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葉,它們的蛋白質又從那裏來呢?
一九六五年左右,德國MAXPLANCH科研中心報導:綠色植物蛋白質的品質很高,高過肉和蛋。平常人只要熱量夠,蛋白質一定夠。美國雜食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攝取)的蛋白質攝取量是人體所需的叁倍以上;完全不食動物性食物的人,蛋白質攝取量仍然是人體所需的二倍。而且組成蛋白質的八種基本氨基酸,有兩種遇熱就會分解。而肉類大都必須煮熟之後才吃,可知肉類的蛋白質真正能被人體所利用的價值是微乎其微。
另外,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體內鈣的流失,這是造成骨胳松軟的原因。據統計美國65歲的女性,平均骨胳流失35%,而同年齡的素食者僅流失18%。愛斯基摩人鈣的攝取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因爲蛋白質攝取量也非常高,所以骨胳松軟症居全世界之首;非洲人BANTU女性,鈣的攝取是美國人的一半,但因蛋白質攝取也低,而少有骨胳松軟的問題。由此可見,想從牛奶獲得鈣質是不理想的,因爲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高,反而使鈣質流失。那幺該從那裏攝取鈣質呢?深綠色的根菜類,如紅蘿蔔、芝麻、葵瓜子等,鈣的含量都很高,其中紅蘿蔔汁的含鈣量與人奶相近。
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所發表的一篇報告,對美國人減少得癌機會的一些建議包括:減少脂肪的攝取、增加纖維量和新鮮蔬果的食用。因爲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C、E和碘,以及植物荷爾蒙,這些都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症。植物荷爾蒙在幼嫩的蔬菜中,含量特別豐富。一般的蔬菜如花菜、包心菜、結球甘藍等含量也很高。植物荷爾蒙比較不受加熱的影響,有加強肝髒排毒的功能。
人類自然的飲食是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堅果等天然食物,這可從人類無爪的手和較弱的颚、唾液的酸度,和腸子長于背脊骨的七倍看出。因此,當人類遵行自然規則飲食時,身體能健康長壽,若違反自然,則多病短命,近年來醫學研究更是證實這一點。總之,人類如果可以戒除吃肉的習慣,對于促進人類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其它醫學的新發現。例如,美國男士肉食者死于心髒病的機率是50%,改吃素食則降爲4%,可見素食者得癌症的機會大大少于肉食者。已經有病的人,不管是心髒病、癌症等,若改吃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後,病情都能改善。
此外,素食要自然、清淡,才能充份受益,食物來源以無農藥,以有機肥料種植者爲佳。調理過程中要避免過量的油、鹽等調味品的附加。而且有一部份食物,應該生食。因食物的營養成份中,如蛋白質、酵素、維他命等,在加工、加熱過程中都會被破壞。尤其中國人一般都沒有吃新鮮沙拉的習慣,而中國人得胃癌的病例遠超過西方人。引起胃癌的致癌物——亞硝胺是硝酸鹽和蛋白質在胃裏所形成,而維他命C可以阻止這些致癌物的形成。爲了防癌,應該每餐多吃些維他命C豐富的生菜沙拉。
食用季節性並且是土生土長的蔬菜水果,是最經濟也是最合于健康原則。冬天和夏天的飲食應該有所不同,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食用,同時還能使身體冬暖夏涼。在傳統習慣上是冬天喝紅豆湯,夏天喝綠豆湯,這是千年來的養生經驗。
季節性食物與食物的暖寒性分類有關:夏天太陽高照天氣熱,因此收割的食物屬寒性,能驅熱;而秋天冬天收獲的食物則屬暖性,能保暖身體。
臺灣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天、熱天之別,冷天可多吃溫性食物,熱天則可多吃涼性食物。溫涼的區分可以中國傳統醫學或現代科學去分別。
西方有句話說: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上掌握一天中的情緒和精力,因此要吃營養且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白天消化能力較強,高蛋白質的食物及生長于地面上的花果葉食物較適合;晚餐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太飽、太豐富,宜食簡單,以根類爲主的食物。這是叁餐飲食的健康原則。
(摘自大大自然健康食譜)
叁、酸性血質是癌細胞的溫床
酸性血質是癌細胞的溫床
營養學家認爲癌症是血液呈酸性反應時才開始發作,換言之,如果人體血液保持堿性反應,則不易生癌;亦即癌細胞易于繁殖的對象,是偏食肉類,蛋類、海産類酸性食品者,所以癌症患者如能將體內的酸性血液性質改變,在飲食上多攝取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使血液變爲堿性,則癌細胞在營養失調下即可抑製其繁殖,如此再配合藥物的治療,癌細胞在衰弱不振之下便易于撲滅。一般人常以爲炖雞、鴨、紅蟹、龍蝦等動物性食品可滋補患者虛弱的身體,殊不知這些食品會使患者血液成爲酸性,而使癌細胞更加茁壯繁殖,真可謂是「愛之適足以害之」呢!有些忽略這種原理的醫師,在講求癌症患者的營養,愈是進補魚、肉等酸性食物愈是豐腴了癌細胞的繁殖,因此,常被認爲有效的藥物卻不能將癌有效的控製或撲滅,此即是原因之一。
(摘自防癌養生長壽的秘訣)
防癌、抗癌的飲食—蔬食
癌細胞易于繁殖的對象是偏食肉,卵及酸性食品的患者。聖經中的記載,當巴比倫國王奈布喀奈撒,苦于病魔時,由神的指示,乃如牛吃青草般地盡量服食蔬菜而得痊愈。美國神學博士安娜
維格毛亞女士,由這段聖經的啓示而開始研究野草。她發現小麥的青苗中含有很多的營養素,乃用麥苗作成青草汁,令嚴重的癌症患者每天飲用四杯,竟出現奇迹,使病自行痊愈。她曾作過這種醫療發表,按麥苗中並不含有什幺治癌劑,而是將肉食停止,給與這種偏堿性並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草汁,使血液由酸性變爲堿性,這樣即可阻止癌細胞的繁殖。
(摘自防癌養生長壽的秘訣)
素食與血質
牛尾盛保博士擔任了叁個醫院的院長,院務已經夠忙,但是平均每星期還要作四次學術演講,此外又要臨診、研究、寫文章,真是比政壇要人還忙。據他道出精力始終如湧泉的秘訣,就在他這五年來實行積極性素食。當七年前牛尾盛保博士擔任日本國立東京第一病院內科研究醫師時,代表日本醫界前去歐洲參加國際醫學會議後,考察歐美各國人民的飲食生活,發覺他們已由肉食主義進步到素食主義了。回國後便提倡素食,並創辦研究所及療養院,專爲最需要營養的肺結核病人設計並供應素食(住院療養的患者完全素食),結果病人都獲得優于動物性食物的營養,而無肉食之弊。
有種叫「胎兒性赤芽球症」的可怕病症,是剛生下來的嬰兒,因血型特殊,如不馬上設法救治,紅血球便迅速的不斷遭受破壞,終至死亡。救治的方法是用健康人的血液,來把這個嬰兒的血液全部換掉。好吃肉的人,血液也可以說是和這種嬰兒相似。肉食帶給人的大害之一,就是對血液方面的害處。因爲我們吃了太多動物性食物時,血液就變得含有多量對身體有大害的毒素,就把血的「質」變壞了。這樣一來,血液本來的功能就受到嚴重的妨礙而不能充分發揮。所以我們要從肉食的禍害中逃出來,也必須像那嬰兒般的換血——素食。
血怎樣換法呢?首先要明白血的功能:血是在我們全身行走,無處不到,任務是在向全身各處運送養分,並運走廢物。這樣重大的任務,必須血液本身是個「健全無病的勞動者」才能圓滿的達成。比如一個家庭主婦生了病,既不能買菜做飯給大家吃,也不能把家裏環境打掃清潔,那這個家就不像個家了;你的血液不健康,則你的身體也就和這個不像家的家一樣。
那幺要怎樣才能使血液成爲強壯的勞動者呢?根本還是在要血的「質」良好,怎樣才是良好的血質呢?這就要血液經常保持適度的堿性。測血液的酸、堿性,通常是以PH爲單位,PH七是中性,七以上爲堿性,七以下爲酸性;健康人的血液是七.叁五,是微堿性,即是適度的堿性,所以微堿性的血液,就是血質好。
爲什幺堿性的血液就能充分發揮血液的功能?而酸性血液反而作用受阻礙呢?這裏你記住:血液中有百分之九十二是水分,其余的百分之八爲胺基酸、脂肪酸、葡萄糖及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由于當我們吸收養分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時,這些東西會在體內分解而生出各種酸性物質來。例如由蛋白質生出硫酸、磷酸,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生出酪酸、乳酸和焦葡萄酸等。這些酸都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如果留存在體內,便會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毛病,也會使得血液失去其理想的功能。爲了防止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酸性物質,在體內留存過多,血液中的礦物質如鈣、鉀等必須特別活躍。通常鈣或鉀是以與碳酸結合在一起的形態存在于血液中,也就是以碳酸鈣CaCO3或碳酸鉀K2CO3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當碳酸鈣與硫酸之類的強酸相遇時,碳酸鈣中的鈣立刻被分解出來,而與硫酸化合成爲中性的硫酸鈣CaSO4與二氧化碳及水而被排出體外,這個過程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的:
CaCO3+H2SO4→CaSO4+CO2+H2O
由上述的過程,我們知道血液要順利的把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發揮血液最主要的功能,血液當中必須經常含有鈣、鉀等礦物質,也就是要隨時保持適當的堿性。爲了達到這項目的,我們必須盡量避免吃能使血液産生大量酸性物質的食物,並且充分攝取包含有用礦物質的食物。根據科學上的分析研究指出,動物性的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發酸,而植物性的食品大部分含有較多的礦物質。但是也有例外的,例如米是我們的主食,它不但是我們身體重要的熱能來源,也是成長發育的必需品。它含有較多的磷質能使血液發酸,可是我們又不能不吃,因此我們必須在副食品方面,盡量攝取足夠的礦物質,努力使傾向酸性的血液保持住理想的堿性。由于一般的蔬菜都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因此多吃蔬菜,能把血液當中有害的汙垢洗刷幹淨。經過洗刷幹淨的血液,流到身體的每一部分,才能充分發揮其本來的機能,保持精力充沛、生氣十足的健康身體。要曉得素食使我們的血液經常保持微堿性,造成理想的好血質,這是健康的根本之根本,非常重要。假如你一向是特別偏愛…
《防癌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