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防癌手冊▪P4

  ..續本文上一頁費钜資,組團前往調查,製成兩小時的節目,于前年(公元一九八二年)播出兩次,妙趣橫生,令人叫絕。陳恒嘉先生譯有「神秘的長壽村」一文,曾在聯合報刊載多日。這叁處地區是:巴基斯坦的芬紮(或譯芬芝)、蘇聯的高加索與南美厄瓜多爾的畢路卡邦巴。叁個地區內一百歲以上的人瑞,多如牛毛,最高者達一百卅多歲。老人中多的是到一百一十多歲還能騎在馬鞍上奔馳,身體矯健。記者們就采訪所得,歸納他們長壽的原因,共有叁項:除了勤勉的勞動與家族的敬愛兩項之外,主要在于粗茶淡飯,而不是精美食物。照營養學者的分析,畢村人每日攝取的熱量,不會超過一千兩百卡洛裏,而他們並沒有營養失調的現象。據蘇聯老人研究所裘莫達夫博士的分析結果;這些食物絕無人工添加物;他們都吃新鮮植物食物,不攝取動物性脂肪;都是低熱能食物;充分攝取了活性乳酸;幾乎不吃鹽與糖。

  另外還有一本書「芬芝—長壽不老之國」。詳述芬芝的交通、文物、風土、習俗;其中對食物的種類做法介紹更爲詳盡。約在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外科醫師羅伯

  麥加裏遜博士,曾在他的研究報告寫有下面的話:「這是我實際經驗的事,那就是住于印度極北的芬芝人民。他們的壽命非常之長;我雖和他們一起住過七年之久,其間,患病的人幾乎全沒有。凡到我處求醫者,只有基于老齡所引起的白內障給除去、粒狀臉的整形手術,這些都是和飲食全沒有關系的疾病治療。」博士又在一九二五年的論文中說:「西庫族、巴丹族及其它喜馬拉雅的種族,雖身體很好,也有忍耐力,可是,和芬芝人比起來,到底不可同日而言。」博士于一九二七年被任命爲某研究協會的印度營養研究所所長。他分別用芬芝人的普通食物與印度人的食物飼養成千的白鼠作試驗。經過二十七個月後作檢查,芬芝一組的白鼠,都沒有生過病,夭折的也沒有。用顯微鏡檢查殺後的屍體,也沒有隱藏的疾病。但印度飯食一組,即用白米及調味料與所飼的白鼠,環境雖和前組一樣好,但種種疾病如潰瘍、腫瘡、壞牙、貧血、皮膚病、心髒病、腎髒衰弱,及多數的胃腸病,都因飲食的不同,陸續發生。有趣的是,芬芝地方沒有犯罪,所以沒有軍警和監獄;沒有商業買賣,只有以物易物,所以沒有貨幣,也沒有銀行。一度傳說首都附近有金礦,反使國王虛驚一場,因爲假定成爲事實,他認爲將因此引起搶奪騷擾,會使他們的平靜幸福生活面臨末日。他們終身勤勞,認爲「退休而不去做事,對于生命來說,退休就是敵人。」「人們只因相信衰老爲不可避免,所以就會衰老下去。把自然給人們創出來的細胞,以自己的想法來曲解,致和自然的意圖違背了。」書中既有豐富的健康長壽食物資料,又有許多科學隽永的智能敘述,幽默、輕松、有趣,全書對素食、老年、消閑及追求真理者,都是一本好書。

  (摘自素食生食與健康)

  長壽—飲食是關鍵

  多吃蔬菜等堿性食物,少吃肉類等酸性食物,再配合運動、曬太陽可避免骨質疏松症。

  花蓮門諾醫院骨科主任蔡慶豐指出,各民族的飲食習慣與他們的壽命、健康密切關系。像愛斯基摩人,以及北歐的拉布蘭島人、格林蘭島人、克基族人都是全世界消耗肉量最高的民族,而他們的平均壽命也最短,通常只有卅歲。

  分析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可以發現,他們所吃的食物是全世界含蛋白質及鈣最高的,相對的,他們罹患骨質疏松的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蔡慶豐主任表示,這是因爲蛋白質是屬于酸性類食物,換句話說,肉類是酸性食物,而人體的體液則是堿性,如果攝食太多肉類,就必須從身體骨胳中釋出鈣質,而中和食入的酸,使身體維持在微堿狀態。如果骨胳中的鈣質釋出太多,身體缺鈣的話,便會發生骨質疏松。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幾個種族如,厄瓜多爾安地斯山區的維康巴斯人、黑海地區的愛布克遜人,以及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的宏薩人,他們的壽命高達九十至一百歲。研究人員發現,長壽的秘訣在于素食,或非常接近素食。他們不但活得長命,且健康情形非常良好,他們一直工作、遊玩到八十歲,甚至還超過八十歲。

  再看非洲班圖族婦女的飲食,只有極低的蛋白質及鈣,很多人生了九個孩子,每個孩子也都喂二年母奶,但是媽媽卻沒有缺鈣的現象,也很少骨折,就是因爲她們的飲食中,多吃堿性物質,像蔬菜就是屬于堿性食物。

  在美國六十五歲的人口中,女性素食者的平均骨質流失率是十八%,但是女性肉食者的平均骨質流失卻高達卅五%,將近一倍之多。不過蔡主任也提醒民衆注意,吃素食並非每餐都吃豆製品。吃過多的豆製品也會增加身體負擔,發生痛風等疾病。健康的素食主張應是盡量生食可以吃的蔬菜,以免蔬菜在烹煮過程中,大量流失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摘自自由時報)

  防癌,少碰脂肪酒精

  纖維、蔬果,讓你遠離壞因子。

  臺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

  主治醫師謝瑞坤

  您所吃的食物決定了您發生癌症的機會大小!

  癌症的發生似乎無人能免,但過去數十年來的研究的確顯示我們可經由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減少數種癌症的發生。人們已知不抽煙可減少癌症的發生,而避免日曬則可減少皮膚癌的發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則根據衆多相關研究推斷,只要我們能有一健康的飲食習慣即可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食物與癌症發生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坊間也充斥著各式各樣互相矛盾的所謂飲食抗癌及防癌理論而使人無所適從。食物與癌症二者之間確實因果關系的證據,雖然還未能完全確定,但由目前已有的各項研究顯示,服用特定類的食物確與某些癌症的發生有關。

  截至目前爲止,大多數癌症的確實發生原因仍未確定。但人們已知,遺傳的因素確實使某些人有較高的癌症發生率。大多數癌症的發生較可能是由飲食、生活習慣及所居住環境叁者間交互因素所引致的。譬如常見的癌症如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大腸及直腸癌等。這些癌症的發生與飲食的關系已有多種研究。

  脂肪:食物中的脂肪可藉由刺激異常細胞的分裂來促進癌症的發生。有些脂質比較容易産生會破壞細胞的自由基或有毒分子。這些自由基的破壞若超過人體自然的保護機製,則可因而導致包括癌症等各種疾病的發生。

  脂肪與癌症發生的關系,最顯著的就是大腸直腸癌。食物中與大腸癌發生機率最有關系就是紅肉類,如豬、牛及羊肉。這也是美式飲食中脂肪的主要來源。脂肪由于其高熱量因此也易引致肥胖症,體重過重則已知與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率有關。

  酒精:每日喝酒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與肝癌的機會。飲酒也有報告可能增加了乳癌的發生率。酒精是否爲直接的致癌因素,或只是一種輔助因子來加強其它致癌物質的致癌效果,目前仍未確定。另外,酗酒者也可因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間接地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

  纖維素:纖維素已知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但確實機轉仍不明確。纖維素會增快消化後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這可減少腸壁與食物在整個消化過程産生可能致癌分子的接觸,進而減少了癌症的發生。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等,通常也是低脂同時又富含許多其它養分。這特性也可能是許多研究顯示,高纖低癌症發生率的原因。

  水果與蔬菜:這兩類食物是目前在減少各種癌症的發生方面效果最爲確定者。水果與蔬菜中所含的養分、纖維素及其它的化學物質可能都有關。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及E與胡蘿蔔素可減少因自由基所導致的細胞破壞,維生素B群及葉酸則可以抑製正常細胞轉型爲惡性細胞的過程。水果與蔬菜中幾乎不含任何脂肪,同時又含大量的纖維素,這又有助減少癌症的發生。另外,水果與蔬菜也被發現有數種特殊的植物性化學物質,具有抑製癌細胞生長的效果。

  自然健康的飲食

  雷久南博士

  當二十世紀進入最後十年的階段,我們回顧這一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對整個地球,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急速破壞。從空氣汙染引起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水源土壤的汙染流失、和原始森林的砍伐,已使成千上萬的動植物在地球上絕迹。而以地球爲家的人類,不但糟蹋了自己的家,也受到了應得的報應:一切天災人禍源源不斷,地球某些地方的連年水災、幹旱;殺人不眨眼的心髒病、癌症、愛滋病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風濕病等都大幅度的增加。

  爲什幺這一世紀會變成這樣?這完全要歸咎于一知半解的科技進展及人類自私心力量的結合所造成。何謂一知半解的科技?十九世紀科學的進展是二十世紀的基礎,也是牛頓物理學的世界。牛頓物理學將宇宙機械化,強調整體是由個體所組成。産生的影響是:一種局部性的看法,視大自然爲「可利用的資源」,盡其所能的加以利用和控製,無視于整體同生共滅的生命關聯。好象製造汽車的商人,只想到要讓車子走得又快又遠,而沒有顧慮所排放的廢氣,對整個大自然所造成的影響,農業專家只想到蔬采要收成快、産量多,于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沒有想到對土壤和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和對人體健康的破壞。

  一般人的飲食,因經濟改善而大量的食用牛肉、豬肉、雞肉以貪圖口腹之欲,沒有去想到這些對地球水土、人體及牛羊豬雞本身所造成的傷害。大量攝取肉食的結果,直接浪費能源,因爲維持肉食者生存所需要的土地是維持素食者的六倍;間接造成地球的汙染和森林的破壞,畜牧業影響所及是表土的流失和水源的汙染。再者,肉食也是個人體內汙染的主要原因,因爲汙染而引起的慢性病,近百年來正急速的增加著,如心髒病、癌症等等。由此可知,個人和地球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營養上有個最大的誤解——大家都認爲肉類是蛋白質的最好來源,牛奶是鈣的最佳來源。不吃肉擔心蛋白質不足,不喝牛奶則擔心缺鈣,這就是所謂的「一知半解」的例子。如果肉是蛋白質最好的來源,那幺,地球上90%的動物吃草和樹…

《防癌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