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粟,所飲是溫陵之水。身爲佛子,于此時不能共行國難于萬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大師泰然無懼,誠如他的一首詩雲:「亭亭一枝菊,高標矗晚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大師的這種愛國愛教的精神,將永遠地值得人們學習與歌頌。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叁日,大師習書最後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徹悟止境中圓寂于泉州溫陵養老院。享年六十叁歲,法臘二十四。縱觀大師一生跌宕起伏,但大師始終以藝術家敏銳的感受力與深邃的洞察力,矢志不移,最後,讓我們牢牢地記住大師的諄諄教誨:「要發菩提心,即要發成佛之心,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具慈悲之心,植成佛之因,以後才能成佛。」
本文刊載于《菩提樹》1996年第叁期
--------------------------------------------------------------------------------
論端無,2006-04-12 07:54:25
http://book.bfnn.org/books2/1517.htm
訪問網址超出本站範圍,不能確定是否安全
繼續訪問 取消訪問http://book.bfnn.org/books2/1517.htm
圓瑛老法師事略
皈依弟子葉性禮謹識
法師誕生靈異,弱冠出家,禅、淨兼通,行、解相應。諸山卓錫,勝地傳經,集缁素于一堂,宏佛法以濟世。翰墨精通,詩、文優美,尤其余事耳!似此道德文章種種,已于六十壽辰時,由孫明法居士,刊傳《事略》中見之矣。轉瞬十有四年,辛卯五月,欣逢法師七十壽辰,乃節采前刊,增編近事,不尚虛文,但求紀實,有類年譜,俾貢世人獲悉師之宏願,及其爲教盡瘁之苦衷,以勵來者。惟師仍謙遜未遑,而門徒實有不能已于言者,茲者七十有四,時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刊行于世,謹續前篇,筆之于左:
法師福建古田縣人,俗姓吳,父諱元雲,母阙氏,禱觀音大士,夢抱子至,既覺而法師生。五齡椿萱失蔭,稍長業儒,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年十八,頓悟人生如幻,便欲出家,爲叔父所阻。十九歲大病愈後,發願出家,即投福州鼓山,禮興化梅峰寺增西上人爲師,法名弘悟,字圓瑛,韬光則別號也。翌年依鼓山湧泉寺妙蓮和尚授具足戒。二十一歲至常州天甯寺,依冶開和尚參究禅宗,經四寒暑。是年禅七,帶病參禅,至二七第二日,定境現前,身心廓然!即說偈曰: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罣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廿五歲,參甯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別號八指頭陀者,從習禅定,一心參究。
廿八歲冬,定中前境複現,身心俱空,自是慧業增明,定功益力,乃取前習楞嚴經讀之,凡向之未通者,無不明晰。複從通智、谛閑、祖印、慧明、道階諸法師,修習教觀,宗說兼通,辯才無礙,已使海內,共仰宗風矣!前清宣統元年,法師重興鄞縣接待寺,寺爲曆朝古剎。從新拆建,並創辦佛教講習所。辛亥光複,佛門多故,遂同寄禅和尚,入都請願,組織中華佛教總會,以挽頹風,時被選爲參議長。是夏,買舟渡老虹橋,適退潮覆舟,溺水幾殆;得慶再生,殆天遣作道揆焉。
六年,任甯波佛教會會長,並創立僧民學校二所。
七年,創辦甯波佛教孤兒院,教、養兼施,工、讀並重,各省聞風,相率仿效,此慈善事業,實佛徒應行舉辦,方合慈悲爲本之宗旨。
九年春,赴北平。演講《楞嚴》《法華》兩經,法緣甚盛。時北五省旱災,師發起佛教籌赈會,勸募巨款,赈救災黎。是年秋,在甯波七塔寺講楞嚴經。
十一年,赴南洋群島,親加坡、槟榔嶼講經,感化者衆。遂倡設槟城佛教研究社。
十二年,遊化臺灣時,曾在基隆靈泉寺,臺中慎齋堂,臺南開元寺,新竹州金剛寺等處,宣揚佛化,法雨頻施,叁根普被。時新竹州有一小塘,名湖埤者,水淺而小,然年必淹斃數命,視爲慘事,地方紳耆恭請法師親爲超度,師因與約A全州人士,應持齋禁屠以示誠敬,果能允諾,自當任之。紳雲:當商之官廳,師在臺南講經時,得來函一一照辦,請擇日超薦,遂即覆函,屆時首途,到州時往迓法駕之車夫,呼曰菩薩至矣!請登車。師訝以詢?車夫雲:前夜湖埤,有數鬼魂,各向其各家屬們相告,謂菩薩將來超度,故知之。迨師抵湖埤,群呼菩薩,歡喜若狂!超薦既畢,複返臺南講經,越七日,州中來函致謝曰:湖埤水爲之涸,死者得蒙超拔,生者亦不至枉死,從此安全,真奇迹也。是秋,由臺南回至泉州,同轉道和尚,轉物當家,叁人發願,重興開元寺。
十叁年,重新建築大開元寺,並創辦開元慈兒院,陸續收養孤兒,二百余名,至十四年春成立。十四年夏,在廈門南普陀寺,講《楞嚴經》。
十五年,重渡南洋,籌募慈兒院基金,所得之款,于麻六呷,組織基金董事會,保管本息,以垂永久。時該坡有一河,每年溺死數十人,聞法師在臺超度之驗,欲請超度,師亦以全坡素食爲約,歡迎到埠,道場將開,適有一大蛇,關閉籠中,將供宴客之用,法師勸令放生,並爲其說法,當揚旛時,解籠釋放,而蛇騰身數丈,一躍入河,去而複還,翹首向師稱謝,如是者叁,觀者無不驚異!實時啓建道場,寶幡初樹,天雨欲來,師因默禱觀音大士,須俟法事畢,再行下雨,以啓地方人士之信心。後果如默禱,法事既畢,同壇抽衣,時大雨滂沱而至。法會七日,應驗之事非一;有賣水果者,詣壇參觀,心不敬信,出言亵渎,遂發神經病。既歸,其家人即至法師處,報告所得之病,求爲醫治。法師即授以忏悔之法,其病遂愈,因此敬信倍至。
有一傭婦,身衣不淨, 欲入壇中,纔至門首,忽然倒地,口吐白沫,請師救援。師至,見其人事不省,遂取水誦咒數遍,將水含一口,噴其面上即醒。少頃問其故?答曰:見一黑面人甚大,一手執戟,一手攔阻,不許進壇,因是驚倒。法會期中,有困于生計,欲投河自盡者,自橋上一躍而下,覺似水中有二人,扶至水面,此人原要尋死,複入水底,依然仍被扶上,如是者再,方始呼救,橋上行人,爲其救援,送至醫院,遂將其事語人。衆曰:水鬼發心護法。故不要人矣。
凡欲進壇者,必須茹素更衣。時有一中學校長,信心不具,即對全體學生宣言:謂我吃魚,吃畢往壇,且看是否能倒?此等迷信之事,費用許多金錢,汝等不可置信,遂大酌。忽有魚骨,梗喉不出,乃致身死。法會圓滿,是日送聖,適校長出喪,道路傳說,此即不信之果報,證信因果之說爲不誣也。
十六年,以浙省鄞、奉二區,寺産將有沒收之舉,法師挺身衛教,奔走呼號,幸得保存。
十七年夏,首都全國教育會議,議決全國寺院,改作學校,所有寺産,盡充教育基金。法師因發起組織江浙佛教聯合會,被選爲主席,入都請願,卒獲成功。佛教寺産,賴以保全。並于各埠,創辦佛教慈幼院,佛教醫院,佛教工廠,分擔社會責任;又于各叢林,創辦佛學院,農林場等,養成自食能力;旋返福州講經。是秋經紳士公舉,住持大雪峰崇聖禅寺;複接收城中法海寺,爲雪峰下院,荒涼舊剎,經一年經營,百廢俱舉。
十六年,被選爲甯波江東七塔報恩寺住持。是夏中國佛教會成立,被選爲主席﹒入都力請廢止不平等之管理寺廟條例,經交立法院修正,爲監督寺廟條例保全佛教産權。
十八年秋,應杭州佛教會之請,于菩提寺講經,法喜充滿!冬複應揚州願生寺講經。
十九年春,浙東甯波天童宏法禅寺,改選住持,法師當選。此寺爲六朝古剎,禅宗祖庭,住衆叁千余指,冬參夏講,定爲常規。是夏五月進院,當即對衆宣誓曰:爲法爲人,盡心盡力。具有十二不(不貪名、不圖利、不營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強、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責、不徇情、不背理。)可謂言表行坊,嚴于律已矣!隨即開講《楞嚴經》,四方學者雲集。每年冬季,傳授叁壇大戒,丕振宗風,續佛慧命,大衆心悅。
二十年,複被選爲全國佛教會主席。是年中央大學教職員,在京組織廟産興學促進會,意圖沒收全國寺産。法師挺身衛教,力辟其說,以民國約法所載,人民一律平等,無宗教階級之區分,以人民有信仰之自由,有保有財産之自由等,種種根據,風潮遂息。是秋洪水爲災,遍十六省,法師奔走籌募。普惠災黎。東叁省淪陷、法師通告全國佛教徒,啓建護國道場,並電蒙藏院,一致擁護中央,曾撰一聯雲:出世猶垂憂國淚,居山恒作感時詩。是年秋後,住持福州瑞峰林陽寺,並往興化莆田梅峰寺講經。
廿一年夏,就佛教會執委之職。是秋入都,向中央黨部,直接請求,發給人民團體組織證,旋獲第一號許可證書,以保全佛教。而全國佛教徒,開選舉大會,依法改選,法師複被選爲主席。是冬天童火災,殿堂樓舍被毀者九處,計五十余間。兩序大衆,悲痛萬分,佥謂此等工程,非二十年,不能恢複。法師親出募捐,僅未叁年,全部重新,較前更見莊嚴,並增築新樓二十八間,添設谷倉十余間,加築高牆,以防火患。
廿二年夏,中國佛教會,第五屆選舉大會,有嫉妒者,捏辭誣謗,法師甯靜以處,終于無損光明,因複繼任主席。秋應青浦佛教徒之請,廣弘法化,冬赴余姚,講演佛學。
廿叁年夏,中國佛教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法師仍任主席。是秋在南京,講《仁王護國般若經》,著有講義,有國府林主席撰序,並爲題簽。是歲福建古田縣,古祥寺之吉祥塔,受炸彈震動,塔石崩裂,法師發願重修,乃勸南浔顧蓮成居士,及德配邢夫人,捐資獨修,發現塔頂,有一石碑,文曰:宋浙江吳興南浔顧重修等字。足證前後千余載,遙遙相對。旋感塔放白光,衆所共睹。冬複宏化甯波余姚。
廿四年二月,往汕頭潮陽揭陽等處講經,聽衆踴躍,皈依者千余人。六月赴廈門,妙釋寺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聽衆尤…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