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進,遠不如怨仇之有恩而違緣助我也。比如父母,贻我受用,仇來毀之,使我知一切無常,正給我以修學之機會,因往往見有受用者好者反無行持。故說佛法上之助緣,父母不若怨仇,其意至深。魔鬼在前者,以受病害損惱必可消業,其恩德亦大。如“彌拉日巴尊者家産蕩然,因複仇而造業,又因悔悟而求法成就。”又藏中一比丘,患傳染病,知爲宿業,勵修觀音法,得見本尊。皆其例也。無垢光尊者雲:“怨仇每爲得道之路,由苦惱而成大樂,受怨魔及重病後,聞法不生恐怖,易得悉地。”謂藏中常請上師、叁寶違緣加被者,豈無故欤?至勸人學佛,其恩亦大,當以功德回向。
行者行住坐臥,均當不離上師、叁寶。行時,想上師在右肩,舉步當若繞塔;坐時,想上師在頂上空中;食時,想變成甘露,先供後食;臥時,想住上師清淨刹土。一切行動,應啓請上師、叁寶求加被精進行持。特別于念誦回向時,一心請求慈悲攝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遺一人也。
4. 皈依之後應依止上師修學
皈依後應遠離者叁:一、皈依佛,不皈依天、神、邪魔、外道。以天雖有福,未脫輪回苦;山神、土神、竈神等,不出叁界;魔、外縱有神通,非正道,均于吾人死後不得幫助,故不應供養禮拜。
二、皈依法,不傷害有情,乃至不憎嚇他,以憎嚇他當受瘋魔報。即在夢中亦不起殺心犯罪也。
叁、皈依僧,不信外道邪見,不與同住,亦不與疑謗叁寶密法者爲伍(不與此等惡人爲朋共聚)。
皈依後應學行者有叁:一、皈依佛,見畫、塑、雕、鑄等佛像,應無顛倒的生起恭敬供養之心。龍樹菩薩雲:“世尊像,無論泥、木、石、瓦造成,或壞損者,均當供養,因有護法護持。”亦勿在貨物上印造佛像等。
二、皈依法,下至經典一字一偈,亦當尊重,勿置于床上,及不淨處,亦不可置放他物于經上。過去世尊將入涅槃時,曾告阿難雲:“我過去無經典,只自記耳!五濁惡世,可以結集流通,當視之如佛。以字音如法,義如佛如僧,實叁寶具足也。”德格學人見經即置額目間,或雲眼鏡、香等均不可擱壓。祖師等開示鄭重如此。
叁、皈依僧,對漢、藏、男、女出家者,均當尊重,見僧伽衣亦應恭敬。皈依後有順應者叁:(一)恭敬善知識如佛,常聽開示,如教修學,不踏上師日影足印。(二)以善知識教誡爲法寶,不可違背。(叁)上師侍者及同學弟兄,均視如僧寶,不可侮慢。此爲重要,否則犯戒。
特別于密壇灌頂上師,當視如叁寶具足身,爲佛代表,以其行動皆爲救度衆生,且多方便法門也。“瑪巴洛渣入印度,訪那若巴上師,聞已入涅槃,因思法身不滅,遍求之,冀得一見。一日入山,見師趺坐,當前有六十二尊金剛本尊等壇城,那問:“禮上師乎?抑禮金剛壇城乎?”瑪思金剛難見,因先禮拜,隨見金剛等入上師心中,始知爲上師功德(佛、金剛)、事業(護法)所顯現。”故當視上師即具足一切金剛本尊也。
智悲光尊者雲:“上師恩德甚大,微論病痛快樂,順緣違緣,應視爲上師、叁寶所加持,不可變動心志。如偶有病患,亦當力疾修學,無病精勤,更何待言耶?又思心中刹那起一善念,成一善業,或熱時得一線涼風,冷時行一絲暖氣,均當視爲上師之加持力也。”經論中廣如是說。入佛子菩提行論雲:“世尊、大德均入涅槃,猶黑夜無月。凡夫心中,偶起信心,或生一善念,當如雷時掣電,即此一線光明,應認爲上師加持力所得。”故應時時依靠上師,不可忘失。如病求醫藥,應當思爲方便顯現,以所見醫視如佛,聞聲爲法,余人爲僧。旅行中亦當作觀禮拜,不可謂非佛堂,以十方諸佛遍滿虛空無所不有也。
修內加行者,須念四皈依,或內外金剛皈依贊,隨念一種即足也。睡時,想五聚皈依境在中心,或在身旁,觀令明顯安臥。食時,想舌爲佛母,食如甘露,以供叁寶;或未食先供,想我食爲供余。如著新衣,想變化天衣無數,以供叁寶,余一給我。如是觀想,均須略修定也。其他受用亦同,乃若美麗園林,莊嚴宮殿淨水明山,勝妙品物,雖非自有,亦可淨發歡心,供養叁寶。故藏中汲水,先供後用,亦此意也。
普賢行願品雲:“過、現功德及未來身根受用,均須供養叁寶。”又“朔望晦日,特別設供,不可間斷,一切受用,美滿者應思爲叁寶加持,若遇惡境,及夜有惡夢,亦當依靠求加持。常念四皈依,如是串習日久,則到中陰身時,自然念念不忘叁寶而得加被。總之,一切行動當仰賴叁寶,縱舍身命,亦勿退失。因無始身命,數如恒沙,均不遇叁寶也。印度有居士,爲外道所窘,逼舍叁寶,居士終不爲奪,外道殺之,血如甘露,立生淨土。”又阿底峽尊者初入西藏時,人問佛、外之分,尊者雲:“視有無皈依處,及皈依清淨與否爲斷。”“印度外道掌簡巴,常修氣功,亦戒殺、盜、淫,且作七供,雖得相當成就,但不能解脫輪回。”即以不知皈依叁寶故。蓮花生大士雲:“當來藏中佛法衰微,我將化身入藏宏法,惟導人皈依叁寶,持清淨戒。”相傳即阿底峽尊者也。
佛經雲:“皈依佛者,爲佛子。皈依法者,不殺不嗔。皈依僧者,不與邪外爲友。”如以佛子而販賣佛像,造業甚大;見佛像不佳,當說工作壞,勿妄評渎;置經床上地下,或跨越,其罪匪輕;經上不可置佛像,此有至理。因業重不聞法身佛說法,經典爲法身舍利,一閱而知法義,能說能行,出生諸佛故。
特別學密法者,于鈴杵應當尊重,須知九股杵表九乘、五股表五佛五智,杵上佛相爲毗盧遮那,鈴中墜子,表法身佛母,中有咒輪。一切智慧叁寶具足,所出音聲無異佛語。又最勝秘密法之鈴杵與壇城無異,勿以鈴置八供音樂上,當另供樂器。“牟亞鄉有大德某,內外深邃,所用法器,弟子亦不盡知。只見常念藥師經而已!及入寂,弟子于衣袋中出小鈴杵,及小壇城,有秘密法典,庋藏一櫃中,人皆不知不見也。”真正學密者,不當如是耶!
5. 皈依上師叁寶的功德
皈依之功德,不論顯密,當先持戒,戒之所依,爲皈依處。故說得皈依處者,如得大地,余爲地上物,一切能生。謂皈依爲諸戒之本,從入佛子乃至涅槃,一切功德,皆從皈依起。亦說淨信皈依,如地上投金剛種子,能生勝果。又皈依者,四天王發願常爲護持,所求如意,此世後世,常遇叁寶,易得人天福報,或究竟成佛道也。江柱滾把論偈雲:“無皈依持戒,功德何所依?殊勝八關齋,尤當依叁寶。”“昔有犬逐一豕。豕繞塔以避,後豕當世尊轉*輪時,得聞法要,成阿羅漢。”又:“一人于雨中見小泥塔,急拾草履蓋之,又一人至,以履垢,換其他淨物。此二人者,以此功德,後與造塔人,皆爲金輪王。”故說聞叁寶名,或見佛塔,均可爲成佛種子。是知叁寶功德之不可思議如此。
皈依後,一心依止上師、叁寶,忏罪積資,則過、現、未來一切罪障,自然消失。如:“瑪紀紮國王殺父得位,後皈依叁寶,勵力忏罪,僅墮地獄七日,得生叁十叁天。”又:“提婆達多常謀害佛,生墮金剛獄,將受苦,忽自雲:“已知佛法功德,決心皈投”,立即脫苦,蒙世尊授記,成羅漢果。”
善知識開示,應當從聞起修,叁門如不清淨,應思如何對治。須知法要入耳,即金剛種子下地,思所以保持此種子者,即是信心。思所以增長此種子者,即是行持。勿徒僅得聞慧,無大義利也。學法勿求神通,因鬼魔皆有神通,不足重,有信心即是神通。信心深切,即當發願,如不舍願力,行持精進,則一切罪惡,均爲願力所遮,欲造不能,于此成就佛果,得決定矣!善知識開示之重要,有如此者。凡真正行持者,每多障難,此爲一定過程。何以故?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故也。如欲棲心淨地,親眷尼阻,病患貧窮,疑惑變志,又或家反富厚,仕宦逼人,環境不良,閉關得病,如是種種均爲障難,應以淨信皈依,不受轉變。要想障由業生,恃叁寶力,則一切不能爲礙,適成助緣。更思叁途苦,必較此障爲重,我病爲衆生病,有魔爲衆生受。得富厚者,用以布施,排萬難者正是精進,當如是思惟而修也。巴祖仁波車雲:“康、藏普通學佛人,無傳承灌頂,亦不知生起、圓滿二次第,以面作魔相,誦惡咒降伏,供以葷腥,恐不是修佛法也。”彌拉日巴尊者雲:“若彼文武壇城,上根中根,修可成就,利賴甚大。倘爲無病、得財而修彼者,是無異求權威無上之人王于殿上掃地,此理不順,犯戒墮獄,或以此也。”如是當知,設文武壇城當有絕大義利,修降伏法,應不失菩提心。因十惡魔本非善良,須先通達二無我,以慈悲開示,使其轉變,違命則降伏之。不然者,即非士師而殺人,既擅修而傷悲心,終亦無益于所求,且魔來受此邪施,他日複至。愚者,必謂佛法無靈矣!是當依靠上師、叁寶,念誦四皈依,或請比丘代念十萬、百萬遍,惡魔自然遠離。因皈依佛,則叁乘文、武壇城盡在是矣!皈依法,則大、小、顯、密盡在是矣!皈依僧,則無量菩薩衆,盡在是矣!勿向叁寶外另求也。以要言之,吾人一心仰賴叁寶,正信淨修則魔從何來?故說皈依功德,如有色可見者,盡虛空界亦不能容也。“有盜行竊,主家迨其手入窗中,系而擊之,且擊且念皈依。盜憶其詞,于途中隨念,惡鬼遠避焉。”
皈依而修財神法,亦非法義。因佛法平等,無貧與富,縱使人富厚家積千倉,臨命終時,罪惡能優容之乎?此理易知。如華屋大廈頂上甚佳,但不能從頂上修起。老實說,若無皈依叁寶,則持戒發心,忏悔罪業,積集資糧,均爲無基建屋,其功德無所依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我具皈依相,而信心淺薄;願無倒生起,求上師加持。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衆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八、 發菩提心
1. 四無量心
大乘最…
《密宗法義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