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犯此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醜六、自贊毀他
頌曰:“贊歎自己而毀他。”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毀壞智慧之果。頌中大意說明:若菩薩以染愛心及嗔恚心,在他人面前贊歎自己,毀謗別人,是有染違犯。此處所講的染愛心,諸論師認爲作驕慢心理解,所以與他勝罪中的自贊毀他有很大差別。
此戒的開緣:就所爲來說,一、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而摧伏外道;二、如果以此作爲調伏他人的方便;叁、爲了讓他人未生信者令生起,既生信者令增長堅固。這叁種情況下雖然自贊毀他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人所有染愛心,有嗔恚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
醜七、不往聽法
頌曰:“聞說正法不往聽。”
製此戒爲遮止失壞智慧的因——不往聽法。頌中大意說明:菩薩明知有法師說法,論議抉擇,因驕慢嫌恨,恚惱之心故意不去聽聞,是有染違犯。因爲懶惰懈怠心而不去聽聞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二類:一、就自身來說有七條:(一)如果不能判斷所說法是正法等;(二)病弱無力;(, 叁)知彼顛倒說法;(四)知所說法曾經多次聽聞過,並已受持了達;(五)如果自己具足多聞智慧;(六)如果立刻于當前所緣境安住而能引發殊勝禅定;(七)因爲智慧下劣爲了受持鞏固曾聽聞過的法,或爲攝心修定。二、就所爲來說,爲了護持法師心念。此二類情況下,雖不往聽也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抉擇,驕慢所製,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爲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累,若欲無間于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咨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咨問者,犯輕垢罪。”
醜八、不敬說法
頌曰:“毀謗法師但依文。”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失壞智慧的因——對聞法境作邪行。頌中大意說明:如果菩薩對說法的法師,故意輕視毀謗,心中沒有以至誠心把法師觀作大師佛陀、善知識,身不恭敬,並以言語呵責嗤笑調弄,譏毀法師“歡喜言辭只依于文,不重視義理,不依法義”,是有染違犯。這裏所說依文不依義指誹謗法師說法文句優美華藻,但內容空泛枯燥無義。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壬二、違犯饒益有情戒之十二種惡作罪
分叁:一、失壞利他事業有四惡作罪;二、不作饒益有六種惡作;叁、不作降伏(調伏)有二種惡作。
子一、失壞利他事業有四惡作罪
《菩薩戒二十頌》雲:
于應助伴不往助,于有病人不供事,
于他有苦不救拔,于諸放逸不教誨。
醜一、不助八事
頌曰:“于應助伴不往助。”
如果菩薩對諸有情所作事應當助伴,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是有染違犯。若因懶惰懈怠之心不爲助伴,是非染違犯。所應助伴之事有八種:一、能夠幫助成辦之事;二、于道路往來有情應幫助和陪伴者;叁、教人言語;四、事業加行;五、掌管財物;六、調解诤訟;七、吉祥聚會;八、福利事業。
此戒的開緣:一、若因自身病無力;或先應允他人做別的事;或轉請另外有力者幫助;或正在修習善法,不想間斷;或自己愚鈍不善于教授,雖不往助,亦無違犯。二、若于所作事,知其不順正理;或知所作具有損害性;或知所作不如法,雖不往助,亦無違犯。叁、若于應幫助的對境,知彼自能成辦;或知求助者自有依怙,雖不往助,亦無違犯。四、若于隨宜事,欲以方便調伏彼;或護持更多有情之心,使他們不生嫌恨;或爲守護僧團紀律製度,雖不往助,亦無違犯。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謂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或若往若來,或于正說事業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诤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不爲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助伴,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爲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製,不爲助伴,皆無違犯。”
醜二、不看護疾病
頌曰:“于有病人不供事。”
菩薩若見諸有情遭受疾病之苦,因懷嫌恨心或恚惱心,于應瞻侍而不往供事,是有染違犯。如果因爲懶惰懈怠之心不往瞻侍供事,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一、若因自身病無力;或轉請另外有力之人前往供事;或自了知所聞法難以受持,于所緣境難以攝心令定;或先應允他人,雖不供事,亦無違犯。二、若于對境,知病者自有依怙;或知病者能夠自理;或了知彼長期被病所纏,自己能夠支撐,雖不供事,亦無違犯。叁、或因修持廣大善業,爲令所修無有間斷,雖不供事,亦無違犯。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纏,堪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爲作供事。”《梵網經》雲:“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38。而菩薩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醜叁、不濟其苦
頌曰:“于他有苦不救拔。”
如果菩薩見到有痛苦的有情,因懷嫌恨心及恚惱心,不予救拔,是有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之心不予救拔,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一、若因自身病虛無力;或轉請另外有力之人予以救苦;或自了知于所緣境難以攝心令定;或先應允其他人,雖不拔苦,亦無違犯。二、若于對境,知有苦者自有依怙;或知其人自有能力出離苦惱,雖不救拔,亦無違犯。叁、若因修持廣大善法,爲令所修善法不間斷,雖不救拔他苦,亦無違犯。
《菩薩戒品》雲:“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如同病者,對所應遣除的痛苦,救拔方便,俱如前說。
醜四、見作非理不正說。
頌曰:“于諸放逸不教誨。”
若菩薩見諸有情,爲求現在未來事,所有行爲不合理,不如法,但菩薩因懷嫌恨心及恚惱心,不爲有情說如實正理,是有染違犯。若因懶惰懈怠之心不爲宣說,是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一、若因自己不了知;或于應說法無有氣力;或轉請另外有威力者說,自己雖不宣說,亦無違犯。二、若于對境,知彼自有智力,自能悔除不如法事;或彼有其它善友導師攝受;或自了知,若爲彼宣說如實正理,反生嫌恨,或出惡言,或顛倒受;或知彼性情乖僻,對所說正理不生愛敬,雖不宣說,亦無違犯。叁、若欲以方便調伏彼,雖不宣說,亦無違犯。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宣說,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爲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複彼性弊乖悷,不爲宣說,皆無違犯。”《梵網經》雲:“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衆生,應當唱言,汝等衆生,盡應當受叁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衆生心者,犯輕垢罪。”
子二、不作饒益有六種惡作
《菩薩戒二十頌》雲:
于有恩德不酬報,于他憂惱不開解,
于求財者不給施,不行利益諸徒衆,
不隨順他心意轉,他有功德不贊揚。
醜一、有恩不報
頌曰:…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