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亞硝胺(Nitrosamine)是一種化學致癌物,在胃的消化過程中形成,證明能致胃癌。我們只要管製了這些致癌物質,自然就能減少癌的發生。
第五、癌病的發展,是可以逆轉的。據研究得知,吸煙者得肺癌的機會,是數倍于不吸煙的人;但如果在戒煙五年或十年以後,其患癌的機會也大大的減低。這是因爲停止了侵擾之後,吸煙者也就恢複了原有的抵抗力。
如何減少致癌機會
雷久南博士
以下是美國國家科學會綜合各方研究資料,向美國人士提供如何減少得癌機會的具體建議:
第一、減少脂肪的攝取:美國人的卡洛裏有40%來自脂肪,科學會建議降低爲30%,事實上仍然比日本人的10%偏高很多,因爲一般人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故30%的建議,是希望容易達成目標,推行順利,至少可能減低美國乳癌與直腸癌兩種普遍癌症的人數。
第二、多吃蔬菜水果及帶麸的谷物(WholeGrain):因爲它們都含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與維他命C。前面所提及的是引起癌症的食物,現在所談的是一些有保護作用的食物。人體能夠排毒,全靠肝髒的功能,肝髒進行排毒,須有各式各樣的氧化脢(MixedFunctionOxidases)的參與。植物荷爾蒙能增加脢的形成。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如喂飼致癌食物,而同時給予含植物荷爾蒙很多的蔬菜,則其患癌機會即降低。植物荷爾蒙在幼嫩的蔬菜中含量特別豐富,所以能多吃、常吃嫩芽,應對癌症有益處。一般的蔬菜如花菜、包心菜、結球甘藍等的含量也很高。植物荷爾蒙還有一項特性,就是較不受加熱的影響,在烹熟之後,還是會發生作用。
其次是纖維的保護作用,可以減少排泄物在腸內的停留時間。纖維的來源,多存于五谷、麸皮及糙米中,此種粗糙食物中,所含的礦物質也多些。在美國曾發現南方土壤中,硒(一種有防癌作用的礦物質)的含量比北方高,所以癌症患者也比北方低。一般人如果飲食太精,就會感到礦物質不夠,所以提倡吃粗面糙米,是很合乎營養的事情。又豆類中含有的蛋白脢抑製劑(ProteaseInhibitor),也有保護作用,此物對于由化學藥物引起的癌症很有效。實驗中一組用黃豆,另一組用牛奶,結果吃黃豆一組的發癌率比吃牛奶低,即因豆中含有蛋白脢抑製劑之故。這也說明了河南林縣食道癌特高的原因,因爲該縣幾乎不産黃豆。相反的,在距該縣車程不到四小時的範縣,其食道癌患者,大大低于林縣,因該地黃豆生産多,縣民經常用黃豆磨粉或漿,混合作餅吃。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
第叁、少吃熏肉或鹽腌食物:因其在製造過程中常易産生致癌物質,如果一定要吃肉,最好是吃新鮮的。
第四、減低致癌物的汙染:例如在谷物貯藏期中,應該盡量減少黃曲毒素的形成,此物毒性很強,我們在實驗中,只用很少份量,即可引發癌症。(注:黃曲毒素系黃曲菌及其它真菌之代謝産物,根據臺灣糖業公司在63及69年期的研究,此類真菌在160℃經一小時或在121℃15磅壓力之下,亦須十五分鍾才能殺滅。而其所産之毒素,在更高溫度及壓力之下,縱將谷物本身組織與營養物同時破壞,亦不容易破壞它。此毒素一旦進入人體之後,即蓄積在肝髒中,不易排出,影響肝功能,爲肝病形成原因之一。由于本省處于高溫多濕狀態之下,適于此類真菌生長繁殖,因此一般谷物,均應盡速幹燥貯藏,除減少真菌汙染外,亦使其缺乏繁殖而産生毒素的條件;最好不要貯存過久,及早使用新鮮品。因此,已發黴的花生、黃豆、玉米及其産品,均不可食用。)
第五、繼續努力尋找其它的致癌物質,以減少得癌的機會。
第六、減少煙酒的使用:我們只能說吸煙是促成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決不會說凡是吸煙的人,一定會得癌症。至于我們醫院的實際情形是:在肺癌患者當中,90%以上都是有吸煙習慣的人,其它當然也與空氣汙染等有關。又吸煙與飲酒常是分不開的,酒能使致癌物易于溶解,深入皮膚,增加致癌作用。此點我要特別強調,希望能有助于戒煙酒的行動。
防癌良方
羅碧
癌症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癌,偏偏目前治療癌症技術仍有其限製,因此預防重于治療,如何才能防癌?醫師建議,要注意「生理營養」及「心理營養」,包括去除不良生活習慣、多吃低脂及高纖食物、遠離刺激物質、保持情緒穩定及維持固定運動習慣等。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林明燦指出,根據目前醫學研究發現,許多致癌因子是可以預防的,像日本已漸漸將癌症歸類于生活習慣不良的疾病,所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飲食不當、吸煙及喝酒。
目前科學上已經知道飲食與癌症有關的部分有,(一)食用低脂肪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以降低罹患乳癌及結腸癌的機率;(二)吃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蔔素的飲食有助于預防肺癌、膀胱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癌症;(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胃癌、食道癌等有關癌症;(四)常吃黃錄色十字花菜類食物,有助于防癌;(五)吃高度腌漬或加工食物,以減少胃癌的發生;(六)不吃發黴的食物,因爲像黃曲毒素等有害物質,與肝癌的發生有關;(七)不要吸煙,也不要喝酒,因爲吸煙、酗酒都使罹患肝癌、食道癌、胃癌的機率大爲增加。
林明燦醫師也提醒民衆注意,防癌除了要注重「生理營養」外,也要注意「心理營養」,也就是要保持情緒平穩。動物實驗顯示,暴露在噪音、強光、監禁及電極環境下,産生的生理變化,會造成胸腺萎縮,而胸腺是人體兔疫系統中,防止感染及罹癌的重要器官,一旦萎縮,發生癌症的機會就大增。
此外,也有科學研究顯示,某些心理特質有助于病患複元健康,其中腦內荷爾蒙(β—ENDORPHINE),在心理層面有重要影響,而我們心靈就是一個堅強豐富的藥局,可以不斷的製造強力藥物,使身體健康。而心靈創傷常是導致一個人喪失求生意志及鬥志,疾病纏身的重要因素。
運動對于防癌也有重大影響,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叁名美國人中,就有一人罹癌,但是每七名愛好運動的美國人中,才有一人得到癌症。運動的好處很多,包括供應組織氧氣,使偏好無氧狀態的癌細胞難以生存。運動也有助于血糖穩定,改善免疫功能。
人類是屬于運動的動物,所以不活動就是一種異常,讓氧化作用低落,而新陳代謝不平衡正是引發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無論如何都應盡量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即使萬一不幸發現罹患癌症,也應勇敢面對現實,積極抗癌,同時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及保持心情愉快,都有助于癌症的治療及防止手術後的再發,使生活品質更好。
二、飲食是防癌長壽最大的關鍵
世界上最長及最短的平均壽命
在我們人類曆史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習慣認爲,吃所有我可找到,所種植、所殺獵或所畜養的東西,但是,什幺才是最理想的飲食?不同的飲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什幺樣的後果?這些問題從來未曾被深入探討過。像這樣的問題,在以前是連想都不可能去想的。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家們首次廣泛地收集並編纂全世界各種飲食習慣與健康有關聯性的統計資料。
這些資料中,一個不斷出現的事實就是,大量肉食與短壽之間強而心有力的相互關系。愛斯基摩人、拉布蘭島人(Laplanders,譯者按:居住在北歐之一地區,包括挪威、瑞典、芬蘭之北部及前蘇聯的可拉半島之人民)、格林蘭人島人、克基族人(RussianKurgitribes),這些人口很顯著地,有最高的肉類消耗量,同時平均壽命亦爲最短—通常只有叁十歲。
另外又發現了這些地區艱苦的氣候並非造成短壽的唯一因素,其它也住在嚴厲的氣候中但因很少吃肉或完全以素食維生的民族,卻有世界最高的平均壽命。舉例來說,在世界性的健康統計資料中發現:爲數不少的白俄人、尤克坦印地安人(YucatanIndians),東印度托達(EastIndianTodas),以及巴基斯坦宏薩克特人(PakistanHunzakuts),都有高達九十至一○○歲的平均壽齡。
美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學技術,還具有最溫和的氣候,美國肉類及動物類食品的消耗量卻跻身世界最高消耗量國家當中,平均壽命成了先進工業國家中最低的。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幾個文化種族:居住在厄瓜多爾安地斯山的維康巴斯人(Vilcambas),居住在前蘇聯黑海地區的愛布克遜人(Abknasians),還有居住在北巴基斯坦喜馬拉亞山的宏薩人(Hunazs)。雖然這些種族分散在地球上不同的各個角落,研究人員卻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雷同處」,這叁個種族全是素食或非常接近素食。宏薩人在這叁個種族當中爲數最多,他們幾乎不吃動物類食品,肉類及奶類品加起只占他們所食卡洛裏的百分之一點五。
讓曾經實地訪問過這些種族的研究人員驚異的是,這些人不但活得長命,活得充滿活動,而且沒有迹象顯示他們患有困擾美國這個國家老人的退化性疾病。
「他們一直工作,遊玩到八十歲,甚至超過,大多數人到百歲生日時還非常活躍,退休一事是未曾聽說的。因爲他們的飲食不含過量的蛋白質,造成他們緊實曲線的身形以及比較緩慢的生長過程。這些邊遠地區的老人家們因爲年齡與智能的累積,而生理的退化又有限,他們對社會有很獨特的貢獻,而且很受人尊崇。」
(摘自新世紀飲食)
素食與長壽
傅益永
健康,是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目標;「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也是人們祝賀親友生日的習慣用語。但人類平均壽命至今最高的國家還是只有七十多歲,離理想很遠。所以對于世界叁處長壽地區,人們都有很濃厚的興趣。日本電視臺特別花…
《防癌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