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慈誠羅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今天講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內容雖然簡單,但對修行人來說還是很重要。

  作爲一個佛教徒,究竟該怎麼樣生活,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製訂了一個模式,作爲佛陀的後學者,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會很有意義,此生也不會很痛苦,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墮兩邊

  那是什麼樣的生活模式呢?釋迦牟尼佛在律藏裏面對出家人說:生活不能墮兩邊,也就是陷入兩個極端。

  中觀也提到兩個邊,是指常見和斷見。生活的兩個邊,是指太艱苦和不知滿足的兩種生活方式。

  太艱苦的生活,就是故意過非常貧窮、非常困窘的生活。當然,這是對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樣的少數修行人,貧窮對他們來說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緣,反而是修行的順緣,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作爲一般的人,如果過得太貧困,經常爲了生活考慮太多,操心太多,就沒有時間考慮出離心、菩提心、解脫等等,雖然艱苦生活也許對有些人的出離心生起有一些幫助,但僅僅因爲生活艱苦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活在人間沒有意義並不是真正的出離心,這種人也不一定會去尋求解脫。真正的出離心,是要尋求解脫。日子過得苦也不一定有出離心,只有精通佛法,並將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備出離心,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過得太艱苦,不能故意去過很苦的日子。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知道,印度有些外道的生活很艱苦—不穿衣服、不吃飯、不洗澡等等,有各種各樣的戒律,他們認爲這樣苦行就會獲得解脫;有些外道非常崇尚五火—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再加上空中的烈日。他們認爲,修行人應該跳到五火中被焚燒,在肉體燒壞之後,就有可能得到解脫。

  “因明”裏面也講過一個外道宗派的觀點,認爲精神和肉體都是輪回的因,其中任何一個受到破壞,都有可能解脫,可以擺脫輪回。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

  佛教認爲,衆生流轉輪回的因不是身體,而是業力,如果業力存在,即使肉體一再地消失、完結也沒有用!因爲我們的阿賴耶識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習氣,當這些習氣成熟的時候,肉體隨時都會産生。可以這麼說,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衆生的肉體,都是阿賴耶識的産物,就像唯物主義所說的精神是大腦的産物一樣,只要阿賴耶識上有業力,再怎麼折磨肉體,也無濟于事,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過艱苦的日子。因爲無論多麼艱苦,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不可能從中看到解脫的曙光。

  不可否認,如果不是不想過好日子,而是因爲福報不夠,沒有條件過好日子,那是另外一回事。釋迦牟尼佛不是說學佛的人不能貧窮,必須富裕,不是說窮人不會解脫,或過苦日子的人不會解脫,只是說沒有必要故意去做窮人,不要故意墮入一個邊,故意過貧苦的日子。

  假如有些人本來經濟很寬裕,卻誤以爲生活富裕就不會解脫,必須吃苦才會解脫。佛就不贊同這些觀點,佛陀認爲,哪怕一輩子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能獲得解脫。

  順便插一句,有的外道又認爲,在恒河裏面洗澡可以獲得解脫。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身體上的汙垢,不會使我們流轉輪回。如果心裏的我執、貪、嗔、癡的煩惱洗不掉,那外表洗得再幹淨,都跟解脫沒有關系;如果真正要洗,也是洗精神上,也即阿賴耶識上面的汙垢,只有洗掉這些汙垢,我們才會解脫。

  不少人看過米拉日巴的傳記,他在山洞裏沒有吃穿,更沒有條件洗澡。還有很多以前藏地的修行人也像他一樣,是在艱難困苦中獲得解脫的。很多人在知道他們的事迹後,就想當然地認爲,想解脫就要過苦日子。

  其實,真正的苦行,是要有耐心,有精進心,想方設法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不畏艱險地認真修行,這才是苦行的意義。如果僅僅誤以爲不吃、不穿、不講衛生就是苦行,就會解脫,那乞丐豈不是會率先成就了?

  佛告訴我們,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可以過很富裕或很優雅的生活。

  第二個邊,也即第二種極端,是通過付出很多的代價或依靠不正當的手段,不知滿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爲什麼這是一個邊呢?因爲,除了極少數人以外,大多數人必須爲奢侈的物質享受付出巨大的代價—時間、體力、腦力,所以佛認爲不值得,修行人應該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這四個字,是佛給我們製定的一個生活法則和原則。這四個字的內容有很多的層次—對米拉日巴那樣的修行人,對一般的出家人,對普通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釋。

  對一般人來說,少欲知足這四個字並不意味著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說不能太奢侈,應該過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該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強,以致超過一定的界線。

  譬如,有些人認爲,穿名牌衣服、開名車、住洋房等等是身份的象征,高層次的人物就應該如此,這樣在社會上就會很有面子。其實這些都是不需要的,佛說的奢侈就是這些。作爲普普通通的凡夫,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不知道控製自己的欲望,光是靠外面的物質來滿足自己,是不可能的。因爲欲望會沒有盡頭、無休止、無止境地無限膨脹,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不管任何人的身邊,總是會有人超過自己。如果因爲不甘落後而去奮鬥,就會沒完沒了,一輩子都在物質追求當中虛度年華,直至生命結束。貪得無厭的下場,就是永遠也不會幸福!

  關于這些,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找到很多事例,無論是觀察自己,還是觀察其他人都一樣,所以,少欲知足是很重要的。

  二、理應遵循的原則

  遠離這兩個邊以後,真正的生活模式是怎麼樣的呢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生活的標准是不一樣的。佛認爲,佛教徒應以自己所處時代的普通生活水平爲准繩,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認爲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掙錢了呢?可以掙錢,但要掌握好如何看待錢財的問題。無論是自己掙的錢,或者是修學菩薩道的出家人接受別人供養所得的錢,都要知道這些錢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衆生,自己只是幫衆生把這些錢管理和分配而已,哪裏需要做善事,就把錢送到哪裏。

  如果抱著這種態度,則即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去掙超過正常生活水准以外的錢;如果缺乏了這種態度,則無論是出家人接受別人的供養,還是在家人去掙超出標准生活之外的錢,都違背了少欲知足的原則,故而永遠都不會幸福。

  叁、金錢不是萬能的

  按照佛說的去做,生活、金錢都不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違緣;否則,假如不會協調解脫和生活之間的沖突,很多人就會迷惑困擾,掌控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美國《新聞周刊》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金錢與幸福,哪個更重要?”

  大家想想,如果讓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怎麼回答。

  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回答了: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金錢並不重要,僅靠金錢是不可能讓人類滿足並從中獲得幸福和自由的。但大多數人卻認爲,沒有金錢,就不會有幸福,金錢是決定幸福的關鍵所在。

  當然,除了極少數人以外,一文不名的人當然不會覺得幸福,但是否很有錢就很幸福了呢?不是,金錢絕對不是萬能的!

  在一些貧困地區,物質極端匮乏,貧窮的人們與發達的物質生活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人人都想擺脫窮光蛋的生活,都認爲如果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人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但只是爲了在走之前自己過得幸福一點,大家都會拼命地爲之奮鬥不息,力圖拉近自己與優裕的物質生活之間的距離。

  然而,當真正有一天距離縮短之後,人們的幸福指數並不會隨著物質的發展而增長。比如說,在北歐等很多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國民福利非常好,人們應有盡有,什麼都不缺,但這些國家的自殺率卻異乎尋常地高—據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公布的自殺率得知,芬蘭、瑞士、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的自殺率均位于世界前十位。對他們來說,金錢、物質等等就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重要了。雖然大家都過著富裕的生活,但很多西方人卻並不快樂幸福。這一切表明,物質財富與幸福快樂之間並不是成正比的。

  美國福布斯雜志曾以美國最富有的400個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窮人爲對象做比較調查,讓他們從1到7選出一個數字,1代表“我感覺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覺非常幸福”。最後的統計結果顯示,超級富翁們的幸福指數是5.8;但是,在過去多年的調查中專家們還發現,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的幸福指數也是5.8;此外,肯尼亞的馬賽人—生活在簡陋肮髒的草棚內,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的一群遊牧民族,他們的快樂指數同樣爲5.8。

  美國密歇根州或蘭市或普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

  G

  邁爾斯(David G.Myers)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證實,“財富與幸福之間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矛盾。邁爾斯發現,自1950年以來,美國人均購買力增長了兩倍。難道由此推算,美國人在2000年時的幸福感就應該是1950年時的3倍嗎?……盡管現在這代人的經濟條件比上一代人好了很多,他們卻沒有感到幸福。事實上,美國年輕一代比他們的長輩更加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瓊.M.圖文齊(Jean M. Twenge)對1953-1993年間所作的269項研究指標進行了大規模分析,以測定當時兒童和大學生的焦慮程度。2000年公布的分析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美國兒童的平均焦慮程度高于20世紀50年代的兒童精神病患者。

  英國未來基金會的邁克爾

  威爾莫特和威廉

  納爾遜在《複雜的生活》一書中指出:“在過去50年裏,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並沒有…

《慧燈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