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禅師搓一紙卷代燭,點著後遞給宣鑒,宣鑒剛接到手裏,龍潭卻“撲”地一下把火吹滅,就在燈熄滅的一刹那,宣鑒禅師恍然大悟。

  過去曾經有許多大德依叁心不可得而證悟,每當浏覽至此看到《金剛經》的這一句,自覺與大圓滿竅訣觀察心無任何差別,因此奉勸修行人應該經常對照觀心,細心揣度本經中猶若珍寶之甚深教言。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你是怎樣想的,如果有人用盛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以此殊勝的因緣,所得福德多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以此殊勝因緣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勸誡道:須菩提!應當明白此理,如果福德實有存在,如來則不說這樣做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因爲福德無真實存在,故佛在諸經中廣說布施功德之大。

  本段經文內容即是講福德資糧在名言中存在。前文已敘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人會生起疑惑:既然叁心不可得,那麼積累資糧會不會成無任何意義?回答是否定的。雖然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現相中,通過布施積累的福德資糧乃至成佛亦不滅盡,一定會存在。世尊在很多佛經中對後來行持大乘的佛子開示了種種法要,其中相應初學者根基最爲殊勝的方便法即是依布施積累資糧、忏除罪障。關于布施的道理與方法類別有多種,此處世尊隨舉一例問須菩提,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布施福德是否很大?叁千大千世界的範圍極其廣大,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殊勝因緣作布施,福德當然超離言思,因爲因緣所生之法無實有,是空性的緣故。《中論》中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是因緣所攝之法全部是空性,是空性之故說布施功德廣大無邊。

  凡夫人因未證悟空性,對于以諸法空性故布施福德非常大的觀點不易接受,但當緣起空性法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定解時,就會了知一切諸法皆是空性,無有芝麻許的谛實存在。諸法無實的原故,安立因果合乎道理、順應法性,布施功德也能成立。同時,以究竟細微的道理做觀察,可發現福德無任何實質性的存在,如果有實質性存在,則佛在經中根本不會說布施有極大功德,不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因此當知學道中著重斷除的障礙就是對諸法有谛實相的執著,《入菩薩行》中雲:“于見聞覺知,此處非所遮,此處所應遮,苦因執谛實。”學道位中不是破見聞覺知,此處關鍵是要破除痛苦之因——執諸法實有的谛實觀念,這是輪回痛苦的根本。達摩祖師抵達中土後,梁武帝問大師:我自登基以來,造佛像、印經書、布施、供僧等善行,並爲叁寶作了不可勝數的事情,功德很大吧!達摩祖師說:沒有一點功德,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此說明福德本來不實,如果執爲實有則無任何功德,因爲實有的法,不能産生功德。佛教承認緣起空性,因緣具足,一切法如夢如幻顯現,因緣和合時布施的功德也會顯現,因此如來在衆多的經典說布施功德不可思議。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見到佛身相好是否即見如來?須菩提說:世尊!不能以見佛色身得見如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在經中說:具足色身並非具足色身,假名而已。

  本經中多處將世俗、勝義法要結合宣說諸法本性,這裏也是如此。世俗因果規律中有福德資糧産生佛的色身、智慧資糧産生法身的特殊因緣關系存在。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雲:“以此諸善根,回向諸衆生,積福慧資糧,願衆得二身。”也許有人會産生既然福德資糧産生如來色身,色身會不會成爲實有的疑問。以理剖析,則不難了知,福德産生色身只不過在名言中可以承認,勝義中色身與福德均遠離戲論無可緣執,二者既不是分離獨立各別的法,也不是因緣聚合能生所生的關系。《涅槃經》中雲:“色實無常,應滅實色,獲得解脫,常住無色。”色法是無常的本性,應該滅盡對色相的執著獲得解脫,經常安住無任何色相執著的平等大空。《大乘起信論》中雲:“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不懂大乘經典教義者會感覺自相矛盾:法身怎麼變成色體,色體怎麼會顯現色呢?真正了義大乘經典中抉擇究竟法界實相時可以以正理這樣安立:如來色身非色身,色身即是本空離戲的光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能否以見如來所具足的諸妙相,而認爲已見到如來?”“不能,世尊,如來不能以見具足妙相的外相而見。爲什麼呢?所謂的諸相具足,實相中並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隨順世間衆生而安立爲諸相具足。”

  日常中佛子經常在金光璀燦、形象端嚴的佛像前作頂禮、供養。佛在世時,信心清淨堅定者可以現見佛的光明與不共同的莊嚴法相,而外道與無緣者所見則不莊嚴。于此佛在顯現中如幻般具足叁十二相,乃是一個真實滅盡的標志,但並非以實有存在的相好爲表示,愚者用身相去求佛不合實相之理。《妙法蓮華經》中雲:“若得作佛時,具叁十二相,天人夜叉衆,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余。”平時所見的具足相好的佛像,暫時可以承認是清淨的加持相,詳細觀察則可了知諸如此類的現相並非究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相似了知此理而墮于斷空見,不取舍因果對佛像不恭敬,從而造下墮落的惡業。大小乘法只有在具相法器面前可以宣說,非法器面前不能宣說,因無智之人通常會顛倒執著斷滅的邪見。智者應當了知,平日所見的佛菩薩聖像並非了義,以形相見不到真正的佛,什麼時候徹悟心的本來面目而開悟,什麼時候就見到了以相狀不能衡量的真實之佛。禅宗裏稱之爲明心見性,古代的高僧大德也稱爲明心見佛,即是此理。如來在經中說:所謂的相並非是相。名言中的相以勝義理觀察時,皆不存在、不具足。如來本相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能用有限的語言文字表達,用色法表示也非常困難。凡夫認爲如來或者有相或者無相,而此見解皆不合實理,如來境界遠離言說、不可思議故,凡夫無法衡量。如物體的影像雖可在鏡子中顯現,但只是影像,並非實質物體,同樣,凡夫所見諸法也只是影像,並非如來的真正本性。本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說明了所有有相皆非真實存在的道理。《般若經》亦雲:“佛知一切法如相,非不如相,不異相,得如是相故,佛名如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你等不應說如來會如此想:“我當有所說法”,亦不應想如來轉了叁次*輪有所說法,爲什麼呢?如果世人認爲如來說過法,此人在故意誹謗佛法,因他不能完全了解佛說法之密意故。

  世尊轉了叁次*輪,宣講了八萬四千法藏,爲什麼這裏說認爲佛有說法是在謗佛?未解佛經義理的人無法接受顯空無二的究竟正見,會有這樣的疑問。從一方面觀察,暫時迷亂衆生前佛確實顯現爲衆生說法,佛陀本人也承認過去有無量如來出世,說過佛法,如《法華經》雲:“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另一方面從諸法實相或究竟法性上可以明確,佛陀從未說過法,佛說法皆是名言假相。凡是依靠名言而宣說的佛法皆無實有,此是諸法的法性規律。經雲:“凡以諸名言,宣說諸佛法,是法皆無有,此乃諸法性。”禅宗《證道歌》中亦雲:“默是說,說是默,若言有說謗如來。”因此從最究竟的實相上來講佛從未說過任何法。

  若人言世尊與叁世諸佛說法度生,此人已毀謗諸佛。未深入修學佛法,于佛所說經典深義不能解了者,于此深義會産生諸多分別疑惑:佛經中明確記載了世尊叁轉*輪的史實,爲什麼佛于這部經中說認爲佛轉*輪即爲謗佛,佛陀的說法似乎自相矛盾。但以中觀智慧寶劍分開二谛時,佛的密義躍然而出。雖然名言中諸法無欺顯現,卻是顯而無有自性。世尊顯現叁轉*輪,說法度化天邊無際的衆生,亦無少許堪忍,于實相中,轉*輪者、所轉的*輪以及被度化的衆生都如同虛空中幻顯的彩虹,亦如白日醒覺位時不現夜晚的夢幻。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所謂的說法,實際中無有任何可說之法,唯是名言假立爲說法。

  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叁世諸佛世尊,一切弘傳住持正法者,于真實谛中皆不存在,所說之法與所化衆生皆非實有。無法可說在名言中可以稱爲法,勝義中無可說,無說即是說法。分析經文時首先應以中觀抉擇方式明辯二谛,再就不同特點的問題具體深入。此處世尊于究竟實相上無任何所化衆生、轉*輪等的分別念,如來時時安住于叁輪體空的境界,說法者只是在未斷二障的顛倒衆生前如幻化八喻之顯現,實相則如《金光明經》中所雲:“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法利益有情。”《大涅槃經》等諸多經論中皆雲:世尊自成佛日起至涅槃日止,未曾說過一字一句,如本經前文所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時,須菩提…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