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印度大小乘均念此經作忏悔,雪域各派中,甯瑪巴與格魯巴等的行者對此特別重視,宗喀巴大師親自作過叁十五佛忏儀,漢地淨宗的早晚課誦中也有這段經文,望每一位要忏悔罪業的修行人能夠每天不間斷地誦修忏悔文。
對上根者,大德們說,可安住在如幻如夢的境界中,迎請充滿虛空的一切諸佛菩薩,以《禮佛大忏悔文》發露忏悔罪業。進一步通過觀察墮罪之自性,了知並安住在如清淨大虛空般的無緣大空性中,可解脫一切罪障。
如上所說分上、中、下叁種根器的忏悔罪業的方法,印度那波巴尊者雲:有些下根者,通過實有執著心,于他人前忏悔前所造罪,未來再不犯此過,依靠恢複力逐漸解脫墮罪。有些中根者,通過念誦明咒與密咒,被虛空藏菩薩等本尊歡喜攝受,賜給悉地,解脫墮罪。有些上根者,所作墮罪自性了知爲勝義菩提心的本體,無勤任運安住在大清淨的自性本體中而淨除一切罪障。以上龍樹之宗的忏悔方法講述完畢。
戊二、無著菩薩所宣忏悔義
分二:一、認定毀戒之因;二、如何忏悔墮罪。
己一、認定毀戒之因
頌曰:行四黑法內心舍衆生,
以此因緣毀壞願心戒,
相續不斷無慚亦無愧,
歡喜無厭見彼爲功德。
此屬上品纏犯毀戒體,
即成他勝中下非重罪。
行持四黑法爲緣。從此以後,在自心相續中雖有能力卻不利益衆生,不拔除衆生之苦,也不與樂,舍棄爲衆生而求無上菩提果,這成爲破戒之因。上述因緣和合便毀壞願心菩薩戒。所依之願菩提心戒毀壞後,能依的行菩薩戒失去了基礎,隨之便失掉了。
前述根本罪,如自贊毀他等,需具足四個條件才成爲他勝罪。四個條件爲相續不斷,數數現行;毫無慚愧心;對罪業無有厭離並生歡喜;對罪業執著爲功德。若具足此四個條件,屬于上品纏犯,從而徹底摧毀菩薩戒體,也稱爲他勝重罪。若僅具備其中二、叁條,如稍微有一點慚愧心,或經善知識勸導而停止繼續造罪業,則爲中品纏犯。若有慚愧心,能自行中斷罪業繼續現行,並不歡喜見爲功德,如此違犯爲下品纏犯。此等中下品纏犯就不會毀壞菩薩戒體,不犯他勝重罪。
己二、如何忏悔墮罪
頌曰:既造他勝犯戒應重受,
叁一人前忏悔中下纏,
若無相應忏境自心悔,
廣大行之宗派無與等。
如上所說舍棄願菩提心,造上品他勝罪就毀壞戒體,因此,造罪業犯戒後應發露忏悔,並依忏悔之法認真修持,然後依儀軌重新受戒。中品纏犯,當于具有菩薩戒的叁人面前忏悔;下品纏犯及其余四十六惡作罪,當于具有菩薩戒的一人面前發露忏悔,可令還淨。如《菩薩戒二十頌》雲:“上纏犯戒應再受,中纏應向叁人悔。”于叁品纏犯,如果沒有相應的忏悔對境之補特伽羅,則在自己的心中觀想充滿虛空的諸佛菩薩,于佛菩薩面前發露忏悔。
如上所述,廣大行之宗派行者受持菩薩戒與護持菩薩戒的學處,以及忏悔還淨等,針對初學菩薩要求比較嚴格,因此頌詞中稱“無與等”。
乙七、護戒的利益
分叁:一、相續産生福德之利益;二、成爲佛之意子的利益;叁、獲得無上菩提果的利益。
丙一、相續産生福德之利益
頌曰:如是依菩提心能攝持,
眠等放逸福德相續生。
首先,依靠願菩提心的功德,暫時可轉生善趣帝釋天等處,其果報無盡,究竟成爲獲得菩提果之因。在具備願菩提心的基礎上依靠行菩提心的攝持,隨眠、嬉戲等無記之一切事,其果報也無盡,而且能相續增長福德。如《入行論》:“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又雲:“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菩薩戒品》雲:“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舍命時,住大歡喜;叁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衆爲其同分,爲同法侶,爲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丙二、成爲佛之意子的利益
頌曰:並成十方叁世佛意子。
補特伽羅的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同時,立刻成爲十方叁世佛之意子。《入行論》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若不失壞願菩提心,最低位的菩薩也徹底超越小乘聲聞阿羅漢。詳見前述《華嚴經》中彌勒菩薩谕善財有關菩提心之比喻。
丙叁、獲得無上菩提果的利益
頌曰:叁七叁叁祗劫得菩提。
總的來說,大乘菩薩之根器有叁種,獲證菩提所經曆的時間長短不同也分叁種。如牧童之發心的菩薩,需經叁大阿僧祗劫獲證菩提;如舟子之發心的菩薩,需經七大阿僧祗劫獲證菩提;如國王之發心的菩薩需經叁十叁大阿僧祗劫獲證菩提。《菩薩戒品》雲:“如是菩薩大屍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下根的菩薩發心即如國王之發心。國王們首先要摧伏一切敵方,得到自方的擁戴,自己登上王位,隨後維護屬下臣民。同樣,菩薩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如此發心,要經曆叁十叁大阿僧祗劫獲菩提果。資糧道和加行道需叁大阿僧祗劫才能圓滿,十地中每一地均需叁大阿僧祗劫來圓滿。中根的菩薩發心如舟子之發心。所謂舟子即船夫,他們欲求自己與所有的船客同時趨向江河彼岸。同樣,中根菩薩希求自己與一切衆生一同獲得佛果,如此發心,資糧道需經兩大阿僧祗劫圓滿,加行道需經兩大阿僧祗劫圓滿,見道位需經一大阿僧祗劫,修道經兩大阿僧祗劫,共需七大阿僧祗劫圓滿菩提果。上根的菩薩發心如牧童之發心,又稱無與倫比的發心。牧童們爲使牛羊先食草飲水,免遭豺狼等猛獸的侵害而將它們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同樣,上根菩薩希求先將叁界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正等覺果位後,自己最後成佛。如此發心,加行道、資糧道經曆一大阿僧祗劫得圓滿,一地至七地經曆一大阿僧祗劫圓滿,八、九、十,叁清淨地經曆一大阿僧祗劫。如是《大寶積經》與《中觀寶燈論》雲:上述所謂曆經“叁七叁叁祗劫得菩提”,其實並不需要那麼久,經論的密意僅是針對凡夫地位入下資糧道時,其能力不再增長,不再廣大,一直到獲證菩提果需這麼久遠時間;或者指調伏自己身、口、意叁門,或爲調伏叁界衆生遣除叁毒煩惱喻爲曆經叁大阿僧祗劫。其實按了義的經論,經曆那麼久獲得菩提果是不可能成立的,叁大阿僧祗劫猶如虛空中的蓮花一般。如《解脫經》(全名《佛說大方廣解脫忏悔梵行淨罪成佛莊嚴經》)雲:“爲了清淨身口意趣惡道的障垢,以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分類,劃爲叁大阿僧祗劫需要精進。”《金剛藏莊嚴續》雲:“叁大阿僧祗,乃爲身口意。”譬如一個人走路步行從成都到北京需兩個月時間,而坐汽車或乘火車就不需要那麼久,若乘飛機當天就能到達。同樣,以凡夫下資糧道起點的能力,若不再增長,獲菩提果需叁大阿僧祗劫,然而,上資糧道、加行道、地上菩薩,其能力在不斷以成千萬倍地增長,那麼就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了。譬如如山王那麼多的草以一星火來燒,似乎要很久才能燃盡,若起大風吹鼓,在很短的時間中便會燒完。再說得到一地的菩薩可將很多劫促成(壓縮)一劫來積累資糧。消除業障、度化無量衆生。如《般若二萬五千頌》雲:“得一地後,若欲者,七日能成佛。”我等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勝利道歌》中說:“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
《菩薩律儀論·第叁品》菩薩戒之學處終,即二大車軌菩薩共同學處于此宣說完畢!
如意戒樹清香飄溢十方界,
禅定枝葉智慧花開極莊嚴,
殊勝解脫妙果賜與有情衆,
孰若守持必獲一切功德藏。
大乘經論菩薩律儀善說海,
具戒智者金口所宣甘露味,
以利他心歸納攝取成醍醐,
恒時利衆乃至虛空壞盡間。
俱生智慧廣大無雲虛空中,
戒律日輪清淨圓滿顯現時,
遣除意中取舍學處之癡暗,
願此利他光芒普照無邊界。
末法守戒寥若白晝之星辰,
佛敕以戒爲師清淨月輪光,
息滅衆生熱惱獲得清涼樂,
願戒律之教法興盛遍天下。
自他叁世所積一切之善根,
回向一切衆生超脫輪回海,
到達圓滿一切功德之寶洲,
迅速獲得一切種智如意寶。
無垢密意虛空慈愍大雲積,
大悲名聲閃電雷震徹長空,
降下法露滋潤有情蓮盛開,
上師恩德深切憶念我敬禮!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依據《虛空藏經》《梵網經》《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集學論》等諸佛菩薩之經論而著,釋迦如來教主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之金剛弟子——甯瑪比丘釋迦戒賢(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結夏安居期間,造于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北方寶劍洲清涼聖境。吉祥圓滿,善哉!
大菩提塔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
益西彭措堪布 著
皈依上師叁寶!
爲度化一切衆生獲得究竟佛果,發無上的菩提心!
佛法教主叁界師,頂禮釋迦牟尼佛。
智慧之源妙吉祥,祈慧加持入相續。
般若精蕊光顯者,頂禮怙主龍樹尊。
廣弘離戲中道義,由衷敬禮聖月稱。
曼殊師利意化身,顯密融通麥彭尊,
精要日光炳照世,稽首頂禮哀攝受。
顯密中道大圓滿,一味善說智慧藏,
意傳加持入心間,我與如我衆道友,
直至菩提永不離,金剛上師哀攝受。
詩…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