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其出版書籍中發覺他是以梁昭明太子對《金剛經》的叁十二分法[24],做簡介科判以利讀者之參考並修學之,除此之外更可以從他的身行體驗到《金剛經》本身的可實踐性與不可思議性[25],此種般若思想絕非一些日本及西方學者認爲只是違離形式邏輯規律,是超理性或是神秘主義的。因而忽略了其中的理性成素。換言之,般若思想的最後歸宿,自是超理性或神秘主義的;但在這之前,它有很多思考是理性的,尤其是可通過「無自性空」一義理來理解[26],由此才不會只是個空談。最後節錄其紮記中的兩句偈,來代表他對無常與《金剛經》的思想:

  草色花香,遊人賞其真趣。桃開花落,達者悟無常[27]。

  《金剛經》是指導我們要做到,叁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執、法執,而又不著空執的境界,同時還要我們運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廣修六度萬行[28]。

  接著是說他淨土兼放生的思想,爲何在他閉關後會如此的重視呢?在分析他推崇的書中及其手書的茅蓬紮記中,發現到幾位重要的祖師分別有印光大師、李炳南、廣公上人、慧明法師開示、虛雲和尚、蓮池大師、月溪法師、弘一大師。其中以印光大師[29]的書印的最多,抄寫其語錄也最多,筆者之後在翻閱印光大師的書中則發現他的書中除了淨土的思想外也有很多放生的想法,如其中有一篇很重要,即南浔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上寫:

  戒殺放生之事,淺而易見。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若不能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恻泹。其福田利益,亦隨其心量而致成………倘遇不知者阻绯,逐而被彼所轉,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者有之………爲彌陀之弟子,作海衆之良朋矣。閱者幸注意焉。原夫水陸衆生一念心性,直下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一切人天六道衷生心性悉皆如是,由無始來,惑業障蔽,不能顯發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業。大覺世尊,知諸衆生一念心性,與佛同俦。因茲種種方便,隨機說法。普令修習戒定慧道,以期斷惑業而複有。圓福慧以證法身。又令世人發慈悲,戒殺放生。良以我與一切衆生皆在輪回之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生展轉相殺。彼固各各皆爲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亦各各皆爲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彼固頻頻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我殺戮。我亦頻頻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彼殺戮。久經長劫,相生相殺,了無底止。凡夫不知,如來洞見。不思則已,思之則不勝慚愧悲憫矣。[30]

  又說: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爲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縱彼業重,未能即生,我當仗此慈善功德,決祈臨終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出輪回,漸證佛果矣。且愛物放生,古聖先腎,皆行此事,故書有鳥獸魚龜鹹若之文,而文王澤及枯骨,況有知覺之物哉。…………此固聖賢一視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動含靈,皆具佛性。展轉升沈,互爲怨親,及將來決定成佛等義。迄至大教東來叁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爲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古雲:「欲知世上刀劫,須聽屠門夜半聲。」又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衆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谟也。」故陳智者大師,買臨海滬溪梁六十余所,互四百余裏爲放生池……直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唐肅宗幹元二年,昭天下諸州各立放生池……真宗天禧元年,诏立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蓮池大師立放生池于上方長壽二處,其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叁百余年以來,景仰高風,慈濟物………。

  又說:

  南浔極樂寺外,向有放生池……坍塌兼複多年……每有善士就河放生。雖發善心,生難獲益。其旦蒙放而暮複遭捕者,當居多半。若近大江,則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則斷非所宜,園林大師心有不忍,擬欲深睿其池,外築圍牆以爲防護。……裨此舉速得成功,庶物類悉得其所……豈特現世萬禍冰消,千祥雲集。而未來世之恩報德者,正不知幾千萬億也[31]。

  這段文字的要旨雖然是針對過去已經有放生池的佛寺,今爲複興重建之意而說的。在無意間又針對放生的事與理都在述說一次,在事相上過去的祖師或帝王都有在提倡放生,並說放生的事情很好做,其福德[32]也大。相對上障礙也很大,文中所說最大障礙者即是,本來要去放生,之後又被人動搖本有的善念,又對放生之事質疑而不去做,因此就會失去福德。再說到福德的大小也在于你的心念與心量上,是誠或不誠?另外在理上則是指出,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若不能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在此文粗略說出大約有四點。第一是要認識自己與水陸衆生的一念心性,直下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第二是對我們這輩子生爲人道的人們說,更應戒殺放生。其道理是一切衆生[33]皆在輪回中。從過去無始來,彼此展轉相生又相殺。那些衆生在過去中曾經做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過;反之我過去生中也可能做過他們的父母、兄弟姊妹與兒女過。如今那些衆生因爲惡業力的原因,現在出生在異類,將受我們殺戮。那些要殺他們的人也由惡業力的牽引要將它們殺戮。如此一來便是相生相殺,了無底止…如果知道以上事實的人就會慚愧又悲憫;第叁點是指明戒殺放生的目的最主要是令一切有生命的衆生能回到自己的生長環境團聚。其宗教儀式就是爲他們念佛回向淨土,令他們現在能度脫被砍頭的危機。在未來可以了生脫死並永出輪回,漸證佛果。最後一點是回顧之前的聖賢人,都戒殺放生,因爲他們知道戰爭與和平背後最深的道理就是戒殺放生。過去古雲:「欲知世上刀劫,須聽屠門夜半聲。」又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衆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谟也。」

  除此之外,其師父,忏公也有以自己的實例[34]做證明影響到圓因法師,在蓮因寺《放生儀規》中說:「丙甲春雲臥病岡山,經久不愈,醫藥治療,營養滋補,靜攝調護,悉皆罔效,身心苦悶,不知所措。嗣承淨業道侶慈悲勸谕,謂若提倡放生,與衆行之當得早占勿藥雲雲。雲遂依勸告,先自放生,並同諸方提倡,經時不久,頑強痼疾霍然痊愈。」

  第二節 度衆的志業—以放生爲例

  一 簡述放生的流程與意義

  首先應知放生之事爲何?佛教放生的對象就是看到有生命的異類衆生,當它們被擒被抓被關被殺,驚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際,便發慈悲心買物救贖,給以解救釋放的一種行爲!若從另一方面來說,放生就是還債,還今生累世以來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故積極地放生,救贖生命,償還宿債,以期滅罪消愆,消除業障![35]

  換言之,放生最容易消業障,簡單易行,只要發心,隨時隨地,一人多人,錢多錢少,都可以放生。正因爲放生如此殊勝,累劫多生以來,我們多少的冤家債主,邪魔外道都不願意我們如此簡單地便消除業障,故反對批評放生的人很多。在加上放生的事情看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放生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奧複雜,就像淨土宗一句彌陀佛號統攝叁藏十二部的道理一樣難懂,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此容易對放生失去了信心。那應如何從佛教的教理中去懂其理?(一)因果報應,亘古不變的真理。放生就是救人家的命。(二)天地萬物衆生,皆有靈性,皆會貪生怕死,皆有悲歡喜怒,今朝放生,物類皆知感恩圖報!(叁)天地萬物衆生,皆本具佛性,與我相比無二無別,一旦業障消除,同樣可以證成佛果。今朝放生,等于救一未來佛!(四)天地萬物衆生與我,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皆曾經互爲手足親眷。今朝放生,等于救自己的親人!(五)天地萬物衆生與我,在過去的輪回中,皆曾經互爲冤家仇敵。今朝放生,正可解冤釋仇,不再冤冤相報[36]!

  放生活動的流程,有獨自小型的放生與團體大型的放生兩種,在此是以圓因法師帶領的放生團做簡介,他們放生大多是由遊覽車接送是一天來回的,地點沒有固定[37],時間則有固定即是每月第叁與第五個星期日,大多是星期六淩晨出發,近下午就到家了,車上有提供免費的早餐和午餐,遊覽車車費大多百元而已,另外放生的錢,都是隨喜的也就是隨自己的能力,有的人投在放生箱或親自供養老和尚[38],其實沒出錢放生也沒關系,因爲可以去幫忙傳水桶,放諸魚類,因爲大家的參與都是使物命得以迅入海中,各有所獲,其實只在一念心中。其方式是圓因老和尚帶領大家在灑淨之後,爲物命叁皈依叁寶後,全體的人排開,大家一邊念佛,一邊用接力的方式,將一桶桶的魚,海中的生物…放生到海中,那時魚兒還會回頭望那些將它們放生的人!每次參與放生的人數,大約是一千多人左右,有時約二千人參加,放的物命種類不一定,全視當地適合情況而定,但魚類算是放最多的,此團體時時會對放生的方式與大環境的考量一直不斷做改變,盡量達到盡善盡美的階段,如改用「活魚袋」[39],還有爲何在此地會放這類的魚[40],都有做其評估與研究,因爲並不是爲放生而放生。

  再說「放生」是有其儀軌的,雖然任何人,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做,但有些小節是必須注意的,如果是初發心者,可以委托有經驗的人或團體代勞,或一同參與放生活動。一般放生儀規,有的並無任何擺設,有的會設桌子上擺佛像等,起先于佛前置楊枝、水盂,撚香、燃燈,種種供養。然後以慈悲心,視所放衆生,念其沈淪,深生哀憫。複念叁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作是觀已後,默念想雲:「一心奉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其大功勳,沾灑所放衆生,令彼身心清淨,堪聞妙法。」一、香贊(唱、念皆可)二、持咒(大悲咒1—3遍,心經1遍,自始至此、大衆同念彌陀聖號。)叁、啓請 香花迎 …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