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渡人,有同登彼岸之意。(叁)如牧人先令牛羊不缺水草,不被獸傷,務使離苦得樂,如諸大菩薩之願力。此爲最上發心,(二)爲中等,(一)較淺也。
就十地五道說:發心又分四種,矢願度生,爲入資糧道,因一切作爲,皆是大乘資糧故。即說前刹那發菩提心,後刹那已是菩薩,是爲初地;初地以上爲入加行道,七地以上清淨究竟發心,爲入見道。八地以上不退轉發心,爲入修道。十地以上直至菩提,爲入究竟道,以無垢圓滿發心也。
又就發心次第說,有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佛子菩提行論雲:“發心雖有二,此二仍爲一。”如我將往拉薩,此爲願心,驅車前進,即爲行也。又說爲利衆生願成佛,與不離願心廣修六度、四攝而底于佛果之二也。
吾人爲大悲撓動其意,最上發心,爲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故決定誓願,願趣十地五道通達無我,直至佛位,此爲勝義菩提心。發誓願已,以儀軌受戒領法,如理作意而修,是爲世俗菩提心。一謂發願受戒爲世俗,領法進修爲勝義也。發願如播種子,倘播後不問凶、荒、旱、潦,及牛羊踐踏,此爲有願無行,是故得戒後,應修此心。于皈依境中,一心清淨,想有情衆苦,爲無明蔽覆,未遇善知識,如生盲失導,當如父母行乞,我居宮殿,作是思惟,發八大菩薩之願,度盡衆生而後成佛。
“釋尊初轉*輪時,即說八萬四千法門,當以菩提心爲總攝門。”因衆生病多,此如萬應甘露。已發心者,雖念一頌,或說一句,亦有功德,以菩提心威光熾盛故。“阿底峽尊者入藏,常思受戒領法之師覺生領巴,一思其名,必合掌流淚。弟子詢之,則雲:“爲衆生事,師恩最大,且曾教我發菩提心也。””此謂傳菩薩戒之上師恩德甚大,以曾示我度生成佛之道路。巴祖仁波車雲:“一切尊重之世尊,是真以清淨叁門行持而成就者,此法真實,吾人當真修也。”
3. 發願行持
分二:一、願菩提心。又分叁,謂平等發心、自他相換發心、利他發心也。平等發心者,願戒雲:“我與衆生無二,無始至今,長受輪轉,皆因無明執我故,以有此心,一切皆錯。”試思我餓他餓,甯有不同?如蚊蟲吮我,我當發心飼他,慈心一動,種子已入血中,令他飽滿,亦受法施。此其最小者,成辦當易,是爲發心方便。如再殺之,既犯五戒,又造十惡,尚侈言度衆生耶?並此而爲難者,則所謂菩薩發心欲其離苦得樂,又當從何處發心修學耶?巴祖仁波車雲:“以水燙臭蟲者,必墮地獄。”如起嗔心時,當想我曾發心,生大慚悔。勵令隨願而行,由小漸增,久久自然串習而成大菩提心也。倘此心生不起者,再想諸大菩薩初爲凡夫,正與我今日相同,只不爲己之一念而得成佛道,乃與我適不同耳!蕩巴桑結雲:“衆生如何想,汝當如何想,此爲圓滿法要。”即謂我若與衆生求樂之相同,當先隨順衆生,不起嗔念也。
自他相換發心者,想當前有極苦衆生,我應以我之福報受用給與,當他入氣之時,即已一切得到。次想他之業障苦惱爲黑色,我一入氣,令入我身,我當代受。只閉目思惟他樂我苦,常常觀想純熟,在一呼吸間,于取舍苦樂所緣,想到即互換也,並請上師、叁寶加持成就。故吾人于有病時,當想代衆生病,快樂時,當想給與苦衆生,此爲大乘人真正法要。如此心無間生起,則無始以來多生累世之罪業,即可因此而獲解脫也。“世尊在過去因中,欲乘舟入海取寶,其母牽衣阻之,乃忿然絕裾而去。後入孤獨地獄,見大鐵輪旋轉頂上,血髓橫飛。因自忏雲:“世間逆子如我者尚多,此苦甚劇,于彼將不堪任,我願代彼等盡受,使其離苦。”發願訖,輪忽飛空,隨即舍報升天。”又:“假醒巴格西案頭常置一書,其中開示雲:“好的叫人受,不好是我受。”人見之以爲希有。”又:“下那巴格西終身行持,惟修互換菩提心。且雲:“修此者,不但消此世病苦,亦能降伏魔怨。因有悲心能替他受苦,則一切旱潦災疫,均不爲害。”
利他發心者,謂只知利他不知自身,發心以此爲最。是以我之福慧身根受用等,不顧一切而給與衆生也,“寂天菩薩見乞丐受凍,即解衣衣之。”又“阿底峽尊者之師降比持世菩薩在一處講經,見人擊犬,菩薩忽由座上跌地呼痛。人皆不信,菩薩袒背示之,紅色杖痕,正犬受擊處也,犬乃無恙。”又“阿底峽尊者之師大馬日且打悲心甚重,鄰人有疾,醫雲:“須食人肉。”大馬即割而施之,但因未達空性,傷痛甚苦。病者愈來慰之,答雲:“我死亦無他也。”後夢中見白衣人來撫其患處,醒即證得空性,見龍樹菩薩各論,了達無余。白衣人即觀自在菩薩也。”又“世尊爲妙法蓮花王時,國有大疫,病辄死。醫雲:“非若黑打海魚莫能救。”王以魚難得,且殺生不忍。因此于四月十五日在佛前發願,願變魚救民,竟墜樓死。後病者果得海魚,全活甚衆,衆欲報恩,忽空中自言爲王,勸人修十善業,即報恩矣!”又如“世尊以身飼虎”、“頂上寶國王以身施人”等故事,恐繁即止。皆是菩薩饒益有情不惜身根受用之所爲也。
二、行菩提心,即廣修六度也。此中分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爲前方便,智慧度爲究竟。
一、布施度。分叁:財施、法施、無畏施也。財施又分叁:舍、大舍、無量舍也。舍者,從一百錢二百錢,及茶米細物皆是。大舍者,如叁十五佛忏悔文所雲:“一抟之食,須發心清淨。”或念咒灑米,施水燒施,使恒沙衆中陰餓鬼,均得飽滿,或房舍、國城、妻子,用以布施均是。至以身根,及肉血等布施,是爲無量究竟舍也。此如世尊飼虎,龍樹施頭,初學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辦也。較容易者,即施水施煙至十萬,不間斷者,功德亦無量。登巴雲:“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後死,汝等已至死時,尚欲聚積受用,是與我大異其趣也。”彌拉日巴尊者雲:“食物入口,若有人求,當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乃不給,必相爭競,一思至此,自得解決。”此爲防過說也。出家人除叁衣外,均可施人,重在法施,能說能持。故謂出家人作貿易得財布施此大錯,因出家人不施受用何用貪求?
法施者,自心清淨爲一切衆生遠離衆苦而說法念誦,應無絲毫染汙心,方成功德。如已證人空者,度生尤易,有人問阿底峽尊者雲:“我何時可收弟子及度生薦亡?”尊者雲:“須發清淨心,或通達空性,或到初地菩薩也。”又登巴有弟子欲收徒衆,登巴雲:“如我無進步之數取趣,不能加持人,只如空瓶瀉氣,所傳口訣,酒糟無味。又如以燈授人,人亮我黑,何能燈燈相續耶?”又阿底峽尊者雲:“末法度人難,不如先坐山修四無量心,及菩提心,對治貪等叁毒。”蓋凡夫如藥樹,果尚未熟,不能愈病。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來頂禮,則自然清淨,一聞人罵又起嗔毒也。蕩巴桑結祖師雲:“我執未除,勿亟亟度生,應先自修施水施煙,及以身供佛。先斷我執,然後可以作度生事業。”如是應知。
無畏施者,爲有情作依怙,或護持他,使無恐懼也。如將殺之雞鴨等,臨時放生,此最饒益。釋迦世尊雲:“有漏中,惟無畏施功德爲大。”故藏中禁人打獵,豈無故欤?密乘戒對布施最重,殊勝灌頂、皈依、根本戒,猶重饒益有情。寶積部中說四種施,亦爲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大小圓融,倘謂學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錯,如登樓不從第一梯起,何能登上?
持戒。分叁,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
觀察自身于身叁、口四、意叁發起動作,勵令清淨,遠離不善等,是謂持戒。與律儀相順者,謂守護七衆別解脫等戒也。又以清淨叁門,禮拜供養等,或行住坐臥,時時觀照緣于六度,不少間斷,如見一小塔亦當禮敬圍繞,是爲攝一切善法。又于有情以無我心緣于四攝,自不生罪,且能利濟,令他脫苦,若見一微蟲,救護利他,或念誦回向衆生等,是爲饒益一切有情。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忍辱度。分叁,謂:耐怨害、安受苦、于法生勝解也。
如果打我或罵我,安受不嗔,更以慈心,功德回向,因嗔心能斷一切善根也。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千劫善根,生刹那嗔心,能令斷除。”蕩巴桑結雲:“怨來是業,嗔不能解,當以慈心對治。”阿底峽尊者雲:“忍辱可解冤仇,他人仇我,當思爲父母,自然不嗔,若亦以爲仇,則心永不清淨矣!”以我再嗔他,雙方造業。能對治嗔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圓滿福慧也,如雲:“某也行持好,惟脾氣太壞。”此成笑語。出家四條戒雲:“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罵我不罵。”應當了達法義,心如綿軟,立卑下處,惡衣惡食,以慈悲爲主。倘不能者,自雲得戒定等,實造業也。
學佛行持勿畏苦,煩惱饑餓,均當忍受。“世尊過去求法,他化自在天人,故來作擾,忽見大火聚,天母雲:“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爲魔,入火不燒。”阿底峽尊者雲:“一心依法,縱窮至乞丐,死入地窖,亦勿悔也。”以學法人本當獨處深山,如彌拉日巴尊者之荨麻充饑,精修不退。藏中常雲:某也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針二尖不爲用,一馬二頭不能騎,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巴祖仁波車雲:“世尊入山苦修,舍輪王位,正爲世出世法不能同修。”“某大德學法食樹皮九年。”“無垢光尊者五閱月食丸藥二十一粒,以布袋爲衣被,坐而成就。”智悲光尊者雲:“有修持佛法而想衣食自然能來,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下哦巴格西雲:“真正學佛,須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因有受苦心,行持精進,天人當爲供養,決不餓死,縱死亦骨貴如金。當如彌拉日巴尊者發願:“我病無人問,我死無人哭,屍如死狗,身當喂蟲,此爲圓滿。”有願學佛謂生活尚未解決者,此爲舍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者,往往生過患。而衣食得到又易造業,或反出障難,如待死王臨頭,欲修無及,豈不深悔?豈不痛惜?!世亦…
《密宗法義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