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逝”,以表感歎此經文非常殊勝前所未聞之意。
小乘得預流果時即可獲得慧眼,《俱舍》中詳細解釋了慧眼的功德。一般凡夫肉眼只能看色法,而聖者慧眼具有能見衆生的心、聽到衆生的聲音、辨別法與非法等諸多功德。須菩提從得到慧眼以來都未聽聞過如此意趣甚深的經典,由此可見,阿羅漢並未完全了解甚深空性。《宣說二谛經》雲:“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又經雲:“聲聞所證空性如牛蹄印迹中之水,菩薩所證空性如大海之水廣大。初發心菩薩雖然未證悟二無我空性,但由生如來法王家族,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超勝一切久修梵行聲緣羅漢。嘎瑪拉希拉也認爲,從此段經文可以推知聲聞緣覺並未通達一切最甚深究竟的空性。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須菩提說:如果有人聽到此經,生起極爲清淨的信心,即能證悟諸法實相,應該知道此人已真正獲得了最殊勝稀有的成就。
成辦了今生的瑣事名聞利養等並非稀有,了知般若功德殊勝,斷除疑惑染汙的過失,生起清淨的信心,堪稱真正稀有。不見有一物可得,其相續一定會生起實相——即究竟了義的證悟境界,依信心生起清淨證悟即是真正稀有成就功德。信心是一切道之來源,一切功德的來源。有清淨信心,則相續中一定會生起實相智慧,此人必定成就最稀有的功德。彌勒菩薩雲:“唯有淨信心,證悟勝義谛。”《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蓮華生大師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
喇拉曲智仁波切說:世間人有一點財富覺得很了不起,其實沒什麼可自以爲是的,在佛法上有證悟境界才是真正的了不起,這才是真正稀有的功德。因此修行人應時時觀察自心調伏煩惱,結交對上師叁寶有清淨信心、有一定證悟境界的人爲道友,才能獲得共不共的成就。有人認爲自己已擁有世間成就和神通便忘乎所以,自視甚高,但這並不是成就,外道同樣也可以得到四禅五通,如果在自相續中對《金剛經》生起清淨信心,現前證悟諸法實相,才是真正的了不起,成就最稀有的功德。通過修學般若法門,通達甚深緣起性空,生起如六祖聞此經後所生的信心和所得的境界,這才是真正世間稀有。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實相在勝義中即不是相,因而如來說在名言中假名爲實相。
藏譯和唐譯中,此句前具有“何以故”之文,即爲什麼一個人證悟實相是第一稀有呢?因爲實相,並非是真正有一實有的可執著之相,久尼夏智說:“無有任何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實相。”凡夫人經常爲貪嗔癡束縛遮蔽,妄執諸法實有。真正有證悟境界的人對相狀不執著爲相,了知不論有的相狀,無的相狀都非究竟之相,無有任何相狀才是實相。《大般若經》雲:“大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于諸法皆無相,無有憶念,無有作意。”《中論》第六品雲:“淺智見諸法,若有相無相,實者不能見。”淺薄之人見到諸法有相或無相都不是真正見法相。《中觀四百論》雲:“愚夫妄分別,謂空等爲常,智者依世間,亦不見此義。”中觀所講的離八邊的境界在勝義谛中遠離一切有無戲論,所有的相都不存在。《入中論》中雲:“若有色無色,有爲無爲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變礙等無性,是爲自相空。”《入菩薩行·智慧品》中雲:“以析空性智,究彼空性時,析智尚需智,則應成無窮。悟明所究已,理智無所依,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意爲如果證悟了諸法無生無滅的大空本性,此時能分析的理智無有所依無有所緣,則能分析的理智也無從生起,如波濤入海,滅盡一切戲論即是涅槃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稀有。”
世尊,我現在聽聞這樣的經典,生起信心,理解其義受持此經不算難得稀有,最極稀有難得的是在末法五百年時,有人聽到這部經並且生起信解、受持、讀誦,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難得。
世尊在世時佛法非常興盛,而且是果法時期,修行人得果現象較多,聞法即證果者比比皆是。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衆多弟子中了悟空性正見的大弟子,無論從根機、時代哪方面觀察,他能聽聞空性法門並不算真正難得、稀有。另一方面依嘎瑪拉希拉的觀點,聲聞僅證悟部分空性,因此須菩提當時聽聞這部經後所證悟的空性境界並未究竟,他對空性法的這種相遇並不感到很稀有。未來的大菩薩依此經完全證悟空性,確確實實令人感到難得稀有。禅宗大德經常把證悟分成解悟和證悟兩方面,解悟是理解方面的開悟,證悟是真正現見諸法實相,解悟常出現,而證悟則很困難。聲聞只是在理解方面有一些證相,而未證悟一切法的本來空性;而將來的大菩薩依般若法,得已完全證悟空性。小乘羅漢證悟的空性範圍很渺小,菩薩所證悟的範圍廣大無垠,《大般涅槃經》雲:“須陀洹,斯陀含人,斷少分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地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佛在世時佛法昌盛,佛涅槃後五百年佛法也較爲興盛,過此五百年以後,即成了末法,五百年實際不僅僅只表示五百年,還可以包括許多個五百年。對于佛法興盛和隱滅有不同的說法,有些經典說佛法有隱沒和興盛的時候,有些經典說真正的佛法並無有隱沒、毀滅的時候。當代高僧廣欽上人說:“佛法未衰微,人心確在衰危。”《時輪金剛》中說:所謂的佛法隱沒,只不過是在一個地方顯示滅盡,而真正度化衆生的佛法並不滅盡,就如同太陽日夜旋轉,光照一方時,其他的地方就會變成黑暗。佛法也是如此,在一個地方興盛後,因緣成熟又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在究竟了義的實相中佛陀永遠不會有滅度,佛法也永遠無滅盡之時,顯宗中的一些了義經典如《不可思議經》中雲:“佛陀無滅度,佛法恒住世。”《涅槃經》中也有如是宣說。末法五百年,如今許多道場裏依然保持聞思實修弘揚正法,說明所說末法五百年,只不過是在某些對境前顯示佛法的興盛和衰敗。久尼夏智引用龍猛菩薩的教證雲:“知此諸法空性已,一切業果依緣起,稀有又此極稀有,稀奇又此極稀奇”佛在世時聽聞般若空性深義並非稀有,佛入涅槃後,末法時代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興盛之時,有人依此經深解般若義理真正證悟了空性,這種人才真正稀有。由于智慧見識的差異,世間人認爲獲得名聲財富或地位非常稀有,有智者對此則不以爲然。同樣,修密法者,六月成就也是希有難得的,如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雲:“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在末法時期如理如法行持的人越來越少,有人以上師叁寶的加持,領受甘露法味,獲得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此爲第一稀有。口頭上誇誇其談咬文嚼字無任何實義,使法入于心並獲得真實的證相確實是難得、稀有的功德。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爲什麼呢?此人已無有我相、無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相狀執著。
叁界衆生始終解不開煩惱的原因就是有我相,如果通過聞思修行獲得證悟,遠離四相則能擺脫輪回的極大痛苦。有的人聽到般若法後當下斷除我執,有者雖未當下斷除,但能通過數數聞思般若空性,逐漸減弱乃至斷盡我執,因此般若空性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四相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解釋:對我的執著爲我相,對其他人的執著爲人相,除了人相以外,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有多少衆生,類似的觀念是對衆生執著稱爲衆生相,每一個對自己的壽命都很關心,這種對壽命的執著稱爲壽者相。若徹悟空性法,則四相皆無。憨山大師緊扣經文解釋曰“苟有能信者,則爲第一稀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身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爲什麼這種人如此稀有呢?因爲這種人已離開了四相,如理如實了知如來的本相,即本來的法身。僅口頭上說不執著破不了實執,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對空性以勝義理進一步深刻認識運用,自然會斷盡一切實執,證得解脫自在的這種境界。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爲什麼呢?因爲諸法實相中我相不存在,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不存在。
前文所述後五百歲,有人聽聞此經信解受持爲第一稀有,因其已無有四相的執著作爲立宗。此處釋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作爲立宗推理的因,成立離四相諸法本性無相的中觀正見。《中觀四百論》雲:“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從一法的空性,可以現見一切法的空性,可知無所謂我相,由無我相推知所謂的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不存在,四相全都是世俗中的名言假立,離一切戲論的勝義實相即是佛的智慧密義所在。六祖雲:“無諸四相,寂滅實相,即是佛性。”六祖作爲大成就者其所言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其口訣言辭雖短卻有不共的加持和教益。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爲什麼呢?遠離一切有無戲論之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雖然在迷亂衆生前顯現佛有相有色,但這色相,實際並非究竟的如來本性。遠離一切邊戲,離一切聲音、色法等相,才是真正的實相。世親論師說:“如來離諸相,我等學如是。”漢地禅宗有這樣的一則公案:一個寺院裏有個小和尚尿急,他跑到大殿對著佛像小便。老和尚見了呵斥他:“世界這麼大,爲什麼不恭敬,朝著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說:“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處處都有佛,東南西北上下等十方都有佛,而且“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師父,您說我該向哪裏尿呢…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