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手冊(海濤法師輯)▪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 況不止一人乎。又爲現在未來一切同人,繼鳏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之緣。”

  —印光大師

  2、“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梵網經》

  3、“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于中取之而食。”

  —《楞伽經》

  4、“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互爲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楞嚴經》

  5、“孕婦食兔,子則缺唇。食雀,子則雀目。食蟹,子多橫生。食鼈,子則項短頭縮。食鳗魚鳅鳝,子多難産。食田雞,子多喑啞。”

  —《萬善先資》

  6、“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見而舍去。”

  —《梵網經》

  7、“啖肉者多病,當行大慈心,奉行不殺戒。”

  —《佛說十善戒經》

  8、世尊說偈曰:“曾悉爲親屬,鄙穢不淨雜,不淨所生長,聞氣悉恐怖。一切肉與蔥,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床,以彼諸細蟲,于中極恐怖。”

  “飲食生放逸,放逸生諸覺,從覺生貪欲,是故不應食。”

  “如被貪欲過 障礙聖解脫,酒、肉、蔥、韭、蒜,悉爲聖道障。”

  “若食諸血肉,衆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楞伽經》

  9、“四種清淨明誨”阿難問佛:“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佛言:“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心淫,次斷殺生食肉,叁斷偷盜,四斷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叁摩地,皆大羅刹。報終必況,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相吞,相食未己。雲何是人,得出叁界?”

  —《楞嚴經》

  10、放生十大功德—

  一、無刀兵劫。二、集諸吉祥。叁、長壽健康。四、多子宜男。五、諸佛歡喜。六、物類感恩。七、無諸災難。八、得生天上。九、諸惡消滅。四季安甯。尤其于危險時代。十、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孫代代相傳,永遠福壽。(動物進化)

  愛心的放生

  1、救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叁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爲“以大悲心救護遭受毒打、捆綁、拘禁,即將被殺戮之一切衆生,得手指和腳指纖長可愛之相。”

  2、護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叁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爲“以大勇猛心,饒益一切有情活命順緣,得足跟寬廣相”。

  3、放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叁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爲“以遠離殺生之一切過失,得身體洪直相”。

  4、《普賢行顧品》雲:“衆生至愛者生命,諸佛至愛衆生,能救衆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功願”。

  5、《優婆塞經》雲:“一切衆生因殺生故,現在短命,財物秏減,眷屬分離,橫罹其殃,舍此身已,當墮地獄”。

  6、《婆沙論》上說:“能一天一夜持不殺生的戒律,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的災劫”。

  7、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爲主終身不移,長養慈心勿傷物命,竟此一念可爲仁聖。

  8、“履行仁慈,博愛濟衆,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所在得利,死升梵天,是爲十一。”

  9、悲心出資買命放生救渡即將被人類宰殺吞食畜道衆生予以放生,所得福德深廣無量,能消解病業疾苦、無名因果病痛、累世冤親債主牽纏、各種身染惡疾速得痊愈。

  10、“殺生食肉犯了五罪心—

  殘忍心、自私心、殺害心、貪昧心、欺弱心;戒殺齋素增長五善心—

  同情心、憐憫心、愛護心、慈悲心、平等心。”

  故曰:“求福莫過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于戒殺放生。”

  11、放生可以圓滿人天七德。

  佛經中說“人天七德”:

  “種姓高貴、形色端嚴、長壽、無病、緣分優異、財勢富足和智慧廣大。”

  12、佛經雲:

  “雖有殺百人百馬之罪,若放一衆生,清淨彼罪障。若放十叁衆生,淨除萬劫之罪障。若有衆生盡壽命,爲彼作放生,延長其壽命。若叁日內必定死亡,即放十叁衆生,此人能延壽叁年。若殺害已經放生過之衆生,則有殺百人之過失也。”

  一切有漏善法中,沒有比放生功德大的。

  13、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

  “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地藏十輪經》雲:

  “設便能戒諸殺生,諸衆恭敬成無上,

  恒時無病延壽命,安樂暢適無損害,

  一切生生世世處,深信如來之行境,

  現見佛法及僧衆,速得無上菩提果。”

  14、放生六度具足:

  一.布施。有叁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放生時,得令衆生從死亡被殺害的怖畏解脫,故爲無畏施。

  二.持戒。意即不害衆生:

  放生非但不害,並且救渡罪苦衆生,故亦具備了持戒的意義。

  叁.忍辱。意即爲法苦行:

  我們能克服一切困難放生,亦是行忍辱。

  四.精進。意即爲法努力:

  我們積極戮力放生即是爲法努力。

  五.禅定。意即心不散亂:

  我們一心一意對衆生具有慈悲心,虔心放生禅定即在其中。

  六.智慧。愚心不信因果,不知放生積累功德,殺生造業的道理。

  放生的人知道生命珍貴的價值,愛惜尊重衆生生命而行放生,此即智慧的展現。

  15、《放生功德論》雲:

  “若欲善趣之樂,放生能得人天福報;

  若欲自得寂滅,放生即得聲聞羅漢果;

  若以菩提心所攝,放生則成佛果之因;

  若願上師住世,放生即能感得上師長久住世;

  若欲自己長壽,放生成爲殊勝長壽法,此有無等之功德。”

  16、放生亦爲往生淨土的主因。《中陰救言論》雲:

  “今生放生,到中陰時,其所放之衆生會來到面前爲你接引道路,而往生自已所欲的淨土;若殺生,則其所殺之衆生,彼時會顯現爲極爲憤恨,而致使自己被強力引入地獄中。”

  17、放生可以同時具叁種布施。

  憨山大師的“放生功德偈”說:

  人既愛其壽,物亦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叁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

  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淨,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

  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放生又念佛,萬修萬人成。

  注:

  “叁災”:一.刀兵災。二.疾疫災。叁.饑馑災。

  “九橫”:一得病無醫。二.王法誅戮。叁.非人奪精氣。四.爲火所焚。五.水中沈溺。六.爲惡獸所啖。七.墮崖。八.中毒受咒。九.被饑渴困。

  慈悲的放生

  1、“不殺爲諸戒之首,放生爲衆善之先。”

  2、“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

  3、“戒殺念佛兼放生,決到西方上品會。”

  —佛印禅師

  4、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5、“他若死時汝救他,汝苦死時天救你。

  延生愈病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6、“常行放生,衆難解脫。”

  7、“念佛、放生,乃報親恩之不二法門。”

  8、“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9、大衆放生,肇使漁民出船捕撈無獲。放生,近之能息殺因,還之可滅殺果。

  10、放生、殺生現報錄:

  “常行放生,常行殺生,天地鬼神常爲鑒臨,必當降以禍福,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11、禮拜八十八佛忏悔業障,放生償還命債,以祈永斷夙怨,長植善因。

  12、滅病四法—一、戒殺吃素、二、放生救命。叁、禮拜諸佛、四、稱念佛號。

  13、隨緣隨力放生,十元不嫌少,千萬不嫌多。

  14、菩薩無所不在,慈悲到了極處,以衆生之心爲心。

  15、見到渴望被救的眼蚌,刹那慈心,和觀音共振。不忍它受刀俎酷刑的救苦悲心,和彌勒相映。長久以來,一步一腳印落實護生,和普賢攜手。雖衆生的心如石般堅硬,原用柔軟的水滲透,向地藏大願學習。

  16、“放生是世間最美的善行。”

  17、圓因法師說:“放生功德最快消業障,必須盡快放生,還要虔誠懇切的心,求觀世音菩薩。”

  18、發願—“凡我所放一切生命,以及十方無盡有情,盡得度脫。”

  19、“要放生,尤其是每月百、千人的大放生,集合衆人願力,消業最速。”

  20、“斷肉食素,一心向佛。悲心濟物,自感業消。”

  21、蕅益大師雲:“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叁昧,修此念佛叁昧,是恒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22、平素,以念佛持戒爲正行,以放生行善爲助緣。

  每月大放生

  1、以素代葷,以生代殺。蓮池大師雲:“婚禮不宜殺生。”

  2、“人惟欲眷屬團聚,壽命延長,身心安樂,諸緣如意,正應發大悲心,行放生業,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愛物之誠,則向之所欲,當可即得。”

  —印光大師

  3、“夫妻是緣,孩子是債。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4、人受病苦,財物耗減,怨親來擾,此逆增上緣,爲成就我。更覺:“放生怎可懈怠,怨親債主來討,是因他們苦,急需功德助其脫離叁惡道。莫貪錢財;業若消,福自來。”

  5、“所有功德,放生最大;一切罪惡,殺業最重。”

  6、迷時千般錯,悟時業重重。

  7、古德雲:“一下箸則萬錢,一染指則千命。”

  8、“老實念佛、禮佛忏悔、戒殺吃素、放生贖命。”

  —圓因法師

  9、普勸世人,念佛、放生…

《放生手冊(海濤法師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