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P22

  ..續本文上一頁于鼓浪嶼日光岩,並向海外請藏經萬余卷。其後,複閉關于永春普濟寺、泉州福林寺。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民國叁十一年十月示寂于晉江溫陵養老院,世壽六十叁,僧臘二十四。著有《彌陀義疏撷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清涼歌集》、《華嚴聯集》、《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四分含注戒本講義》、《南山道祖略譜等書》。坊間現有《弘一大師法集》傳世。見《佛光大辭典》,頁1919。

  [16] 名智旭,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時明萬曆二十七年五月叁日也。初學儒,以聖學自任,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取論焚之。二十歲喪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誦佛名。居叁年,聞一法師講首楞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遂于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爲任,既述毗尼集要,尋欲注梵網經,于佛前拈阄以決所宗,得天臺宗,于是究心臺部,而不肯爲臺宗子孫,以近世之臺宗禅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余種,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十七。其重要注作《靈峰宗論》。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7] 我國當代淨土宗高僧,蓮宗第十叁祖。陝西合陽人,俗姓趙。名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年二十一,至終南山南五臺,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光緒八年(1882),挂搭湖北竹溪蓮華寺。未久,受具足戒于陝西興安雙溪寺。二十六歲,赴淨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自號「繼廬山行者」以明其志。其後,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二十余年,朝夕唯閱藏念佛,不求聞達。曾兩度閉關,空諸色相。民國元年(1912),以文稿刊于佛學叢報,署名「常慚愧僧」,名震遐迩。民國七年,爲募印「安士全書」而常至上海,遂駐錫太平寺,各方投函請益者甚衆,師皆慈悲攝受。民國二十九年,示寂于靈岩山寺,世壽七十九。荼毗後,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爲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坊間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全集》行世。見《佛光大辭典》,頁2206。

  [18] 各家之注釋及關于本經之著述約有:後秦的僧肇。隋朝的吉藏、智顗、淨影。唐朝的慧淨、智俨、窺基撰、慧能、宗密、孚佑帝君。宋朝的子璇、道川、善月、昙應、宗鏡。明朝的太宗、洪蓮、元賢、德清、如觀、智旭、圓杲等等,詳見《丁福保佛學辭典》,頁3553。

  [19] 慧能曾針對神秀的偈文,另作一偈,要求別人代他書寫在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閱後,認爲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便于夜陶召慧能至其禅室,將衣缽傳授與也要他立即回嶺南,後來慧能才正式成爲僧人。不久,慧能即在法性寺菩提樹下開演東山法門,法緣殊勝。其後不久,即移居曹溪寶林寺,韶州(今廣東韶關)刺使韋璩久慕慧能的道風,請他瞅料觸,聽衆逾千入。所說法語,由弟子法海記錄,整理爲《壇經》傳于後世。

  [20] 詳見《佛光大辭典》,頁3553。

  [21]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頁71。

  [22] 小時候他父親會鼓勵他抄《金剛經》抄完一部就給予他一塊銀元(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是七塊銀元),見附件1。

  [23] 如果依據前引各種《金剛經》的持驗錄來看,可以發現中國人持誦《金剛經》後的效驗,已經包含了密教咒語中的息災、增益、懷愛等效果。而且,從他們的誦經動機去看,我們也會發現有相當多中國佛教徒,是將這部經當作咒一樣地持誦的,因爲他們並不太注意經義,而只注意誦經後的神聖的、超凡的效果。筆者發覺部份的信徒亦如是。參見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79。

  [24] 本論文以無著、世親的《金剛經論》爲中心,配以梁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法。可見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1981),頁57—111。

  [25] 法師在誦《金剛經》蛇會跑過來聽,因爲在過去水裏山上本身就有許多蛇。有時鳥也會飛來。

  [26] 吳汝鈞,〈《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華岡佛學學報》,8(1985),頁237。

  [27] 圓因法師—毛筆稿,《茅蓬紮記—第一集》,(臺南:和裕,2002年),頁126。

  [28] 圓因法師—毛筆稿,《茅蓬紮記—第叁集》,(臺南:和裕,2002年),頁126。

  [29] 印光大師的文章中有好幾篇是說戒殺放生的今約舉如下:(1)在佛寺寫疏的有,法雲寺放生池疏:「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南浔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爲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須知放生一事,實爲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放生一事,原爲啓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靈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等等。(2)就文章書信類有,烏程周夢坡居士夫人誕期放生碑記:「聖君賢相,哲士鴻儒,多皆仰遵佛訓,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斷葷,或戒殺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載諸史冊,亦企後人同修慈心,愍彼物類。」在挽回劫運論:「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放生十大功德之說;勸愛惜物命說等等。(3)戒殺放生因果現報類有,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序,放生殺生現報錄戒殺放生各文合編序等等。可詳閱,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與《印祖文鈔選讀》(上冊、下冊、續編兩冊),臺中:明倫社,1999。

  [30]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臺中:明倫社,1999),頁234—236。

  [31]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臺中:明倫社,1999),頁236—240。

  [32] 〈一〉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菩薩于法應無所住,須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二〉與善法同義。據《法華經》〈方便品〉載,于四衆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于戒律有所缺漏。此類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叁〉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對于智慧而言。可參閱《佛光大辭典》,頁5861。

  [33] 梵語 bahu—jana, 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譯。音譯仆呼繕那、禅頭、社伽、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衆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卷六:「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詳見《大正藏》2,頁四○上。在此狹義的指那些除了人道之外的處畜生道等。

  [34] 圓因基金會將一些近年來的實例,編輯成《放生感應奇迹記》、《放生感應的故事》其內容有父救龜命、屠夫肝癌、償還殺債、黃蜂示警、免遭蛇咬、發願戒殺、難産得安、女兒病危、放生即愈、母親昏愦等故事此外又有現身說法之實案有林子惠居士、馮馮居士、祥雲法師、劉春桂居士、楊欣蓮居士、郭惠珍醫師等等。

  [35] 圓因編,《放生問答》,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8—9。

  [36] 圓因編,《放生問答》,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0—13。

  [37] 放生地點,全省大部分都,臺北、苗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等等每次都會換地方。

  [38] 老和尚不蓋寺廟、道場、不收出家徒弟,後來筆者聽聞到此師父將所收到的錢完全是放生用的,而且他的遺書早已經寫好,所收的供養一分一毫完全放生。

  [39] 如時間91年10月20日,這次放生的方式改變過去用塑料桶裝魚的形式,此次改用「活魚袋」裝魚並由臺大的教授及幾位學生講解示範並在車上播放。除此之外,放生前,有臺大的教授及學生幫忙,分別測試海水及魚車上的水溫及鹽度。聽說溫差超過五度時,魚若貿然放下去,會有休克之虞;另外若鹽度相差太大,魚也無法適應。測試完後,依每輛魚車所需,先加一些海水進去,讓魚有個過渡的環境可以適應。

  [40] 如虱目魚苗,道證法師也解釋爲何要放這種魚類:「1、一般來說,大于五公分的魚就有自己索餌的能力,我們這次所放的魚雖小,但都大于五公分了,所以放入海中應可存活。2、雖然這些魚尚不會被賣到市場供人食用,但它們有許多根本活不到那麼大,就被當作漁船釣鲔魚的餌了,因此也需及時放生。3、放生時若是一下子放入許多掠食性的魚類,對當地其它海洋生物來說,可能是一場浩劫。而虱目魚爲吃素之魚類,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41] 引用一般通用的版本,《放生儀軌戒殺放生嘉言合刊》,(臺北:佛陀教育,1990),頁2—15。

  [42] 甲、願所放衆生、既放之後、永不遭遇網捕吞殺、獲盡天年、速生淨土。乙、並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頓悟叁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解冤解結、救世救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丙、更願放生弟子○○等、叁障蠲除、福慧增長、叁…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