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精華▪P5

  ..續本文上一頁推測他們的想法,有許多是些誤會。按分別心就是思考、思索與思維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尋等等求知的意思,這是聞思修叁慧裏的思慧的初步運用,也是求取開悟的基本功夫。

  我們凡夫本來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觸佛法,若不分別是非善惡、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將來如何得救,如何解脫,就是佛法我們也得用心分別,至少能了解少許。

  佛法裏所說的“無分別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後才能證得的“如如智”,我們今天還是博地凡夫,若是一開始就不去分別,豈不是等于不用腦筋,而變得更爲糊塗了嗎?

  老實說:我們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別心”的合理運用,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深,則所見的真理愈高;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精,則所見的真理愈明,否則便不會有進步,等到能夠“不用心自用”的階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那才是“無功用道”的境界。那時節,我們才可以說:“不要起分別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觀緣起的人,就沒有自卑感。緣起哲學告訴我們:如是因加如是緣,必有所成。如果我們努力充實自己,動機純正,一旦機緣成熟,不怕不能發展抱負。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來世。一個人的腦力,體力,學曆,家世若與人差不多,固然比較不易自卑,萬一差得多,就必須觀察叁世因緣果報之理,忏悔業障,今生加倍努力,改過遷善以積福,多聞多思以積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轉劣勢,有所成就。

  況且差人一等的感覺原是比較得來,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既是相對的,就不是超越時空之外的,不同時間與不同的對象相比,結果便不相同,感覺也不樣。一個人何必固執地與他人比,而不與他物比呢?若非與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執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執此時與他比,此地與他比,此方面與他比,而不以後再與他比,他處與他比,他方面與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會快樂的,用緣起哲學想一想,自卑原也沒有什麼道理,既是無道理,所以不快樂便是不必要的。

  一個人優越與卑劣常無一定的標准,就算有一定的標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強,但我若與螞蟻比,與蛇蠍、鳥獸比,我又是何其幸運。

  真心,妄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爲無相,則不生不滅,故稱真。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恐尚不夠明白,現在再補充一下說明:錢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遠還是錢,假使想開服裝店,錢就會變成服裝。用錢比真心,現在錢變成服裝,是否真心也變成了妄心呢?這一點須特別注意。錢雖然變成服裝,但服裝仍有錢的價值。錢相雖滅,錢性仍存,把衣服賣了,不是又變成錢了嗎?

  錢是隨著人們的思想變現的,衆生也是跟著無明而起惑造業所成的。相是變了,但佛性未變,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惡,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現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念念生滅,攀緣執著的妄心。此心滅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雲:妄心雖然造業,不見得都是惡業。對,但不見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惡業當作汙垢,那麼善業就是肥皂,而肥皂確有去汙的功能,如果汙垢既除,服皂若不沖洗掉,還是不幹淨,爲了求得真正的幹淨,還要把水擦幹,擦水的布也須放下。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此理。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之意。

  破無因論的迷執

  許多人說:“人生的際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機會裏,我……”便成爲一般人常用的口語了。所謂“偶然”就是“無緣無故突然發生”的意思,“某人無緣無故被車撞了”“某人無緣無故突然大叫”“他無緣無故對著我笑”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一件事情無緣無故,怎麼會發生呢?說穿了,這是無因論的迷執。

  許多年前有一本書,裏面有一段說到:“生命就像凋謝的花瓣一樣,風起時,花瓣紛紛飄墮,有的墮到籬笆上,有的墮到草地上,有的墮在茅坑裏,有的墮到水池裏,際遇不同但有一點相同,便是花瓣的命運都被“偶然”所決定,照這樣說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僥幸,失敗是不幸,努力與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敗禍福,便沒有太大的關連。某人當皇帝是因爲他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叁餐不繼,是因爲他不幸生于貧窮之家;某人高中是運氣好,某人落第是運氣壞。當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論、無因論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總以爲人生的種種,總有少分或多分屬于偶然或無因。

  緣起哲學的看法是宇宙萬物都是緣起,非偶然而生,非無因而生。一個人的成敗禍福與他今生的努力有關,更與他過去的“業”有關。過去世未曾種善因的人,這一世很難遇到貴人相助。過去世不能成人之美,這一世必是阻礙重重。每一個人今生的父母、師長、兄弟、夫婦、朋友都與自己有密切的“緣”存在。無緣是不能相聚的。“緣”有善有惡,善緣使人和樂相處,惡緣則令人沖突別扭。佛教說一個人的福與慧,與今生的努力當然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前世修行。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今生有福而無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種癡福,雖身體健康,不愁吃穿,頭腦卻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無福,盡管聰明絕頂,卻窮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體好,相貌好,環境好,悟性敏銳,學業精進。

  總之,偶然論或無因論者認爲許多事情是偶然的,無因的,所以是防不勝防,無須負貪,努力也常徒勞無功。因此他們的生命是飄蕩無依,妄念紛飛的。他們不敢把握現有的,因爲隨時會有不測之風雲,他們不想勞心勞力,卻常期盼有好運忽然降臨。緣起論者卻認爲事情的發生,其原因或許難知,但不能說無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謹慎爲要,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天下無徒勞之事。成功是衆緣的配合,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盡歸于己,失敗雖與因緣有關,主要還是自己的福慧不足所致,須痛自勉勵,不斷修福修慧。

  植物也有生命,可以殘殺嗎?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衆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衆生,動物是有情衆生,所謂衆生可分爲叁級,高級的爲人類,具有叁個條件:一、有活動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叁、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爲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級動物有若幹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于低級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定界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能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爲低級的鬼,依附草木,以草木爲庇護,爲了慈悲關及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爲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于衆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衆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衆生無不皆然。衆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衆生的生命絕無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師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養心性,修養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靈媒,領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術力、鬼力迷人。

  佛法講真理,講修養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歡講神通,講靈驗,感通,感應,若依咒力、術力、神力來救世度人,咒力、術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薩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有所選擇,“佛度有緣人”。

  俗語說:“賣酒說酒香,賣花說花紅。”信仰什麼教,即說什麼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們何不拿來比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確的目標,有正確的目標,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否則一旦走上魔道,自己還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語真理,每每人不愛聽,邪言邪語、謠言欺騙的話,卻有人偏愛聽信。俗說: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說你對,我說我對,依什麼爲標准?若是信佛者,當然依佛經所說爲標准,各教依各教的經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經語改一改,參雜些邪言邪語,讓人正邪難分,所說都是一些謠言亂語,恐嚇之語,所以沒有智慧的人,正邪難以分別,就此步入邪道,實堪憐憫。

  世間萬事,必須依理智辨別正邪,盲目的信仰,都會走火入魔,而自己還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應該探討和研究,比較看看,千萬不可誤入邪教,吃虧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辨魔

  修道如行路,不怕遙遠,但怕歧途。路雖遠,只要不停地往前行,就與目的地逐漸相近。如果誤入歧途,除了回頭再走正路之外,那就與目的地逐漸相遠。普通人走錯了路,看看情況不對,還可以知道折回來。修道走錯了路,除有特殊的因緣使他回頭之外,勢必一直錯到底。

  旅行者所以誤入歧途,只因歧途和正路極爲相似。修道者所以走上錯路,更因爲有人在歧路口上誘導。這就是那些魔外鬼神之流。他們所誘導的歧路,往往比正路更具吸引…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茅篷劄記(選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