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P5

  ..續本文上一頁時,既不生起喜樂心,

  亦無希求追隨心,此等亦是無愧者。

  總之取舍一切事,無有定准而行持,

  脫離世法二規矩,即謂愚笨無愧者。

  若人具足慚愧心,能除顛倒散漫行。

  設使無慚無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複此心具慚愧者,終不遠離世法二,

  殊勝善妙之規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何以名爲不放逸?如人危居懸崖上,

  如是自護自身心,恒時鄭重謹慎者。

  孩童沈迷遊戲樂,成年沈迷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爲放逸所迷住。

  貪等愚癡所惑衆,沈溺恐怖輪回泥,

  若尚未止貪癡心,則成卑劣入惡道。

  擁有寶座傘幡等,然而放蕩不羁者,

  刹那墮入險惡處,如遭魔王鐵鈎牽。

  妙齡少女僧人敵,賄賂國王堪布敵,

  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衆。

  衆生財富如閃電,身如浮泡無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等,甚多逆緣圍困故,

  猶如風中之殘燭,無有少許可依賴,

  何故不思當來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一切高貴終墮落,一切榮華終衰竭,

  一切美妙終醜陋,有爲諸法豈未見?

  自當反省深思維,設使如今未謹慎,

  則己不知自過失,他人勸說亦難知。

  相遇種種外境時,自心如犬無主見,

  譏笑淺薄之人時,尚自以爲得贊頌。

  如物過秤知輕重,如是二規衡量時,

  以彼所顯之成績,推知衆人之賢劣。

  有些愚癡淺學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猶如一日所經曆,一生碌碌無作爲。

  博學智者每日間,行持法財欲解脫,

  彼等圓滿四德故,最終獲得大成果。

  無義抑或失義者,皆從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聰明智慧未究竟,聰明邪慧狡猾因,

  詭計多端假精靈,此乃放逸之過失。

  縱然胸懷寬廣者,性情疏懶事不成,

  如無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過失。

  少聞淺學無智者,急躁從事如湧潮,

  隨心所欲亂身心,此乃放逸之過失。

  雖無舍財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財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過失,

  慈悲心續未究竟,任諸怨敵恣意行,

  衆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過失。

  未證諸法如幻相,身語行爲不約束,

  故受衆人之呵責,此乃放逸之過失。

  未生厭世出離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諸現視如敵,此乃放逸之過失。

  彼違時境之正量,種種行爲之過患,

  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倘若行爲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

  謹慎密護諸威儀,猶如日月不著空。

  言行舉止之定准,當依無欺如來教,

  及與具相善知識,複此亦依自淨心。

  此叁之外諸他語,均爲種種分別染,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

  謹慎籌劃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

  事前細致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爲要。

  如是無悔歡喜心,悅意無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現,故當恒依謹慎行。

  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僞狡詐邪魔道,

  趣入天道住天門,趣入魔道住魔門。

  鄭重取舍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

  如是直士獲富樂,狡者與此皆相違。

  賢者善行不贊頌,劣者惡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愛如母無稍憶,

  前時所作無反省,現時善惡無辨別,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詐相。

  甯與直士結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與狡者交親友,饒益彼等反遭害。

  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

  狡者交友爲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

  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

  清淨世規之精要,勿須饒舌贊歎之。

  何人事前所承諾,終無變更誓堅定,

  若堅誓願獲自利,他衆亦信此人語。

  以善觀察所承諾,壞劫之際亦不舍,

  背棄誓願應生畏,違背國政尚不懼。

  不顧發誓或自語,彼者猶如篩子般,

  泄露善妙之精華,僅依此理亦可知。

  此人遠離諸天衆,如同枯樹無涼蔭,

  如是不得諸財富,于此勿庸稍置疑。

  若人誓願愈堅定,則于彼人愈可信,

  若愈成爲可信者,則天與德亦會集。

  直士自己所述語,雖無大義亦不舍,

  若具大義或發誓,永不違越何須說?

  劣者愛惜自生命,智者珍視自誓願,

  劣者背棄誓願時,智者對此感希有!

  智者甯可舍生命,而不背棄自誓願,

  劣者對此雖生奇,不思守誓之勝德。

  故當斷除劣相續,恒住正士之相續,

  所謂堅守誓願德,是諸世間之莊嚴。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濟之恩人,

  了知其恩並報恩,此爲高尚行爲門。

  何人不辨利與害,亦無相應回報心,

  故除一切聖者外,誰願于他作害利。

  顛倒饒益損害者,雖名爲人實爲鬼,

  行爲不應隨順他,更無何人願見彼。

  一切殊勝直士者,雖受微利報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則定具足余勝德。

  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

  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

  若是知恩報恩者,共稱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圓滿余美德。

  若于他衆勤饒益,此即自臻圓滿因,

  廣大財富勝妙德,皆從利他而出生。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時雖能居高位,

  其後逐漸趨衰落,猶如陡山水下瀉。

  恒時精進利他者,初時雖爲賤奴仆,

  此後逐漸至高位,猶如蒼龍騰空中。

  愚夫貪圖自利益,唯有精勤謀自利,

  然難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智者雖亦貪自利,然其著重利他衆,

  設若精進利他衆,間接自利亦圓滿。

  若欲今生或來世,成辦廣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勝方便,此乃諸佛菩薩道。

  若于具德之叁寶,以及苦集滅道谛,

  無欺因果之法則,生起信解謂信心。

  信心乃爲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資糧,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諸衰損,信心即爲如意寶,

  若具殊勝之正信,則必成就諸所欲。

  佛寶法寶及僧寶,始終無欺皈依境,

  彼具無量之勝德,故當恒時起敬信。

  一切黑業白業果,始終不虛並成熟,

  是故凡若自愛者,取舍業果當細致。

  現今即是業世界,此後乃爲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時,應播善法之種子。

  當觀衆生異苦樂,彼等之因皆爲業,

  此乃佛陀之善說,何人不思彼業果?

  若于叁寶及四谛,生起堅定信解心,

  嗨呀則彼終獲得,殊勝賢妙之福果。

  我今雖多積受用,死時必定留此世,

  故當生起施財心,勤修今來圓滿果。

  布施雖小果極大,受用雖多獲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來世窮。

  積累守護消耗等,財有甚多此過患,

  縱彼財寶遍大地,凡夫貪欲尚不足。

  日常衣食住處外,余財無益痛若因,

  布施今生與來世,財富增上如湧泉。

  布施長壽名譽盛,布施增德增安樂,

  布施乃爲增上門,然諸士夫恐耗財,

  恒時積財不布施,若細觀察如傍生,

  無常無實財富中,爲何不取其精華?

  當觀未用未布施,國王之財皆無常,

  豈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輪王之勝財!

  如是具慧穩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堅定,了知報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廣布施,則于一切今來世,

  壽命長久無疾病,悅意安甯具財富,

  衆人恭敬獲贊頌,福祿增上威德高,

  超勝四方興事業,勢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樂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榮譽猶如天鼓聲,遍滿于此世間中。

  如是一切天與德,普願諸衆皆獲之,

  以此等起所觸動,造此簡言易解規。

  我于勝者與佛子,及諸正士之善說,

  精通之故善宣說,如同空谷之回音。

  然由無始惡串習,染汙自之相續故,

  高尚行爲極鮮少,僅只仰慕善妙行。

  若諸衆生能行持,殊勝善妙高尚行,

  于此極爲隨喜故,願令他衆入此道。

  如是自心生悲心,具慧尊者亦勸請,

  故于人規論典中,稍作攝略而宣說。

  以此善根願諸衆,無勤趣入此妙道,

  圓滿十種功德相,獲得天德諸莊嚴。

  此論乃由歡喜行持無垢高尚妙規及具勝緣功德者,嘉靠公確之勸請,嘉祥傑布讓當(麥彭仁波切)造于宗薩紮西拉哲處。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譯于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一九九八年二月

  

《中觀四百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