德,普遍顯揚于世間,而此菩薩之功德,任何一人亦不令聞知也。

  巳叁樂善之爭

  我之過失令覆藏 供養于我彼不爾

  我等有情之過失當令秘藏,彼之過失,當令顯聞,複勤求令我等有情,爲他所供養,而彼不爾。我今善得衣食等利養,他人于我恭敬,而于彼無如是事也。

  巳四倘遇損害當生歡喜

  彼遭橫逆恒拂意 我當欣然久樂觀

  彼爲衆人所譏笑 亦複相與作诃厭

  此天授菩薩遭遇橫逆摧殘,我當長時樂觀,此菩薩當爲一切衆生之所輕笑,相與诃厭說其過失。應如是修自他相換,推崇諸有情,止息于己功德之驕慢也。

  辰叁于劣者修我慢之理要四 巳一修我慢之相 巳二修之功德 巳叁修已修加行之理 巳四思維離如是我慢之過患 今初

  彼惑迷故于我等 敢言欲與相抗衡

  慧聞色力及富貴 彼與吾曾等不等

  菩薩于功德較己增上者,應執他爲我而修我慢,謂此天授菩薩,下劣之人。煩惱所迷,敢言欲與我等匹敵抗衡。此天授菩薩,多聞智慧或色力種姓財富,能與我等相比否?悉皆不能相等,如是思維而生我慢也。

  巳二修之功德

  願其如是遍稱碠 自身功德若聞時

  身毛堅立生歡喜 悉皆享受大安樂

  若如是不能相比,願其得聞衆人稱述,自身多聞等功德勝于天授時,身毛堅立生大歡喜,悉受如是安樂也。

  巳叁修已依受用修行之理

  雖或彼自有利養 若爲我等作事業

  于彼僅令足支身 余皆我力應受用

  雖彼有財食等利養,亦當屬于我,由爲我等有情作除苦等之作用,當只與以僅足支身之衣食等,其余悉因我之能力而得,我應享受也。

  巳四思維離如是我慢之過患

  應令彼失安閑樂 常時爲我所損惱

  應令此菩薩失安閑之樂,負荷我之苦擔,應常以除我等有情苦之損惱加之也。

  辰四修得之果分四 巳一思維我愛執持之過患 巳二知愛他攝受功德無邊 巳叁釋功德 巳四故勸愛應他 今初

  因此于百千生中 生死輪回損惱我

  汝心唯欲求自利 從複經于無數劫

  以此大義有暇身 汝乃難得造諸苦

  唯求一己圓滿,我愛執持以此之故,百千生中流轉生死,恒于我作地獄等損惱。汝心唯不求自利,經無數劫,亦成無義,如是虛度長劫,汝唯依之成生死苦,如是思維,是天授如是自思也。

  巳二知愛他攝受功…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