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的去做,不需要與人較長短!」
[94] 見其序,雷久南博士,《還我健康》,(臺北:琉璃光出版社出版,1995)。
[95] 癌症是一種慢性、全身性、退化性、血液性、缺乏性的中毒症。癌症並非一夜之間突然發生。癌症在表現爲腫瘤前,通常已潛伏多年。根據美國凱利醫師「(Dr. William D. Kelley)平均潛伏期爲卅九個月,這就是所謂癌前時期(Precancerous)。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醫院腫瘤科/賴基銘醫師,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
[96] 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8。
[97] (摘自《新世紀飲食》),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36—39。
[98] 〈天華月刊〉:波士頓的布裏罕婦女醫院(Briham and Woman Hospital)華德威烈醫師(Dr. Walter)指導進行的。他歸結說:「回過頭來,看看數據,紅肉的最適當攝取量是零。」也就是說客觀的醫學研究,一再的證明吃肉、蛋、乳品增加乳癌、結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其它癌症的罹患,而素食可大幅度降低罹癌的機率。上述資料雖大部份爲女性患癌的數據,但以臺灣區來說,一九九一年,死于癌症的男性約爲婦女的二倍。
[99] 日本醫學博士片濑先生在他的論文中,做了如是的結語:「萬病的發生,皆是由于一元酸性的血液。」這個論點也得到美國營養機構的認同與支持。
[100] 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47。
[101] 李豐與淋巴癌和平共處30年她,臺大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在叁十歲不到被宣判罹患癌症,李豐,這位國內細胞病理權威,沒有被癌症擊倒,走過叁十年漫漫抗癌心路,她沒有怨,反而感謝癌症,讓她學會省視人生。他練瑜伽吃素禮佛十年來未曾住院,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清晨叁、四點就起床,空腹練二個多小時的瑜伽,再打坐一個多小時。她常說:「每天花四個小時做運動,可以換來其它廿小時的全身舒暢,這種投資太值得了」。資料來源:中國時報,詳見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4—19。
[102] 雷久南博士寫〈閑談癌症的治療方法〉五年後,我對癌症的基本看法大致沒有改變,只是有更多經驗和補充的資料,尤其是發病和情緒與靈性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我在法國格雷諾堡(Grenoble)偶然得知一所癌症心理治療中心,引用德國漢姆(R. G. Hamer)醫生的研究發現,以「談心」方式疏導病人的情緒而改善病情。
[103] 其工作環境—德州大學安德森醫院腫瘤研究所。這醫院規模,在美國癌症方面,是數一數二的,它具有治療、教育和研究叁方面的任務。他在一九七七年得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就在那裏工作。其本行,原是物理化學而非生化,所以研究方向,重點在從生物物理觀點出發,與一般同僚的方向頗不相同。其許多看法,也因其所學背景與訓練的關系,故容易接受許多民間自然療法。
[104]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林明燦指出,根據目前醫學研究發現,許多致癌因子是可以預防的,像日本已漸漸將癌症歸類-生活習慣不良的疾病,所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飲食不當、吸煙及喝酒。
[105] 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1—24。
[106] 纖維的保護作用,可以減少排泄物在腸內的停留時間。纖維的來源,多存于五谷、麸皮及糙米中,此種粗糙食物中,所含的礦物質也多些。在美國曾發現南方土壤中,硒(一種有防癌作用的礦物質)的含量比北方高,所以癌症患者也比北方低。一般人如果飲食太精,就會感到礦物質不夠,所以提倡吃粗面糙米,是很合乎營養的事情。
[107] 黃曲毒素系黃曲菌及其它真菌之代謝産物,根據臺灣糖業公司在63及69年期的研究,此類真菌在160℃經一小時或在121℃ 15磅壓力之下,亦須十五分鍾才能殺滅。而其所産之毒素,在更高溫度及壓力之下,縱將谷物本身組織與營養物同時破壞,亦不容易破壞它。此毒素一旦進入人體之後,即蓄積在肝髒中,不易排出,影響肝功能,爲肝病形成原因之一。由于本省處于高溫多濕狀態之下,適于此類真菌生長繁殖,因此一般谷物,均應盡速幹燥貯藏,除減少真菌汙染外,亦使其缺乏繁殖而産生毒素的條件;最好不要貯存過久,及早使用新鮮品。因此,已發黴的花生、黃豆、玉米及其産品,均不可食用。
[108] 此爲圓因師每天的例行功課。
[109] 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75。
[110] 《小止觀》介乎于《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智顗晚年成熟作品的《摩诃止觀》之間的,還有智顗爲其俗兄陳針治病所講的《童蒙止觀》(即《小止觀》)一卷。
[111] 從筆者的問卷調查得知有些癌症患者也常去請示法師,這對癌症的看法可以說仍不離放生念佛。
[112] 圓因編,《放生問答》,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6—27。
[113] 林靜美,對整理《幻影》一書後的簡單說明。
--------------------------------------------------------------------------------
論端無,2006-04-12 07:49:10
http://book.bfnn.org/books/0604.htm
訪問網址超出本站範圍,不能確定是否安全
繼續訪問 取消訪問http://book.bfnn.org/books/0604.htm
弘一大師之娑婆因緣
菩提法師著
一、大師的天津緣
二、大師的上海因緣
叁、大師的日本因緣
四、大師的杭州緣
五、大師的閩南緣
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永久值得人們懷念的人物弘一大師,他那離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給世人留下一串深思與驚歎!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使這位才華橫溢,光彩照人的藝術大師,從那輝煌閃耀的藝術宮殿中,步入清冷孤寂的空門落發爲僧呢?本文就大師之娑婆因緣,略而論之。
一、大師的天津緣
弘一大師(一八八0年一九四二),俗名文濤,字叔同。光緒六年九月初四日,生于天津,父李筱樓(小樓)爲道光甲辰(一八四四年)進士,官吏部尚書,早期業鹽商,後從事銀行業。母王太夫人,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做詩文。五歲父喪,從兄長受啓蒙教育。在生母王太夫人的撫育下長大。少年即聰慧好學,六七歲時,于《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譬》,即可琅琅成誦。十七歲時,從天津名士趙幻梅學習詩文骈文,又隨唐敬之學習書法及篆刻。十九時,康有爲、梁啓超掀起維新變法,大師認爲「非變法無以圖存」。于是自刻一印雲:「南海康君是吾師」,然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了,京津當局懷疑他與康、梁有關。爲免災避禍便奉母偕妻全家移居上海。一九0五年四月大師之母王太夫人逝世,大師悲痛欲絕,親撫靈柩從上海回到天津經過與兄長「鬧了一仗」之後,才爭取把亡母靈柩安放在李家大院接官廳正中央,此時,大師痛苦、絕望、淒楚、悲哀。他埋掉了「李文濤」刷去了「李成蹊」的別號,更名李哀,字哀公。大悲痛中親自爲亡母王太夫人天人撰寫挽聯歌雲:
汨半生哀東之長逝兮,感親思之永垂!
同年七月份,二十六歲的「李哀」,帶著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東渡日本留學。
一九一一年,大師從日本留學回國,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教,這是大師第一次爲人師表。然而平靜的生活中,突然掀起了一陣巨浪,淹沒了祖輩留下的「義善源錢莊」。李家的百萬財富,除了在河東的一座住宅外,蕩然無存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大師深刻地感受到財富的無常。從此大師的表情更加嚴肅,衣著也更加樸素了。一九一二年,大師再一次離開了天津,到上海任城東女學音樂教員,並受聘爲《太平洋報》的文藝編輯。自此,大師在天津的因緣,就永遠地告一段落。
二、大師的上海因緣
一八九八年,大師爲避免災禍,而遷居上海的「城南草堂」,與義兄弟許幻圓同居。時大師,「文采斐然,于詩文詞賦外,尤好畫畫」。許幻圓是當時上海新學界的著名人物,由他的推薦,大師參加了由許幻圓、張小樓、蔡小香、袁希廉等組成的城南文化社,並與他們結成金蘭摯友。從此,大師在學術界的成就,一發不可收拾。一九0一年他考入了南洋公學,從當時文壇巨擘蔡元培先生受業,與邵力子、謝無量、黃炎碚等同學,並參加了滬學會。正當大師春風得意之時,孰料他的母親王太夫人突然病逝,他悲傷至極。第一次離開上海,踏上了留學日本的旅程。一九一二年,留學回國的弘一大師,在天津遭遇了破産之厄後,再一次告別了七年之久的上海。負責《太平洋報》副刊及廣告事宜。此間刊出了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有陳思曾作插圖。因大師曾號朽道人,所以當時有人請他們兩人「僧道合作」。有了此次的合作,大師又與柳子,蘇曼殊,叫楚倫聚會一堂,以《太平洋報》爲中心,而發起組織「文美會」,編輯名家書畫比較而成《文美雜志》。後因《太平洋報》場面大而收益少,且被警察查封。大師終于再度離開上海,進入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主持音樂與圖畫兩科。《太平洋報》在上海夭折了,但是,大師在《太平洋報》的廣告設計,卻成爲我國近代廣告畫的先驅之一。
叁、大師的日本因緣
大師的日本緣,始于一九0五年秋,東渡日本留學,大師到日本後,根據自己所長和興趣…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