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靠修習四無量心增上堅固願菩提心,不令失壞,爲利有情獲無上正等正覺而發堅固的願。即願菩提心學處歸納于四無量心當中,行菩提心的學處則能包括在六波羅蜜中。前面已作廣述。此義如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修四無量願學處,護心斷除其違品,行持六度行學處,當勤斷除其違品。”又雲:“總之當舍四黑法,應當精進四白法。”
丁二、大成就者白瑪旺甲所撰攝義
頌曰:今生有利樂者應當做,
現世無有利樂之行爲,
及損害後世者悉應斷,
二大車軌學處盡含攝。
具有菩提心的菩薩以普度衆生爲己任,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對自他有暫時的利益或可獲得究竟安樂之事都應當行持;若對自他現世無有利益,後世感受惡趣痛苦之事,以及現世暫時有利,後世有害之事,都應當斷除。如上所述內容在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二大菩薩戒儀軌學處中全部含攝了。
乙五、發起菩提心所依之身
頌曰:所生依身天龍夜叉等,
罪業之人龍樹亦承許;
先須獲別解脫無著宗,
總須佛法菩提果生信,
如海佛子行亦歡喜信,
即可生起殊勝菩提心,
佛于寶燈經中如是說。
龍樹菩薩承許生起菩提心的所依身即能解義的衆生,包括想獲取菩提心的六道衆生都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所以依身範圍較廣,如天、龍、夜叉等,即使罪業深重之人及非人等身形低劣的衆生,也能獲得願菩提心。如《大寶積經》雲:“聞是法已,會中天、龍、夜叉、阿修羅、緊那羅、莫呼羅伽等無量大衆皆發無等等叁藐叁菩提心。”
無著之宗承許生起行菩提心的所依身是叁界之中的欲界、四洲之中的東、南、西叁洲的男女,必須具足七種別解脫戒之一。如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中雲:“恒具余律儀,七衆別解脫,有菩薩律儀,善根而非余。”相對龍樹之宗而言,所承許的依身範圍不廣,只限于人。
二大車軌互不相違,而是一致的。根據有二:一者,龍樹菩薩主要從願菩提心方面而言,無著菩薩主要從行菩提心而言,洛欽大譯師也如此說。二者,發起菩提心利益衆生的前提,二軌均需遣除別解脫戒的違品,也就是說菩提心利益衆生,無論是否已受小乘別解脫戒,都必須遣除損害他人的身口等惡業,否則與菩薩戒的學處相違。總之,受菩薩戒的所依身如上所說,以下講所依之心。
依靠信心等,即可生起菩提心。如《寶燈經》雲:“對于佛與佛法生信心,無上正等菩提也生信,諸佛子行海亦歡喜信,能生菩薩殊勝菩提心。”
菩薩戒所住依身。已經生起菩提心的現世之身及後世身中,菩提心都可安住,如果沒有失壞菩提心,即便到後世,此補特伽羅也沒有失掉菩薩戒體,所以,後世中他自然會歡喜利益衆生的修行,歡喜遣除有損衆生的行爲。如果在轉世時忘卻菩提心,則于下一世中遇到大乘善知識,經善知識指導,很容易憶念菩薩戒,使戒體堅固增長,不必再重新受菩薩戒。理由是若沒有産生失壞菩薩戒的違品,菩薩戒體一直可保持到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因爲受戒正行發誓說:“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此與小乘別解脫戒不同。
乙六、犯已還淨
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頌曰:最後宣說犯已還淨相。
受持願行菩提心學處不令失壞,假如失壞,應當忏悔清淨。
丙二、廣說
分叁:一、宣說四邊墮罪;二、了知開緣犯緣後之善行;叁、宣說真實忏悔義。
丁一、宣說四邊墮罪
頌曰:何者不察合理與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無記舍,
當做不做違越成墮罪;
修大義舍小義爲影事;
非自境界不做無墮罪;
無能力而做是無罪影。
受持菩薩戒者,無論何人對當做與不當做之事都應以智慧進行觀察。如果不了解開緣與遮持,不觀察其事合理與不合理,當做的事不做,不當做的事反而去做,當作取舍而不作取舍,以無記之心度日,那麼,大多數人會造業,違越菩薩學處。
墮罪依四邊分四:一、經觀察後,明知當做而不做,犯墮罪。譬如,應斷殺生,但因嗔恚心去殺生,所做非理。再如,當行布施,但因吝啬而不布施。此二皆犯墮罪。頌曰:“當做不做違越成墮罪。”二、修大義舍小義,譬如,因行布施而影響持戒,若爲了持守淨戒而不行布施,看起來未行布施好象違犯菩薩學處,但爲了戒律清淨,未行布施只是隨罪之影事,不犯墮罪。如《等持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大寶積經》雲:“何者歡喜意,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間,受持清淨戒。”所以持戒爲大義,布施爲小義。頌曰:“修大義舍小義爲影事。”叁、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去做,或者是自己的境界無誤地作取舍行持,都不犯墮罪。譬如布施頭目手足不是凡夫初學者的境界,不行此種布施無墮罪。頌曰:“非自境界不做無墮罪。”四、凡夫初學者等,雖然自己無能力做,譬如布施自己的頭等,但他還去做,或者相續中沒有生起那麼高的見解,不具清淨之發心而去行持那種布施等,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犯墮罪的行爲,其實是犯墮罪。頌曰:“無能力而做是無罪影。”
此四邊墮罪對應菩薩叁律儀而言,如下所說。就禁惡行戒而言,若以嗔恚心殺生犯墮罪,若以菩提心等的善心去殺生,是墮罪之影事。殺生是嚴重損害衆生的事,以大悲心不殺生是無罪的,但若殺衆生對他有大利益,不去殺他是無罪的影事,實則造罪。以其它煩惱心造罪業情況依此類推。就攝善法戒而言,若以吝啬心不行布施犯墮罪,以大悲之善心不行布施,是墮罪之影事,是無罪的。以清淨心行布施當然無罪,若以損害他人爲目的而行布施,是無罪之影事,實則造罪。其它持戒度等依此類推。就饒益有情戒而言,若有病人應當探望而不探望犯墮罪,但爲做更有意義之事而舍棄看病人之事是墮罪之影事,是無罪的。以慈悲心照看病人當然無罪,若病人本有人照顧,舍棄自己之聞思修等又複去照看,表面看起來無罪,是無罪之影事而已,實則造罪。其它方面依此類推。
丁二、了知開緣犯緣後之善行
頌曰:對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開許其實成善法。
當對他人獲得利益成了殊勝方便的時候,十不善業中身口之七不善業有開許的機會。譬如爲了救度很多衆生的生命而殺一屠夫;遇到一個快餓死的人,自己去一個富人家偷東西給他吃,使他免于死亡;若有一女人貪淫煩惱熾盛,若不與淫,她將死亡,爲救度她而行邪淫;若有一人即將被殺,藏于自家而妄語說見他逃別處;若有一惡友欺騙另一人,將彼引入墮落險地,爲救彼而作兩舌;若有一人內心痛苦,爲減輕其苦惱,或有喜歡言語之人,爲引導他進入佛門,有這種必要而绮語;或爲調伏某人而呵斥責罵等作惡口,如上所說皆爲開緣,表面看起來爲不善業,實是善法。身口七支之開緣如下作詳述。
一、殺生開緣。如果菩薩得知有一盜賊爲了獲得財物即將殺害許多生命,或者將殺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者他將造多種無間罪業,菩薩這樣想:“如果我殺死那個惡人,自己就會墮地獄,如果不殺,他將造無間罪業,受無量大苦。我自己甯可殺那個惡人墮地獄,而不讓他受無間地獄大苦。”菩薩如此思考之後,生起意樂,爲將來的緣故生起憐愍心而斷惡人性命。在正行殺時,自己懷著善心或無記心,不間雜惱恨。又因爲沒有其它方便可得,所以深生慚愧。由這樣的因緣,雖然殺了那個惡人,但不違犯菩薩戒,反而能引生很多功德。
二、不與取開緣。如果菩薩看到國王大臣等暴惡成性,對民衆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心生悲愍,爲利益衆生,廢止或奪取王位,不違犯菩薩戒,並能引生很多功德。又菩薩若看到盜賊奪他財物,或盜僧伽物、塔廟物,盜取衆多物品執爲己有,縱情受用,菩薩生起憐愍心,爲了利益那個盜賊,不讓他受用這些財物,從而使他免受長久的痛苦果報,隨自己所能奪回財物,歸還物主;或者,如果菩薩見執事人及守園人取僧伽物、塔廟物縱情受用,菩薩思維抉擇其人之惡業,生起憐愍心,爲了不讓他因此邪受用而受長久苦惱,隨力所能廢除其人的職務,如上所說,菩薩雖行不與取,但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叁、欲邪行開緣。如果在家菩薩見有女人熏習淫欲法,希求菩薩行非梵行,菩薩思維:“不要讓她心生嗔恨,多生非福,若隨順其欲,便得自在,若不隨者,她將死亡。”于是隨她方便安處,並且讓她學習善法,舍棄不善之業。如此菩薩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行穢染之法,但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出家菩薩爲護持別解脫戒,一切時一切處不應行非梵行。《梵網經》雲:“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集學論》雲:“諸梵行者,爲利他故,于彼應作母姊之想,無離邪行。”《律儀二十頌新疏》雲:“淫欲行者,是有罪犯,無間能令墮那落迦,令多所化不信聖教,諸世間人多住此行。由見此故,大士不應習近淫欲。”
四、妄語開緣。如果菩薩爲了使許多衆生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剁手足難、割耳鼻難、剜眼等難,雖然菩薩爲自命難也不明知故說妄語,但是爲了救脫那些有難衆生,故說妄語。即菩薩觀知有情義利,自己沒有染著心,只爲饒益有情的緣故,掩蓋正知而說妄語,如此說時,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五、離間語開緣。如果菩薩觀見有情被惡…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